92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首页_二区视频在线_国产精品久久电影观看_免费看片黄色

中國散文網(wǎng) 中國散文網(wǎng)
中國散文網(wǎng)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散文家檔案 > 代表作品

在沈從文墓前

在沈從文墓前

施曉宇

      沒有聳立云端的玉石雕像;沒有巍峨壯觀的青銅塑像;沒有高山仰止的偉岸墓碑;沒有氣勢磅礴的龐大基座;也沒有遙接天際的層層臺階。只有一條幽深僻靜的石板路;只有一灣滾滾東流的母親河;只有一塊渾然天成的瑪瑙石;只有一蓬遙寄哀思的山菊花;只有一個充滿敬意的祭奠者。這條石板路通往沈從文樸素無華的平凡墓地;這塊瑪瑙石象征沈從文謙和無爭的高潔靈魂;這蓬山菊花陪伴沈從文長期寂寞的不平身世;這個祭奠者此時此刻代表敬重沈從文人品文品的所有后來人。這個祭奠者就是筆者,時間為2004年6月17日。

  沈從文的墓地在沈從文的老家湘西鳳凰縣。旅居中國近60年的新西蘭作家路易·艾黎夸贊過鳳凰是“中國最美麗的小城”。鳳凰果然山清水秀,人杰地靈。小小鳳凰縣歷史上出過許多著名人物,比如中華民國第一任內(nèi)閣總理熊希齡、“湘西王”陳渠珍、大作家沈從文、大畫家黃永玉......這其中,數(shù)沈從文的名氣最大,影響最深,則為人也最謙和。正是因為沈從文于1934年創(chuàng)作的名聲最大的中篇小說《邊城》以及其它代表作《丈夫》《長河》《湘行散記》等,才使小小鳳凰山城走出深藏湘西大山皺褶之中而讓國人盡知。1988年,就在沈從文去世的前夕,他懷著對鳳凰的一往情深自我評價道:

  “我人來到城市五六十年,始終還是個鄉(xiāng)下人,不習慣城市生活,苦苦懷念我家鄉(xiāng)那條沅水和水邊的人們,我感情同他們不可分。雖然也寫都市生活,寫城市各階層人,但對我自己的作品,我比較喜愛的還是那些描寫我家鄉(xiāng)水邊人的哀樂故事。因此我被稱為鄉(xiāng)土作家。”

  如今,每天有數(shù)不清的游客從四面八方云集鳳凰。他們都是沖著沈從文的大名慕名而來;他們都是看了沈從文的作品慕名而來。來鳳凰,沒有人不去瞻仰沈從文故居的;來鳳凰,沒有人不去拜謁沈從文墓地的。而拜謁完沈從文的墓地,沒有人不驚嘆這個享譽中國的大文豪的墓地竟然如此樸素簡約,竟然如此深藏大山之中默默無聞,恰似沈從文一貫的為人低調(diào)風格。

  從鳳凰古城出來,初始辨不清墓地方向,但沿著鳳凰的母親河沱江奔流的方向逶迤而行,便知道,沈從文的墓地在鳳凰城的東面。出城向東走過大約一公里的石板小路,就來到南華山麓的聽濤山。沈從文的墓地就在聽濤山上。如果不是有人指引,游人是找不到大師的墓地的——因為即便你走到它的跟前,如果不仔細辨認,你不會知道這就是大師的墓地。因為所謂墓地,既沒有墓碑,也沒有墳塋;既沒有雕像,也沒有墓道;甚至連稍微開闊一點供人瞻仰的空間都沒有。

  就只有局促的一小塊三平方米見方的小小平臺坐落在聽濤山山腰的叢林之間;就只有黝黑的一塊重達六噸的瑪瑙石安置在小小平臺之上;就只有兩行小小的文字雕刻在瑪瑙石上: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

  文字是由 沈從文夫人張兆和從沈從文的文章《抽象的抒情》中選取的一句話,再由沈從文的侄女沈朝慧的丈夫——中央美院著名雕塑家劉煥章鐫刻而成。這,應該也可算作是一代文學大師的墓志銘了吧?由此推及,這塊瑪瑙石就是一代文學大師的墓碑了。所以,在墓碑——也就是瑪瑙石的背后還刻有一副挽聯(lián):

  “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

  這副挽聯(lián)是沈從文夫人張兆和的妹妹、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張充和從美國郵寄來的。挽聯(lián)可謂獨出匠心,別具一格,因為若是將挽聯(lián)每句話的最后一個字連綴起來讀就是:“從文讓人。”就這區(qū)區(qū)四個字,可以說高度濃縮、準確概括了沈從文為人為文委曲求全波瀾不興的謙和一生。就像眼前的這塊高2.8米、寬1.9米、厚0.9米的瑪瑙石,如果不是事先被人告知乃采自南華山上珍貴的瑪瑙石,其實它非常普通,看上去凹凸不平黝黑粗糙,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伤д嫒f確就是一塊巨大的無價寶石!也只有這時,它的象征意義才完美突顯出來。就在這塊瑪瑙石下,埋葬著沈從文先生的一部分骨灰。另一部分骨灰則撒在了沈從文先生故鄉(xiāng)的母親河沱江之中了,他真正與自己深愛的故鄉(xiāng)融為了一體。

  1902年12月28日,沈從文誕生在鳳凰縣城故居中的一間小小偏房。整個童年他都是在鳳凰古城度過的。沈從文9歲這一年辛亥革命爆發(fā),鳳凰也舉行了起義,但是起義失敗。小小的沈從文第一次親眼目睹了道尹衙門前、沱江河畔眾多義士被砍頭殺害的血腥一幕。更由于沈從文的父親沈宗嗣暗中支持參與了這次起義,事敗不得不遠走他鄉(xiāng)避禍,沈家從此家道中落陷入困頓,也使幼年的沈從文第一次經(jīng)歷了人間慘烈的不平事。1917年夏末,年方15歲的沈從文被母親以補充兵的名義送到地方軍隊里去混飯吃——鳳凰人自古有從軍尚武的風習,出現(xiàn)過許多的軍旅英雄,潛移默化中對一介文弱書生的沈從文成長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使他在以后的人生困苦和逆境中特別能吃苦忍辱,特別能從容應對。在從軍后的三年多時間里,沈從文隨軍隊輾轉(zhuǎn)于家鄉(xiāng)附近懷化、芷江、常德一帶的沅陵地區(qū),當?shù)仄嫣刭|(zhì)樸的風俗民情大大熏陶誘發(fā)了沈從文的創(chuàng)作思路并因此在1923年8月從常德離開家鄉(xiāng)前往北京獨闖世界不久,就迅速寫下了奠定他在20世紀20年代中國文壇突出地位的第一批優(yōu)秀文學作品。

  1949年以后,沈從文的人生跌入低谷。不久他就因此而用刀片割腕割頸自殺,幸好被大兒子發(fā)現(xiàn)救下。到“文革”期間日子就更難過了,這從1969年沈從文在病中寫的生前從未發(fā)表過的《一個人的自白陳述檢討到或不到處》一文中不難看出:

  “我是個五四以后舊文人,卅年中寫了幾十本壞小說,在舊社會起過一定有害作用,對于促進新社會的產(chǎn)生,無絲毫貢獻可言。解放挽救了我。經(jīng)過長期學習,幾乎每年都自寫份‘自我檢查’,而用一個‘補過贖罪’心情,在歷史博物館午門樓上陳列室和庫房轉(zhuǎn)了整十年。一切常識就由于這個實踐基礎(chǔ)上得來的。給我機會再去人民大學教書,怕犯錯誤,不敢去。勉勵我再去寫小說,缺少新生活經(jīng)驗,不敢去......

  我生長于湘西苗鄉(xiāng)小縣城,雖來到大城市已半世紀,還在幾個大學鬼混了二十年,鄉(xiāng)下氣質(zhì)始終并未去盡。對工作還有熱情和耐心,能克服學習方面的種種困難,最初即一無所知,到一定時期,總可望把它搞通、學好。做事從不走捷徑,投機取巧。但應付人事,卻極端拙劣,無知無能,毫無機心,不會處理,不明世故。比如本館有五位館長,十八年來就有好幾位館長家中,我始終還未到過一次。”

  在這樣的境遇中,沈從文自然放棄了文學創(chuàng)作轉(zhuǎn)而研究起中國古代服飾起來,并由此成為這方面的國家級權(quán)威。所以沈從文的表侄黃永玉說過:“ 從文表叔的確不懂政治,也沒有政治的遠大志向。解放后他一心一意只想做一條不太讓人翻動的被文火慢慢煎的味道過得去的小魚,有朝一日以便‘對人類有所貢獻’......當時做文物和服飾研究,下決心不寫小說,不過只是退出文壇省掉麻煩,免得擔驚受怕。 錢鐘書先生以前對我談起過他,說:從文這個人,你不要以為他總是溫文爾雅,他骨子里很硬,不想干的事,你強迫他試試。”

  1982年,走出逆境,復出文壇的沈從文先生與夫人張兆和榮歸故鄉(xiāng),在鳳凰住了一些日子,勾起老人不少幼時和少年的往昔回憶。于是,鳳凰縣一位叫劉蕭的作家這樣形容:“針鋪前磨針的老人、傘鋪里正在做傘的學徒、冥器鋪的老板、染坊里強有力的苗人,最使他難忘的,是三家豆腐坊里的苗族婦人,雪白的牙齒,苗條的腰肢,一面輕輕地哼著小曲,一面用放光的紅銅勺舀著豆?jié){......”所有這些關(guān)于游子家鄉(xiāng)的美好鏡頭,包括在沅水上討生活的剽悍水手、長年靠做水手生意謀生“白臉長眉毛”的有情有義的吊腳樓妓女、勇敢?guī)еr(nóng)家女私奔的士兵以及勤儉地開著小客店的老板娘、終生漂泊的行腳人……重新放映在沈從文先生80歲高齡的老花眼前。沒有誰能知道,這次是沈從文先生生前最后一次回歸故里。

  1988年5月10日,沈從文先生因心臟病猝發(fā)病逝于北京,歸葬于鳳凰。享年86歲。從1924年12月22日,22歲在《晨報副刊》發(fā)表平生第一篇散文《一封未曾付郵的信》起,沈從文一生共出版了163本著作。2002年12月28日,在紀念沈從文誕辰100周年之際,《沈從文作品全集》出版,共收入先生作品1000萬字以上,其中400萬字為第一次問世,從而證明沈從文先生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著述最多的作家。

  站在沈從文先生毫不起眼、樸素無華的墓地前,非常奇特的是,剛剛還是烈日當空,驕陽似火,此刻天上竟紛紛揚揚下起了太陽雨,驅(qū)散了酷暑。這是沈從文先生在地下知道有人特意揮汗如雨從遠道來看望他而心靈感應答謝來者嗎?我這人從不信神信鬼,但我此刻卻寧愿做如是想。因為沈從文先生一生都是一個與人為善極其平和敦厚的人。

  在菲菲細雨中,我向沈從文先生的墓地虔誠地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由此表達我深深的崇敬之意和緬懷之情。下山的路上,我再一次看見刻在聽濤山口一塊巨石上的一行字:“一個士兵要不戰(zhàn)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xiāng)。”這是黃永玉的字跡,沈從文的原話,一句很經(jīng)典的原話。沈從文先生說到做到,他回到了故鄉(xiāng)。

  愿沈從文先生在鳳凰故鄉(xiāng)永遠安息。

來頂一下
返回首頁
返回首頁
發(fā)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fā)表
欄目更新
欄目熱門
網(wǎng)站首頁 | 投稿中心 |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大現(xiàn)代中國散文研究所 版權(quán)所有 陜ICP備10004154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