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首页_二区视频在线_国产精品久久电影观看_免费看片黄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散文家檔案 > 評介文章

張檸: 植根科學的另類散文(楊文豐《自然筆記》序)

  文學的核心問題是人及其情感的問題。當人和自然融為一體的時候,表達人的情感就是表達一種自然情感,我們看到的可能是席勒所說的“素樸的詩”。當人與自然分離,并成為一個孤零零的“主體”的時候,表達人的情感就是表達一種帶有“異化”色彩的社會情感,或者說像席勒所說的“感傷的詩”。“感傷的詩”已經將人們折磨得筋疲力盡了。今天,在高度發達的工業文明的背景下,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重新思考人的來源和自然的力量,直接正視自然對人文的懲罰,是一個全新的話題。這或許正是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興起的所謂“環境文學”的由來,它試圖批判現代性條件下“人的僭越”,重新將人的注意力集中到對自然和人的關系的審視上來。“返回自然”是古老的浪漫主義口號,但僅僅是一個夢想而已。今天,對文學與自然的關系的思考,無疑不是浪漫主義的夢想,而是一種吸收了理性和科學思維,同時有力圖擺脫工具理性束縛的審美精神。它試圖調和科學理性的“可信”與浪漫審美的“可愛”的分離狀態。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散文創作出現了一種現象,被一些人稱為“學者散文”或“文化散文”。這些散文作者大都是一些從事人文學科或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者,他們在自己的專業研究之外,創作了融會學者的理性思考和個人的感性表達的文章。“學者散文”的作者大都學術修養豐厚,善于將學術知識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達之中。他們并不特別注重散文的文體“規范”,而將其視為專業研究之外的另一種自我表達或關注現實的形式。

  而楊文豐的科學散文集《自然筆記》與這種“學者散文”也有相似之處,也是調動了自己原來所學的專業知識,以抒發專業之外的某種情感。所不同的是,楊文豐的《自然筆記》卻別出蹊徑引進了自然科學視角,以氣象學知識為基礎,加上當代文化視野,把文學手法和思維融入其中,既有科學事實在內,又給人以文學的美和哲理美的享受,并給人以文化批判的啟迪,這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散文。這種以自然科學專業知識作為“草根”或者平臺,對“科學性”、“現代性”進行認真反思,著力于文化批判的別具一格的散文,在當代實屬罕見。

  楊文豐的“自然筆記”既不是布封那種對動物進行描述的隨筆,也不是法布爾那種觀察描述式小品。科學知識在楊文豐的筆下,主要還只是作為寫作題材,說明或解釋科學知識并不是最終目的,而是以科學知識為平臺,更多的是為了表現科學美、文學美和哲理美,以達到人文精神批判的效果;或者說,他的每一篇散文,都是透過在我們周圍卻時常被我們忽視的自然科學現象,而引發出對社會、人生、倫理的沉思、感悟,以揭示哲理。比如《“晨昏線”寓言》,作家也深入淺出地、形象地描述晨昏線的科學知識,但更多的是著墨光明與黑暗的關系,揭示其中所蘊含的哲理。《蒲福風級》寫“人類社會,一直風聲不斷,而且,新的級別,依然在流動產生”。《蝴蝶》寫對蝴蝶之美的贊嘆,對莊周齊物化蝶的解讀,對青蟲羽化成蝶的矛盾剖析等。《啊,陽光》卻是“有力量卻不劍拔弩張”,“陽光背后的黑暗,如驚鳥,撲楞楞飛散”,“每一個人,都是某種陽光的輪回與轉世”……無形中塑造出陽光偉人一樣的身軀與博愛情懷。

  文學性與科學性的融合也是《自然筆記》的成功之處。這種藝術融合是多形式的。楊文豐的行文總是感悟式與解析式同在。語言從感悟出發,既有優雅感性之美,也有沉郁理性之美,既有小橋流水的幽微,也有大江東去的壯闊。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藍地球》有意境、《包容一切的空氣》里眾多修辭手法使文字頗具彈性、《蒲福風級》選擇出準確的“對應物”,而《冬蟲夏草》、《北風》和《幸福不是身邊霧》等含象征……被選入眾多散文選本的《啊,陽光》寫光壓,先說中年聽雨客舟中,船篷承受“的蓬,的蓬”的雨的壓力,爾后才說到陽光就像是來自太陽的難于止息的光明的“雨”,以點出陽光給你的雨打萍式的壓力叫“光壓”。文學是抒情的,歌詠無疑是抒情的獨特形式。作者對自然深深的愛,對自然的感恩,使作者的筆墨出現了歌詠形式。作者的長篇科學散文《佛光》在寫佛光產生的緣由后,詠唱便接踵而至:“佛光啊,你的顯現可以說是如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難就難在這緣并不是那么容易出現;佛光啊,你的顯現難道就不可以說是容易的嗎(峨眉山平均五天便有一次佛光顯現)?……在這地球村,在這人寰,任何事情,只要有緣,只要條件成熟,千年的鐵樹也要開花萬年的枯枝也能發芽。正因為有了一份緣,張生與崔鶯鶯在普濟寺在西廂命定就要發生已成飄逝絕唱的愛情故事;佛光顯現的緣,與塵世間有情人相識相知之緣,又何其相似乃爾!人海茫茫,熙來攘往,多少人擦肩而過,有人終其一生無緣得遇相知,然而有緣人,卻只需要那么一次邂逅,就如紅樓寶黛,宛如五百年前就似曾相識;本來人與人的認識得經年,乃至一世一生,可有緣人的相識相知卻只需要那么一瞬,她仿佛就天然讀懂了他,而他也命定就發現了她,且仿佛為此你我都曾在佛前祈求了五百年……” 這是情不自禁的詠唱!文學以想象為翅膀。楊文豐科學散文中的聯想、想象能注重與高雅文化建立聯系,比如,“月上該是幽靜陰冷,清輝流溢的,那影影綽綽是有什么在行走吧,是嫦娥、吳剛、玉兔或廣寒宮里的蟾蜍在活動吧……月光總是虛幻的吧。不是有踏月之說嘛,然你朝滿地月光一腳猛踏下去,卻何曾見有月光四濺?即便切下長城那么多月光,也砌不起一堵墻,可月光依然夜深還過女墻來,敷在長城上。”(《心月何處尋》)

  收入本書的《海殤后的沉思》、《幸福不是身邊霧》、《蘋果問題碎筆》、《佛光》、《科學精神隨想》、《心月何處尋》等成功篇什都著墨科學倫理,將自然現象與人文批判很好地結合在一起,表現了作家對農業文明的懷念,對科技本質的哲學式反思,以及一位有使命感的作家對自然環境惡化的憂患意識和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追問勇氣。我認為這樣的作品無疑是當代難得的“科學大散文”。《心月何處尋》是發表在《鐘山》文學雜志上的長篇科學隨筆,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開篇先寫明月一直是人類仰望的對象,人類對月的仰望是非常純凈、純潔、純粹的仰望,是蘊含敬畏的仰望。人類不但構筑了 “心頭月”,已達到人月相親、月寄人生的境地。自然與人如果有過和諧關系的話,那么也只能是這曾有過的“人月關系”。是中秋節把華夏民族與“舊時月”的和諧關系推到了極致,推上了最高層。但是,還月本相的“科技主義”卻毫不留情地打亂了人月關系,毀滅了人月間的詩性(精神)聯系,無可挽回地使“舊時月”的神秘和完美在頃刻間土崩瓦解。人類今天望月已找不回舊時的感覺了。據此作家在文末便自然地提出了一個隸屬于科學倫理的問題——心月何處尋?值得說明的還有,作家在文中還率先提出了一個問題:今天的人類骨子里其實一直離不開著“科技神”,一方面對科技神頂禮膜拜,接受之奴役,另一方面又欲掌控之,占有之。這就構成了悖論。

  作為一部“科學筆記”,倡導科學精神也是它的重要主題。誠如作者在《科學精神隨想》一文手記中說:“即使科學進入了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即使世界已經鋪滿了鮮花和橄欖枝,我們也無法回避,對科學精神的追問與認識……”讀本書,頗能感受到作者勇于探求的科學精神。在《海殤后的沉思》里,作者對大自然的父性、母性及新、舊敬畏內蘊作了深入的思考;在《溫泉浴》里對人與自然的最佳關系是那么向往;在《幸福不是身邊霧》里表現出霧難于被人完全解讀不知是禍還是福的憂思;《佛光》表現了對美、緣、神話及佛光命運的人文解構……這一切,俱以科學的實證精神為寫作基礎,實事求是,體現了作家的科學精神。

  自稱是“自然寫作者”的楊文豐,寫作態度極其嚴肅,他對自己的作品總是要求精益求精,頗有十年磨一劍的精神。

  我和楊文豐的個人經歷相似,也是先學習理工科,然后轉向文科。我也同樣有過在“可信”與“可愛”之間徘徊不定的感覺。只是我已經將原來所學拋到了九霄云外,而楊文豐還對他原來的專業抱有依依惜別的情感,不時地回望,不時地念舊。這或許也是一種客家人特有的精神狀態吧。期冀楊文豐的科學散文越寫越有意境,越寫越深刻。我們期盼楊文豐早日寫出多卷本的“自然筆記”。

  ——原載《南方日報》

  【作者簡介】:張檸,當代著名文學評論家,教授,一級作家。任職于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要從事當代中國文學、文藝理論、大眾文化的批評、研究、教學。

  【注】:《自然筆記——科學倫理與文化沉思》, 楊文豐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將在2007年 4月出版。楊文豐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廣東作協第二屆簽約作家,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人文社科學院院長,中文教授。

來頂一下
返回首頁
返回首頁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表
欄目更新
欄目熱門
網站首頁 | 投稿中心 |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大現代中國散文研究所 版權所有 陜ICP備10004154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