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詩哲泰戈爾曾驚嘆中國人“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東方和西方古代的哲人都曾探求過宇宙的秘密,仰觀俯察,嘔心瀝血。古希臘以及西洋近代哲人如何探究宇宙的奧妙,我們且不去說,單說充滿智慧的中國古代哲人,他們是以獨特的“默而識之”的韌勁去解讀宇宙萬物的秘密——包括規律、節奏和旋律。說來也非一日之功。四時運行,萬物繁衍,天地旋律,跨越時空,渺渺茫茫,時隱時現,秘而不宣。然而,它們是美麗的,有著永恒的美麗的精神。這種精神的美,得靠人類的智慧去揭示、表述和傳播,讓它們的靈光照耀人間。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最近先后讀到散文家楊文豐在《散文•海外版》2001年第4期頭條發表的包含6篇文章的開放式系列散文《自然筆記》(特約專稿)和在《南方日報》2002年7月13日發表的“自然筆記”《啊,陽光》,受到震撼,這些散文有如北極光般耀眼奪目。我見到了學識與智慧的靈光。
散文長河,浪花迭起,不乏動人心弦、醒人耳目的佳作。但暗淡無光者、華而不實者、弱不禁風者、擺大款或裹小腳者,讓人感到氣悶和討厭。浮、泛、漂、躁的缺少學識與智慧的“無根”散文更令人覺得散文已經離開了土地,成為漂浮物甚至塵埃了。在這種情況下讀楊文豐的《藍地球》。感受到生命的重負、回歸,新生的美麗。楊文豐寫道:“我們一直喘息在蒼茫、綿厚的空氣之底。暴風雨霽,我們的頭顱之上,總能高懸一片穹廬似的、蔚藍色的天空。”藍地球——我們的家園,難道不值得每個生命留戀么?色彩的真實和諧和富有活力表現在一個“藍”字。蔚藍——生命和青春的色彩,使所有活著的生物得到喜悅。藍色意境、藍色和平,我們的地球母親是多么的神秘而美麗!散文家揭示了藍色的自然形態和永恒的內涵。陽光潑瀉下來了,她和呵護地球的空氣邂逅了。作者告訴我們蔚藍形成的秘密——波長較短的紫、藍、靛等色光,在地球大氣圈上層“遭遇”空氣中的塵埃、冰晶和水滴等微型物質,產生散射、漫射——奇特的蔚藍出現了。描寫藍光——藝術聯想并不難,揭示藍光的奧妙就不是一般的散文家所能勝任的了。楊文豐曾讀農業氣象學專業,他深知氣象中的“所以然”,自然能舍棄浮泛的空洞的抒情,而到皮到肉地、畫龍點睛地展示自然現象中的本質的東西。因而,作者的表述和抒情是“權威”、“可親和富于寓意”的。
在茫茫宇宙里,我們所知實在只有滄海一粟。古往今來,神秘莫測的宇宙萬物,曾讓人感到迷惘和畏懼。詩人、散文家的表像描述和藝術想像無法使人們從精神困惑中解放出來。自然學家的經典又不是所有人能涉足的領地。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散文。在這知識經濟時代,若有一種既有豐富的科學、文化品質又有奇特的藝術想像的文字,豈不更能體現時代和個人的人文特征,這該有多好。楊文豐說:“我寫《自然筆記》,追求科學性、思想性、社會性和詩性的融合。我寫《自然筆記》,可以寫多卷!”我拍案叫絕,贊嘆他的勇氣和智慧。憑著他深厚的自然科學知識和文化功力,他一篇篇地寫著。“晨昏線”是什么?他解析氣象學的定義:白天與黑夜在地球表面上的交界線。楊文豐用詩人的語言這樣描寫:“晨昏線過處,無非是白綢緞剛剛飄然而過,黑披風就急急拂臉而來。滄海桑田,云去云飛。黑夜和白天,對自己體下的江山萬物,施行著輪回式的恩澤與壓迫,”“白綢緞”與“黑披風”,多形象呀!它讓我們感受到面紗下地球的秀麗和高貴。一黑一白,回圈反復,宇宙的游戲規則呈現的大氣,使一切小人心智失去重量。而作為人,面對輪回著的恩澤和壓迫,該怎么辦?作者留下伏筆。作者對于地球形態和內涵進行了科學的莊重的開掘。它讓我們認識地球并非裸球。既有流動的“霓裳”,又有高級動物和生物。這種光明與黑暗,陰與陽的交替,是宇宙運行的本質和規律。“光中有暗,暗中有光”,是對人類生存、命運的精辟啟示。誰能逃避這一哲學?楊文豐的自然筆記,看似自然描述,但實際上寫的是宇宙萬物的辯證規律——誰也不可逆轉的規律。哲學與情思的水乳交融,讓人讀出快感,越讀越聰明越自信。
哲理的寓意在楊文豐的其他自然筆記篇什里,同樣有著生命力。靈動的智慧,充溢字里行間。知識是從形象的層面上閃現出來的,帶著迷人的光彩;形象因知識的浸潤而有骨有血肉也有靈氣。楊文豐在《包容一切的空氣》中這樣寫空氣:“她很詩化,抽象得像光,飄渺得如霧,漂泊得如水。”把實在的東西抽象化,把抽象的東西具象化,這是藝術聯想對萬物的詮釋,沒有豐富的組織和想像力是難以做到的。教科書里的定義枯燥無味,想像空間的影像虛無飄渺空洞無物,唯有再創造,才有意境、語境新的生命。楊文豐用極其生動、恰切的比喻寫出空氣的“生存”方式和無法替代的孕育生命的作用;寫出它包容一切的廣闊胸懷和品格。“她是平凡而偉大的象征。”
《散文•海外版》執行主編甘以雯的《責編綴語》,對于自然隨筆類的散文作了相當精辟的闡述:“開闊的知識、廣闊的涉獵、堅實的自然科學功底、淵博的文學和藝術修養,使他們插上了科學和藝術的雙翅,遨游于科學與藝術、自然與人世、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大千世界中。”甘以雯還進一步指出綜合文化素質和豐富的藝術聯想的重要;指出這類散文所顯示的知識的價值、生命的智慧和人生的多姿多彩以及現代性和時代感。責編的獨到眼光,引領讀者注目這類散文的奪目光亮。在此,我很感激責編對這類散文的定位。楊文豐與其他三位在《散文•海外版》首開“科學隨筆”欄目的自然科學家一樣,沒有讓讀者失望,他們打破了散文界在某時刻的寂寞。在幾個側面洞開著美的視窗,讓讀者為各自顯示的新鮮奇景喝彩。這樣做,功德無量。楊文豐既未讓編者失望,也沒讓讀者失望。他從事散文寫作和研究已有多年,百花文藝出版社曾出版過他的第一本散文集《難得休閑》,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散文佳作。我在序《難得休閑》的《知性和感悟的光彩》一文中說過:“楊文豐的散文既重感悟,也重知性——智慧、知識和見解,講究兩者的巧妙結合,因此,有一種令人愉悅的風采和氣韻。”楊文豐的《自然筆記》具有學識與智慧的誘惑力。這種誘惑力,是由知識層面而出的。新穎、奇特、豐富,而且閃爍著藝術的光彩。“風級”的界定原來有這么多的對應物。對應物的不同形態,如“煙直”、“樹搖”、“帆滿”、“舍倒”、“船覆”等等,讓人從中判斷風之級數,由此而體現了大自然風云變幻的奇景。楊文豐在《位置》一文中,讀年輪的奧妙。天時與地利所創造的“年輪”,其體積有寬大、圓柔和窄薄、硬實之分,這些不同的形態又道出氣候變遷、塵寰寒熱的規律。一般作者的散文只會寫樹木的根莖葉及外表與外界的聯系,而楊文豐則深入到年輪之中,從年輪的蛛絲馬跡中讀到樹木以外的社會人生。雨,本很平凡,但楊文豐的“知識雨”卻下得很精彩。他的《黃花雨》借馬爾克斯小說名著《百年孤獨》中的《黃花雨》作題寫自然界的雨名目形態各異,而又遵循共同的自然規律,而其中的自然知識,像春雨一樣滲透到人的知識田園之中。“橙雨”、“銀幣雨”、“魚雨”、“怪雨”,自有其成因,讓讀者茅塞頓開。
用智慧駕馭散文,讓散文散發智慧的靈光,既得依靠廣闊的知識面和科學修養,也離不開扎實的綜合文化素質、獨特的藝術想像和表達才華。楊文豐在長篇“自然筆記”《啊,陽光》中對陽光的體察和感悟,同樣體現了這一點。“遙遠的父親般的太陽”是作家對太陽的心靈定格。當陽光使勁地朝他潑來的時候,他感情的閘門便情不自禁地打開了:“我感覺已恍如莊、惠在壕梁上理論過的一尾魚,順流而下。已流過去,莊周寓言。已游過去,傳統云煙。很光亮,的確也是汩汩湯湯,白白茫茫。這是人生難得,非常真實而又非常可愛的陽光啊!”寫到這里,按一般散文作家的思維,已經難再擴展,但楊文豐憑藉他對陽光的學識,又作了更深層次的開拓。其間,更用了諸多看似“閑筆”,但實則富于藝術意趣的語言,他引出了光的神秘面孔:電磁波……波長……粒子……雙面獸,又從粒子說里海森伯等人發展的量子力學,從波動說里頭薛定諤開創的的波動力學,一直說到了20世紀的物理數學科學和原子電子技術的新紀元。這是陽光抵達的新的科學領地。陽光由此而蒙上了一種神化的色彩。當作者把陽光的文學形態和科學形態巧妙地結合起來的時候,你能不為陽光的神奇、高貴、溫情而感動嗎?你知道七色色帶以及牛頓的“光譜”、“幽靈”說嗎?你知道陽光和科學與藝術互為相思,才使法國畫家莫內創作出劃時代的油畫《日出印象》嗎?你知道藍色作為藝術語言曾長久沉默備受藝術的冷遇嗎?你知道畫家對陽光的癡情,在纏綿的情感波浪中讓空間流光溢彩嗎?這些,楊文豐都在向你娓娓道來,讓你忽然頓悟到什么。你知道“光壓”么?作者用“閑筆”寫道:“我們的陽光有力量,中年聽雨客舟中,‘的蓬,的蓬’,船蓬正承受雨的壓力。陽光,就像是來自太陽的,難以止息的、光明的‘雨’。陽光給你的雨打萍式的壓力,科學上叫‘光壓’。陽光,你看得見,但光壓,卻同空氣一般,你是無法看見的。”愛因斯坦對太陽引力及陽光彎曲的預言曾使英國皇家學會以及全世界有心的物理學家翹首凝望。你聽到過陽光的喧嘩與囂動么?陽光,被楊文豐用知性和情感重塑后,是何等的威武、偉大!抒情對于散文家來說是不可缺少的,但若情沒有落到實處,沒有落到本質上,此情就是虛情,慘白而無血色。楊文豐散文的情感是從事物“心靈”流瀉出來的,又把讀者的情感引入到事物的“心靈”中。楊文豐的文學想像,是建立在相當扎實的知性的基礎上的,并不是空想或狂想。對于知識的剝蕉抽繭而又賦予層層色彩,已給讀者塑造出一種鮮為人知的形象。這種自然筆記,確是以自然為本的藝術再創造。于是,自自然然的,這種散文就會輻射出智慧的靈光。
楊文豐是散文的癡迷者,也是自然和科學的癡迷者。他的《自然筆記》,相當巧妙地把她們融合了起來,體現了散文嶄新的意境、語境和知境,富于知識經濟時代的特征,發表不久,便被選入包括中國作協選編的散文選本在內的諸多選本,并選入上海市高中《語文》教材,我想,這絕不是偶然的。(洪三泰)
[作者簡介]
洪三泰,當代著名詩人,國家一級專業作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業作家,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館館員,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理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