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首页_二区视频在线_国产精品久久电影观看_免费看片黄色
網站首頁
散文專題
散文快訊
散文檔案
散文博客
學術報告
美文欣賞
散文書吧
紫香槐網刊
藝術廣角
散文視頻
散文投稿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散文家檔案
>
評介文章
情系青藏線 美文如清泉
情系青藏線 美文如清泉
情系青藏線 美文如清泉
----記"老新聞"、軍旅作家王宗仁
○星海
A 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雄偉的昆侖山、唐古拉山、喜馬拉雅山、岡府斯山等共同構成了高原的內架。這里是我國藏族的主要分布區,頗有荒涼和神秘色彩,被稱為"生命的禁區"。然而,就有這么一個人,從軍進藏,1958-1964年,在那里當了7年的汽車兵,后被調到總后勤部當新聞干事,逐步成長為著名作家。他人雖離開此地,但心從未離開,直到光榮退休,還堅持每年自費進藏深入生活,累計達到上百次,用手中的筆不斷謳歌青藏高原改革、開放的巨大變化以及典型的人和事,好多讀者從他那一篇篇美文之中,感受到了青藏高原那種神奇的美、自然的美、悲壯的美……他就是曾任總后創作室主任、現任中國散文學會秘書長、國家一級作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王宗仁。
如何評價他的這種行動和作品?比較確切而實事求是的要首推解放軍文藝出版社的編輯向讀者所做的介紹---
21世紀的中國文學到底能走出什么樣的響動,沒有人敢妄下預言,然而被譽為"昆侖之子"的作家王宗仁畢竟被雪域高原殘酷的季風吹白了鬢角。40年,中國有幾位作家把40年的筆觸、情感甚至生命交付給巍峨的雪山和一批又一批在生命禁區頑強戰斗、拼搏,甚至默默死去的高原官兵呢?對生命和美麗有所關照的人們,請認真讀讀這兩卷(《日出昆侖》、《季節河沒有名字》)作品吧!我們同時呼喚更多的像王宗仁這樣熱愛生活、執著進取的作家用靈魂和熱血去書寫高原……
到目前為止,王宗仁已累計發表作品400多萬字,出版30多部作品集,獲得各種文學獎20多項,并且連續五屆榮獲總后勤部軍事文學獎,尤其是他傾注全部心力,真情書寫的精品散文集《情斷無人區》,2000年首次出版發行后,由于讀者愛讀,傳播面廣,連續3年3次印刷,成為文壇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B 我第一次聽和看到王宗仁的名字,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初期。由教育部編選的初中語文第3冊中的散文《夜明星》,就是他的代表作,它使作者的名字進入到了千家萬戶。尤其是在生養作者的家鄉扶風縣,那可是一浪高過一浪,語文教師常在教習這篇課文時,特別自豪和親切,我和同學們在反復背誦這篇散文時,就把王宗仁看成我們心中崇拜的偶像。每年扶風縣召開文學創作大會時,眾多的作家和業余作者,不由得要把王宗仁的作品談論一番……
就在我開始做起文學夢的時候,王宗仁就是我的榜樣。憑借多年的書信往來和電話聯系,我從古城西安趕往首都北京,專門拜見和采訪了他。
我們是鄉黨,相見分外親。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融洽,與他接觸也沒有過多的客套話。他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著一身便裝,但有著軍人魁梧的身材,粗糙的皮膚,四方臉龐上掛著自然的微笑,一雙溫和的眼睛,不時流露出對人的誠懇和信任。作為記者的我,三句話不離本行,直接了當地展開了我的采訪。
人生第一步,誰能忘故鄉。
一名作家的出類拔萃,大都離不開自己故鄉深厚的文化積淀,王宗仁也不例外。
他的家鄉是位于八百里秦川西部的扶風縣太白鄉長命寺村。站在家門口的碌碡上,踮著腳尖便能望見十里外的千古名剎法門寺的寶塔,這寶塔就是扶風的象征。就在這塊人杰地靈的熱土上,自幼喜愛文學的王宗仁脫穎而出。
1953年,他剛14歲,還是小學6年級學生,就成了家里相當壯實的一個勞動力。就在與鄉親們邊鋤地邊聊天的過程中,他走進了一個既陌生又神奇的生活領域,并萌發出寫點東西的念頭來。他把生活中一件真實的事情,實實在在地寫出來,成為一篇散文習作《陳書記回家》,冒昧地投寄給了當時的《陜西文藝》雜志,誰知竟在1955年第8期上發表了。王宗仁把這篇散文稱為"鋤頭刨出來"的處女作。從那以后,他又陸續在縣報、省報上發表了一些新聞稿件,都是在田里勞動時用鋤頭"刨"出來的,用現代的時髦語言說就是采訪。在此期間,他在扶風縣中學讀書時,又在《陜西日報》"秦嶺"副刊上發表了《兩麻袋玉米棒》、《離娘的騾駒誰養大?》、《趙大爺》等散文,成為縣上頗有名氣的小作家。1957年初中畢業,因為他愛讀書能寫稿,村上讓他擔任長命寺小學民辦教師。同年年底他應征入伍,奔赴青藏高原。
走進青藏高原的人都知道,這兒是冰雪的世界,是沒有綠色和鮮花的生命禁區。但對王宗仁來說,極其惡劣的生存環境,賦予了他生命意志和生命存在的深度和強度。"走進西藏,也許你會發現理想;走進西藏,也許你能看見天堂。走進雪山,走進高原,就走向了太陽"(《走進西藏》歌詞),他真切地感受到這里是他生活、創作和人生的搖籃。他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是為了走向大海,才來尋找昆侖山。"入伍后,他在汽車團當駕駛員,開著從德國進口的載重量6.5噸的大汽車,每年都要至少6-7次地翻越海拔
來頂一下
返回首頁
發表評論
共有
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表
欄目更新
欄目熱門
網站首頁
|
投稿中心
|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大現代中國散文研究所 版權所有
陜ICP備10004154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