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首页_二区视频在线_国产精品久久电影观看_免费看片黄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散文家檔案 > 評介文章

溫柔敦厚養俊文

                                                                                                                                            楊乾坤

  長安風土完厚,乃人文薈萃之地。文章華國之美譽,長安與有力焉,而文脈之盛,尤為世人所羨。時至今日,本貫白鹿原下的周養俊兄,又脫穎而出,挺立于作家之林。

  養俊兄之為作家,詩也文也不擇地而出,現出的是理趣自然,姿態橫生。數百萬字作品問世,已見其文心之深廣,十余部作品之結集,亦見其文學造詣之高厚;獲文學大獎,更見其文學之成就。

  相交養俊兄之人,欣賞養俊兄之文,不知怎的,腦海中總浮現出“溫柔敦厚”夫子語。其于人也,是溫和寬厚,其于文也,則是奉此語若圭臬了。“溫柔敦厚”是《詩》的教旨,“《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養俊兄承而繼之,文以載道,人無邪,文亦無邪也。

  以人而論,養俊兄接物以寬惠,待人以至誠,呈春日之和氣,有長者之高風。孔明兄說他是“一臉如蓮的喜悅”,真是點睛之筆。以文而論,著文顏色溫潤,行文性情和柔,啟迪諷詠,不直接尖銳揭露,而于含蓄中完成使命之所在。故而文中沒有激橫語,不欲違世激俗,硬出角骨;沒有媚俗語,不欲扭曲心靈,貶損良知;沒有無病呻吟語,不欲枉費言詞,可憐無補費精神。文中多平直語,多醇厚語,語重而心長,于是,多了洗盡鉛華的自然美,多了意在言外的形象思維美,多了返樸歸真的大美,也多了富有哲理的審美。無養俊兄,便無養俊兄之文;無養俊兄之文,豈能有養俊兄之今日?人文相輔相成,文猶人也;其人其文,倘依劉勰所言,則是“為情而造文”也。

  此“情”被養俊兄一靈咬住,便見了創作天地之寬廣,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尋常物事,人情世故,哲思感悟,天地物理,處處皆詩材也。世間不缺少美,而缺少美的發現,養俊兄正是這樣的善于發現美的人物。此“文”被養俊兄一筆挾住,便見了珠圓玉潤。發而為文,則見文字生動,而不是僵臥紙上;賦而成章,則覺其意沛然,而絕非空洞無物。閑居恬適,淡泊寧靜,其文脫灑而軼俗,自成山水之清音;心撫四海,目觀古今,其文則歷史感厚重,使命感深切,而成教化之美文。

  美文有神,是養俊兄筆勢縱橫的歸宿,也是他厚積薄發的必然。為了文學這一“愚人的事業”(柳青語),養俊兄是夠“愚”的了,苦讀苦思苦練苦圓作家之夢,遂也難得自閑,而是心與身為仇了。于是乎,苦心人,天不負:熟讀五車,而學問成;機敏睿智,而思想成;筆走龍蛇,而文章成;上下求索,終于而夢想成真。少之時,好花待發向陽枝;年富力強時,麗花頻現得意枝;知天命之后,尤是發奮,更見了老樹著花無丑枝。花亦香,鳥亦語,舉頭聞鵲喜。

  從《多情的季節》寫來,《孤旅獨語》中,《雕刻記憶的海》;《那年明月》,《長路短歌》時,《探訪他地的落日》。一路風景一路歌,十部著作奠基,直拱《那些事兒》成為巔峰之作。巔峰之作自有巔峰之作的雄勢。書中收錄作品近百篇,不標時間,異年譜也;分門而別類,效志林也。那些事兒大不大?大乎不大,不大亦大;那些事兒奇不奇?奇乎不奇,不奇亦奇。就在這大與不大間,奇與不奇中,寫出了審美的境界,寫出了睿智的啟迪,寫出了哲理的辯證,自然,也寫出了心中的宿命:月是故鄉明。故鄉自古有明月,惟有養俊文能說,說得獨特,說得別致,說得皓皓明月在天心——月之極致也,寫故鄉明月的《那些事兒》文亦極致。于是獲得柳青文學獎,更榮膺冰心散文獎。

  得此兩項大獎,可謂功德圓滿了,可養俊兄說,不然。因為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為追求更好,他仍是學而不倦,仍是筆耕不已。來者盡翹翹,是因為成竹在胸;前峰喜更高,他有更高的追求,于是又有了《這些年》的出版。《這些年》中,看得出養俊兄精神到處文章老,學問深時意氣平。思慮成熟,文章自然深沉老到,學問精湛,氣質自然優雅安詳。此處的“老”,是謂凌云健筆,意氣縱橫,嬉笑怒罵,而皆成文章;此處的“平”,并非是風情張日的狂傲,也非霸氣橫秋的肅殺,而是氣標清正,更見了溫柔敦厚也。

  “胸次全無一點塵”,我識養俊;“庾信文章老更成”,我聞古語。

  原載《青鳥》2013年第3期

  楊乾坤 學者,作家,陜西省雜文學會副會長。發表作品二百余萬字,出版有學術著作《中國古代文字獄》和《司馬遷與史記》;文學作品有《布鼓集》及《楹聯趣話》(兩冊)等。

來頂一下
返回首頁
返回首頁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表
欄目更新
欄目熱門
網站首頁 | 投稿中心 |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大現代中國散文研究所 版權所有 陜ICP備10004154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