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曾從一份雜志上看到,巴黎的蓬皮杜文化中心圖書館舉行了一連串的“文學散步”活動,凡文學愛好者只須繳納140法郎的導游費便可報名參加。其中有一個“散步”主題特別吸引我,那就是“追尋海明威在巴黎的蹤跡”。但是,當時的我身不由已,無論怎樣的心動也無法成行。
幾年后的今天,我終于站在巴黎的旺多姆廣場,站在海明威視為夢中天堂的麗茲酒店的大門前。懾于昂貴的房價,我沒有入住這家世界上最尊貴的酒店。我下意識地摸了摸包里裝著的那本《流動的圣節》,腦海中便不由自主地浮現出海明威進出酒店大門的身影。
1957年,海明威最后一次來到巴黎,依然住在他年輕時最鐘愛的這家酒店。讓他意外的是,酒店的行李員給他送來了兩只十幾年前存放在酒店儲藏室箱子。箱子里,存放著他1921年到1926年間在巴黎的筆記,上面記錄了他初來巴黎那幾年在蒙巴那斯區居住時的艱難而又快樂的生活。
翻閱這些乏黃的筆記本,年老的他被年輕的自己所打動。《流動的圣節》這本回憶錄就這樣受孕、產生了。
(一)
1921年秋天,海明威與他第一任妻子哈德莉結婚后就到了巴黎。那時的海明威除了有一個只按稿計酬的編外記者的身分外,就只有年輕、勇敢和才氣了。因為貧窮,他和妻子一開始住進了巴黎的扎科勃旅店,房間還算整潔,房租也很便宜。即使如此,對囊中羞澀的海明威來說還是有些難以承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