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嶺與大巴山的交界處有這樣一座城市,漢水南流,洵河北繞,山水相依,陰陽回旋,其狀如二魚首尾相對,又似太極浮出,人稱"太極城"。太極城者,安康旬陽之謂也。丁亥年仲夏.余應邀赴該縣采風,賞于山而玩于水,著實陶醉了一番。為表胸臆,今書文字以記之。
乘火車出西安,一路穿越隧道。過秦嶺后忽見懸崖峭壁,翠峰插天。繼而"兩山夾峙,一水中流",山環(huán)水繞,氣勢逼人,清榮峻茂,雄奇險峻。這便是太極城了。出車站早已有人迎接等候。遂換乘小公交。但見沿途市井自不同于關(guān)中平原。有少婦懷抱嬰孩,撩胸哺乳,一臉幸福。待下得車來,方知旬陽縣城恰位于一山凹里。青山環(huán)繞,綠水蕩漾,別有一番滋味情趣。
旬陽歷史悠久,秦時設(shè)關(guān),西漢置縣,素有"秦頭楚尾"和"北國江南"之譽。積淀了深厚的秦、楚、巴蜀、嶺南、吳越等歷史文化和豐富久遠的漢水流域文化。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多匯于此,留下了不少詩篇佳作:"滿城燈火列星案,一曲旬水繞太極"、"靈山刻就天書字,旬水繪成太極圖"、"仞望俯瞰江河流、太極突現(xiàn)山城秀"、"南望漢江、北鎮(zhèn)旬河,江河鎖鑰旬陽城;東倚靈崖,西倚林園,秀麗嫵媚太極城"……
旬陽城地貌獨特,因水而分成陰陽兩島。陽島位于旬河以北,屬新城;陰島位于旬河以南,屬老城。新老對峙,各占南北。兩城相比,吾更傾心于老城。喜新厭舊是人的天性,但余卻偏偏喜舊厭新。老城座落在一個山包上,河水從腳下靜靜淌過。老城原有東、西、北城門三個,今僅剩西門一處。你看那城門沉重敦厚、高大雄渾,只是那頭頂之上的城門名稱早已因風蝕日曬而字跡班駁難以辨認。兩扇灌滿鐵釘、布滿彈痕的大木門像一個跨開雙腿的滄桑老人。門洞內(nèi)卻是一番祥和景象:人們?nèi)宄扇合囟,或說笑,或乘涼,期間有小孩翻趴滾打,有婦人高聲喧嘩,也有老人閉目養(yǎng)神。繞城有三層街道:下城、河街、后城。一條鵝卵石小街,兩旁清一色的青磚黑瓦房,間以木門、青石板房加以點綴。高低紛雜的各色屋檐擠出一線蒼天。沿河一排房屋,均為前門對街,后門傍水,一派"人家皆枕河"的情趣。巷道四通八達,石階幽邃曲折,狗吠深巷,雞鳴小戶,街頭繁華,巷尾熱鬧。同行中有老作家年近七十,見一農(nóng)戶,養(yǎng)雞兩只,氣宇軒昂,頓生感慨,以為和諧也。
旬陽美景,何止萬千,而余尤喜老城古鎮(zhèn)。古鎮(zhèn)者,蜀河也。先前,大凡在漢水上使船弄帆、奔波行走的水手、船家、商賈,無一不知蜀河鎮(zhèn)是一個響當當?shù)乃荡a頭,人稱"小漢口"。當年古老的漢江黃金水道上,千帆競發(fā),百舸爭流,場面甚是雄偉壯觀。陸路上,也是騾馬方陣絡繹不絕,駝鈴聲叮當,響徹暮江。各地的桐油、布匹、瓷器、藥材以及米面油鹽等諸多雜貨皆在此中轉(zhuǎn),集散,輻射四方。商貿(mào)興旺,經(jīng)濟繁榮。清朝年間,云集于此的富商巨賈出資建起了這至今仍吸引不少游客前來憑古吊今,親昵不盡的黃州館、楊泗廟、清真寺、江西館、三義廟等一大群的古建筑群。而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黃州館、楊泗廟。
黃州館為湖北"黃幫",即黃州籍客商,所建造的議事、休息、看戲的地方。它坐西朝東,背依山坡,南靠漢江,面對蜀河。門樓、樂樓、拜殿、正殿依次上升,左右對稱層次分明,全部殿宇均為清代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既與傳統(tǒng)的宮殿式建筑格局相符,又具濃厚的南方建筑特色。門樓為樂樓后墻的隨墻門,正面是磚砌三間五樓式八字形牌樓,正樓高約 10米,氣宇軒昂,巍峨壯觀;樂樓為高臺建筑,歇山式頂,門枋刻有浮雕,天花板作八卦藻井,重檐飛翼,雕刻精美;樂樓與門樓巧妙相接,渾然一體,不失為同類建筑精華;樂樓前院場兩側(cè)有對稱的二層廂房數(shù)間,樓上有廊,可作看臺,靠北踏步兩側(cè)又有石欄桿兩周,形如月臺;再往北即為拜殿和正殿。正殿為硬山頂,拜殿為臥龍狀風火墻頭,與樂樓兩山墻頭造型一致,形成呼應,整座建筑旖旎美觀、莊重大方,無論是規(guī)模、造型還是工藝均堪稱一絕。遺憾的是,由于年久失修,館內(nèi)建筑大多坍塌破壞。加之院內(nèi)雜草叢生,使人頗生傷感。
楊泗廟原是當年的漢江船幫留下的,歷來享有"夜照萬盞明燈,日受千人叩首 "之稱。楊泗廟布局與黃州館大體相同,高大廟門兩側(cè)有對聯(lián)曰"福德庇洵州看廟宇巍峨云飛雨卷,威靈昭漢水喜梯航順利浪平××"(最后二字已斑駁不清,猜想應是"風靜")。
蜿蜒數(shù)里的蜀河古鎮(zhèn),一律鋪著厚重的青石板。石板的邊角已經(jīng)磨損,顯出歷史的悠遠。兩邊的木板門面帶閣樓的房子,蒼黑傾斜,透出遠古的氣息。有樓臨水凌空而建,頗似沈從文筆下的湘西吊腳樓。房屋一律用石頭砌成,方方正正,門口貼著嶄新對聯(lián),紅底金字,大福大貴,家家門口鮮花怒放,姹紫嫣紅。更有閑情者,養(yǎng)鳥一二只,懸于頭頂,聲鳴啾啾。不時有好客者,邀游人入屋內(nèi),好煙好茶,盛情款待。屋里彩電、洗衣機一應俱全。有老人在門里竹藤躺椅上吸著水煙搖著蒲扇。有孩童在街上踢著雞毛毽。有小貓沿著街角"巡視",威嚴像將軍,深情似戀人。一條條寂靜幽深的小巷,一面面渾厚莊嚴的城墻,一階階石板臺階鋪向遠方。出得巷口,但見山奇水秀,麗色迷人。崖石黛墨,峭壁翼立,隙生雜草、垂枯藤、布荊棘、綴野花,常有鳥雀啄熟果,蜂蝶戲叢花。安詳靜謐酷似一副山水油畫。行于期間,頓生世外之感。
旬陽城東有一突兀山峰名叫青龍山,山頂有一寺,立于旬河之北的山崖上,與旬陽縣城遙遙相望。因臨百丈懸崖而建,故名靈崖寺,亦稱臨巖寺。史載,該寺始建于宋紹興六年 (1136年),清同治年因焚毀而重修。歷史上靈崖寺因兩件事而名聲大振:一是明弘治四年(1491),旬陽縣縣民先后兩次在崖上采擷靈芝九株,進獻知縣蔣咼,蔣以芝草為祥瑞,為佳兆,乃于寺旁建亭,取每"芝亭 ",并作《靈蕁亭記》樹碑紀之,紀碑矗立于靈崖寺門前,現(xiàn)保存完好,碑文已收錄于《安康碑版鉤沉》。有詩日:"殊草應佳祥,靈根賽玉香,云花奪金紫,服食致年長";二是明代嘉靖八年(1529年),江西吉水縣的羅洪先曾寄讀于靈崖寺,因其志存高遠,用功苦讀,一舉成為狀元。狀元及第后仍百尺竿頭,苦鉆勤研,執(zhí)著追求,不負幼學壯行之志,又成為明代著名物理學家和地理學家。有志者事竟成,是一條亙古不變的真理,當?shù)厮煸诖私?"讀書亭"。人借寺功成名就,寺借人聲名遠揚。靈崖寺現(xiàn)存大殿,山門各一座及廂房數(shù)間。寺內(nèi)多奇花異草。有大雄寶殿,雕龍畫棟,莊嚴肅穆。殿外兩側(cè)有對聯(lián)兩副。一曰:晨鐘暮鼓驚醒世間名利客,經(jīng)聲佛號喚回苦海迷路人。另一曰:禮佛一拜罪減河沙,念佛一聲恒超三界。出寺百余步有亭一間,兩層,數(shù)丈,勾心斗角。立于亭上遠眺,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
旬陽作為漢江邊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是漢水文化的富集區(qū),更是漢水文化的活標本。有道是: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正是因為有了漢水方才有了安詳如水的安康,方才有了民風醇厚,鄉(xiāng)俗濃郁的旬陽。晨起漫步于旬河岸邊,河水清流,楊柳依依,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等到晴天朗日,登上宋家?guī)X觀景臺,三山環(huán)繞,一水中流,全城盡收眼底。登高望遠,山風習習,心曠神怡,如臨仙境。下得山來自有好酒好肉,席間少不了民歌民舞、漢江號子。暮色中有女子倚門而立,紅衣紅裙,一如那老城古鎮(zhèn)一般,古色古香,讓人留戀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