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次去旬陽,沒有聽說還有個西溝景區。這次車都開進位于南羊山腹地的景區大門了,我還在想:西溝,西溝,該是位置在西邊的一條什么溝吧,有什么好看的呢?旅游車停下來,有房成排,有樹蓊然,向導說這是一會兒折回來吃飯休息的地方,景還在前面。于是大家就跟著他繼續前行。但見坡路平平,四野曠曠,一片片似斷又連的綠林,一坨坨麥茬猶新的田塊,三三兩兩的幾戶人家,正納悶沒有什么奇異之處啊,向導開口了:從這兒下!
這一下不得了:我不但看到了景,還看到了龍!
景的確隱在一條溝中,你站在路面上幾乎看不出來。溝不算太深,但妙在初窄狹,繼而寬,若陶翁筆下桃源之狀。有路一條,或土就,或石鋪,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隨水流彎轉,以木橋連接。水是好水,清清泠泠,可見彩石斑斑,亦白白亮亮,猶如飛雪成鏈,非但沒有污染,還氤氳著一團團靈氣。正想著這樣的水,該是有龍的吧?龍與水,水與龍,一而二、二而一啊——向導就喊了:各位老師請看:這處景觀叫“雙龍會”,也叫“二龍戲珠”,這邊這條瀑布是黃龍,那邊那條瀑布是黑龍,潭中那塊大石頭是珠。——象征的說法而已,那黃龍黃嗎?不黃;那黑龍黑嗎?不黑;那石頭圓嗎?不圓。
由“雙龍會”一邊朝上走,再朝下行,沒有多遠,便到了“飛龍泉”。雖以泉稱之,實為瀑也。那瀑從巖頭噴涌而下,近潭時又躍躍而起,水沫四濺,確有凌空飛動、攜風裹雨之勢。是啊,龍可潛可飛,潛則靜若處子;飛則一騰沖天。如果只潛不飛,那還叫龍嗎?由飛龍泉再上,曲曲折折走一陣,便到了“龍鼻泉”。不知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