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匯聚廣西 研討新世紀中國散文走向
“《廣西散文百年》系統地介紹了廣西散文近百年來蓬勃發展和迅速邁進的概貌,讓人了解了廣西散文作家的諸多佳作。對于今后繼續思考散文的課題產生很好的促進作用。”在日前于南寧、龍州等地召開的新世紀中國散文走向暨《廣西散文百年》研討會上,中國散文學會林非會長對于《廣西散文百年》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此次會議由中國散文學會、廣西文聯、廣西民族學院主辦,廣西文藝理論家協會、廣西民族學院中文學院、廣西散文創作與研究會、龍州縣委、縣人民政府承辦,吸引了來自北京、四川以及區內的近百位散文理論家、散文家。中國社科院研究員、中國散文學會會長林非,廣西文聯黨組書記、主席藍懷昌,副主席黃德昌、傅磬、趙如峰,廣西民族學院中文學院院長陸卓寧,四川大學教授、散文理論家曾紹義,《中國社會科學》編審、理論家王兆勝,《當代文壇》副主編夏述貴,凌渡、彭匈等散文作家、理論家出席了會議。
會議上,大家對新近出版的由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徐治平主編的《廣西散文百年》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藍懷昌說,廣西近年來的文藝創作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在散文創作方面,散文作家相繼出版了一批在國內有影響的散文佳作和散文集,事實證明,廣西的文藝創作形成了一個有鮮明時代精神,有獨特審美品格,有強烈地域特色和現代性的文化形象。陸卓寧認為,《廣西散文百年》能站在史家的高度梳理廣西自1901年至2000年百年間散文發展與承傳的關系,站在思想家的高度揭示廣西人民生存的精神文化方式,站在理論家的高度總結了百年來廣西散文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缺陷,把經驗上升為理論,把教訓轉化為規律,對新世紀廣西散文創作與精神文明建設將會起到積極作用。曾紹義指出了《廣西散文百年》的開拓性意義。他說,像《廣西散文百年》這樣既有理論闡釋、作家評論,又有代表作品選錄的研究與梳理方式,還是第一次。從這部分書中既能看到廣西散文百年的歷史進程,又能讀到各個時期的經典文本;既能看到各民族作家團結一致的奮斗精神,又能感受到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不僅有閱讀研究價值,同時也有文獻、史料價值。梳理廣西散文的百年歷史,會發現廣西散文家人才輩出,廣西散文創作隊伍業已成為在國內文壇一支有著一定影響力的創作隊伍,有著自己鮮明的特點。廣西作協主席馮藝說,廣西散文作家富于團隊精神,多涉及少數民族題材,表明了少數民族作家創作的自覺。廣西作家有成就者大多對自己生長的土地有著一種至深的理解和關懷,他們更傾向于關注孕育自己成長的土地的歷史文化,即邊緣文化,作深層反思和追問。廣西散文除了山水之外還有人文需要關懷。廣西文藝理論家協會副主席陳學璞認為,廣西散文家極具團隊精神,他們有志于發展中華優秀文化,振興廣西散文事業,相互關照,攜手前進。無論漢族、外省籍,還是壯瑤苗仫佬毛南等少數民族作家等,都對廣西的山山水水、民間風俗懷有真摯的愛戀之情。同時其創作文理兼容,充分顯示了廣西散文家自身的學識風范,及其在創作實踐與理論研究方面的雙豐收。
在新的世紀里,該如何發展散文?如何在商品大潮中已經泛濫的俗文化、快餐文化的吞蝕下重建散文的精神和散文觀?怎樣通過散文的創作和研究發現、傳播文化?……在此次會議上,這些問題也引發了理論家和散文家的探討。林非對散文創作的前景是抱著很樂觀的態度的,他說,這是因為從它的本體特征而言,最適合于21世紀走向現代化的進程。散文創作中的根本的問題是要讓大家讀到感動心靈與提高境界的篇章。在散文創作中,更為重要的是對于思想境界的追求,必須脫離和摒絕低俗的雜念,時刻都關懷著自己民族的命運,和整個人類如何擺脫種種苦難與獲得最佳生存狀態;而對于散文創作審美藝術的追求,則又是要力求使自己超越保守與平庸的狀態,既要借鑒和發揚傳統中的精華,更要實現不斷的革新與創造。散文的求新和創新,應該從全部舊的基地中間蛻變而出,繼承它所有的長處,再進行大膽的革新。曾紹義指出,散文發展的走向應該是:一是境界大,二是語言美。散文的大境界是指散文的思想、情感所體現出來的人生境界,是作者人生修煉的結果。沒有博大的胸懷、高尚的人格,要寫出大境界的散文是不可能的。有了大境界還需要精美的語言來描寫,使讀者從多種審美愉悅中自然而然地誦讀、體味大境界所包含的至情與哲思,從而在得到情感陶冶的同時獲得能提升自己人生境界的營養。廣西民族學院教授黃曉娟認為,散文要走出自足自戀的形式,不要滿足于僅僅是放大心中的微波,朝向未來的散文寫作應向賦予思辨性的“形而上”方向靠攏,這體現對人性品性的深度追問,折射作家對自身存在境遇的深度體驗,使讀者在閱讀后獲得一種思想的震撼、精神的享受、理想的寄寓。
那么對于具有很強地域性的廣西散文今后應該如何繼續壯大自己的力量呢?陳學璞認為,展望新世紀,廣西散文應著眼于人的心靈的開掘和人的全面發展,提升散文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