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首页_二区视频在线_国产精品久久电影观看_免费看片黄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首頁 > 散文專題 > 正文

長安文釵——陜西女作家花影輯

中國散文網 作者:中國散文網 發表時間:2011-03-13 我要評論(0)
字號:T|T

 

 

1

 

 

她們是文學精神的朝圣者,她們在男性作家強勢光環遮掩下尋求自我突圍與突破,她們柔美婉約、清新秀麗,她們的作品中充溢著靈動與光華……自上世紀50年代起至今,陜西文壇涌現出以賀抒玉、李天芳、葉廣芩、冷夢、張虹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女性作家和評論家,她們在小說、報告文學以及散文等諸多領域創作上取得了不凡成就,以敏銳的女性視角和細膩生動的文學語言,撐起了陜西文壇的“半邊天”。

 

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中國散文網、中國漢字網、陜西新聞廣播、陜西作家網、西安之子網聯合文化藝術報特推出“長安文釵——陜西女作家花影輯”,請與我們一起領略陜西文壇所特有的四兩撥千金的柔美力量,感受陜西女作家芬芳幽幽的風姿花影。

 

 

 

熱情溫暖的山丹丹賀抒玉  2

 

 

3

 

 

3

賀抒玉與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西部散文的代表人物李若冰

伉儷二人書寫了陜西文壇的一段傳奇。

 

 

3

 

3   3

 

賀抒玉,本名賀鴻鈞,1928年出生,陜西省米脂人。1944年,由“米中”調綏德分區文工團。1945年和姐姐共同創作了小秧歌劇《喂雞》。周揚同志從延安到華北路經綏德,看了賀家姐妹的表演,很喜歡。經他推薦,延安《解放時報》副刊于1946年12月發表,并由賀敬之同志寫了簡短前言。1951年西北區文代會期間演出了由賀抒玉和王丕祥等同志創作的大型歌劇《保衛村政權》,獲演出一等獎。劇本在《陜西日報》連載后出版單行本。1955年由北京文學講習所回到西安作協,參加了《延河》文學創刊籌備。1959年任副主編,期間開始發表小說、散文,陸續編輯出版了七八本小說、散文集,約一百多萬字。短篇《女友》、《琴姐》分別獲《鴨綠江》、《延河》優秀短篇小說獎(80、81)。1988年獲編輯職稱,同年獲全國作協編輯榮譽獎。1995年獲西安市女作家獎,1999年獲陜西省優秀編輯獎。2004年出版了《賀抒玉文集》(中國文聯出版社),若干小說散文被選入多種選集。“百年三八·杰出女性”榮譽稱號獲得者。

 

讀這些質樸、清新的作品,能明顯地看到她的愛憎、向往和追求。她把自己的激情的筆墨給生活中的普通勞動者,用樸素細致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又一幅真切的圖畫。她的長處不只是她和人民有血肉之情,還在于藝術個性和特色。作品真摯而細致,滲透著一種泥土氣息和內在的感情。她的散文沒有短篇小說多,但她的散文或論事或抒情,卻另有一番滋味。

——杜鵬程(1921年~1991年,當代著名作家)

琴姐與艾米霞(女友),都是創作得成功的形象。典型化的程度也都比較高,是賀抒玉創作的新的標志。不能不說,深刻熟悉和透徹理解這兩個任務,是成功的關鍵。作者下筆準確,特別是寫艾米霞,不論是月夜情話,行軍路上,入黨之夜,難后相逢……一系列場景,不唯生活氣息濃,而且人物的語言、引動、表情都是非常準確和個性化的。

——雷達(原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主任、著名文藝評論家)

賀抒玉在《命運變奏曲》中一如既往地是對于延安時代、建國初期社會風氣中理想之光的呼喚,《隔山姐妹》中的姐妹情深,《車廂里發生的故事》的過來人的相濡以沫,甚至《歲月》之中金花對遭政治厄運的丈夫的理解和體貼,都能使人流連忘返,給人以勇氣和信心。

愿賀抒玉心靈中的綠洲永存,播下更多的綠色的種子!

——李星(中國小說學會副會長、茅盾文學獎評委、著名評論家)

 

 

 

清新芬芳的桂花李天芳  3

 

 

 3

 

 

3

冰心老人稱贊李天芳的作品“健康清新,對青少年極為有益”。

 

李天芳,1941年出生于西安,中共黨員。曾任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陜西省文聯副主席、陜西婦女文化研究會會長,陜西師大兼職教授,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津貼,陜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

1964年在《人民文學》發表散文處女作以來,一直堅持文學創作。出版散文集、小說集、長篇小說、隨筆、報告文學等,近三百萬字。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月亮的環形山》,獲首屆“雙五”文學最佳作品獎。小說散文集《秘密》,參加1990年德國國際書展,被德國圖書館收藏,并被《中國文學》介紹到國外。中短篇小說集《愛的未知數》,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發行,頗受好評。主要散文集有《延安散記》、《山連著山》、《南飛雁》、《李天芳近作選》、《李天芳散文選》等多部作品,在全國各地獲獎二十余種。其中散文《種一片太陽花》獲1988年開拓者獎,《先生朱寶昌》獲首屆中華文學選刊大獎,等等。她諸多的優秀作品被作為全國統編大、中、小學教材長期采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

 

讀李天芳的作品你能處處感到一種無聲洶涌,沒有一處是松懈的或勉強的,到處顯示一種游刃有余。這種顯然是幾十年藝術積累的功底的體現。把幾十年的積累用于一種合適的大舞臺舒展地展現了出來,她所表達的是對生活的整體經驗,而不是講故事,處處都是思想的火花和情緒的激流,因此處處引起讀者的觸動。讀她的作品很難跳著讀的,只能字字句句地玩味,因為作品處處滲透著作者獨特而真實的感受,對讀者有一種不可抗拒的牽引。

——路遙(1949年~1992年,當代著名作家)

 

 

 

碧枝高潔的玉蘭葉廣芩  3

 

 

3

                                                               朱文杰/攝

 

 

3      3

 

3      3

 

3

 

葉廣芩,滿族,祖姓葉赫那拉。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陜西省作協副主席,西安市文聯副主席。陜西省人大代表,西安市第10、11屆政協委員。“百年三八·杰出女性”榮譽稱號獲得者。

1983年調入《陜西工人報》任編輯,從事新聞采編,同時進行文學創作。1995年調入西安市文聯,在創作研究室任專業作家。1999年任西安市文聯副主席。2000年開始到周至縣掛職任縣委副書記。主要作品有家庭題材小說《本是同根生》、《誰翻樂府凄涼曲》、《黃連厚樸》以及長篇小說《采桑子》,日本題材小說《黑魚千歲》,紀實文學《沒有日記的羅敷河》、《琢玉記》等。多部作品被改編為電影,如《黃連厚樸》、《誰說我不在乎》等。中篇小說《夢也何曾到謝橋》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長篇紀實文學《沒有日記的羅敷河》獲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醉也無聊》獲《小說月報》“百花獎”;《誰翻樂府凄涼曲》獲“人民文學雜志獎”;《曲罷一聲長嘆》獲“小說選刊獎”等。

 

葉廣芩的作品好就好在“夠味兒”,不僅有京味共性,還有她葉赫家的個性!好比穆柯寨的“炒疙瘩”,一樣的面,她炒出來就另個味兒!

頭一條是有“墨香”。不造作,不拿捏,從容舒展中流露書卷翰墨之氣。“誰翻樂府凄涼曲,風也蕭蕭。雨也蕭蕭,瘦盡燈花又一宵”,把題目連起來竟是半闋納蘭詞。難得她用得那么自然而現成。讀其作品又令人禁不住感到“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的意境。敘事寫人如數家珍,起承轉合不慍不躁,舉手投足流露出閨秀遺風、文化底蘊。內行看門道,這文風這品位,裝不出來學不到家,只能是生活磨煉環境熏陶先天素質后天修養多年浸泡釀造而成。

光有墨香不算好,這作品還有革命意識、時代特征,可算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者是受過社會主義教育,經過革命磨煉,又有了域外生活作參照之后,這才回頭審視自己沖出來的那個“舊世界”的,所以看得清,想得深,揭得透。正因作者曾從屬于那個社會群體,文學寫作什么都能作假,唯感情作不得假,于是她在批判、否定那些過時、陳腐、消失了的一切時,字里行間又剪不斷理還亂地流露出認同、懷戀的情結。這從社會學、政治學方面說,或許是不宜贊同必須澄清的成分,但在文學上恰好成了不可替代的“這一個”,使這些作品有了特殊的藝術魅力。葉廣芩是多面手,在這之前她也寫過別的題材別的風格的小說,也不錯。但我認為唯有在寫這批京味小說時她才發現了自己特有的靈性。寫作這行要以己之長比人之短才有你存在的價值。

(本報編輯部綜合)

 

 

 

幽姿淑態的海棠張虹  3

 

 

 3

 

 

3    3

 

3

 

張虹,中國作協會員,陜西省作協副主席,安康市作協主席,安康市文藝創作研究室主任。

1980年開始文學創作,出版有小說集《黑匣子風景》、《魂斷青羊嶺》、《天堂鳥》、《都市洪荒》;散文集《回歸青草地》、《白云蒼狗》、《歌唱的魚》、《心海拾貝》、《婆屋那邊的事》;詩集《紅 我的顏色》2002年在日本翻譯出版。作品曾入選《小說選刊》、《小說月報》、《中篇小說選刊》、《中國年度最佳小說短篇卷》、人民文學出版社編選的年度中篇小說選等。中篇小說《等待下雪》獲第四屆特區文學獎;《小芹的郎河》獲首屆柳青文學獎;小說集《魂斷青羊嶺》獲陜西作協首屆吉元文學獎。2000年被評為陜西省“德藝雙馨”優秀文藝工作者,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

 

3

 

張虹的小說文本并不把性別作符號化描寫。以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為例,既可以有事業成功、志趣高雅、生活上養尊處優的楊遠、何書賢;也可以有身殘心靈,至純、至美,仿佛不染人間煙火的啞女小芹;既有相貌平平、心地善良、安然若素承受命運弄人的厚道女雷瓶兒;還可以有明似火、暗如刀,心機、手段堪比毒蛇的陰謀家吳曉辰。而《歡樂門》中吳曉辰的形象堪稱典型,是作者對中國近年文學畫廊的一個貢獻。吳曉辰性別為女,但是文學作品中“這一個”“妖女”,她深諳權術、醉心情色、手段毒辣,必置對手死地而后快,她把以往文學史中“妖女”的所有性征發揮到極致,讓現實中的男人女人心驚膽寒;另一方面,她又心乖手巧,八面玲瓏,善于察言觀色攀緣權貴,善于小恩小惠籠絡人心,在現實中左右逢源。吳曉辰的形象顛覆了傳統意義女性的角色和定義,集中了過往文學中政治流氓的無恥、無賴和陰謀,代表了當下生活中傳統霸權文化的特點和走向,以“非女”的認知意義成為惡之花的現代版詮釋。那位生硬“挫傷”了她的經貿委副主任,雖然身為男性,又居領導崗位,卻被她這個小小的會計招招命中“軟肋”,既不能“以惡制惡”還她以顏色,更不能招架、還手她的“損招”、“陰招”,因之只能任其宰割——既無防人之心,更無害人之術,作者對于知識分子弱勢特征的觀察提煉讓人擊節。

——譚湘(中國女性文學研究會會長)

 

 

 

翠葉柔枝的茉莉冷夢  3

 

 

 3

 

 

3      3

 

3   3

 

冷夢,本名李淑珍,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中國作協會員,陜西省作協副主席,陜西省政協委員,陜西省藝術研究所《藝術界》副主編。

1973年開始文學創作,出版了多部長篇小說和長篇紀實文學。至今已發表小說、散文、報告文學、電視劇、文學劇本、美學論文論著共計四百余萬字。主要作品有:報告文學《百戰將星肖永銀》、《黃河大移民》、《高西溝紀事》等;長篇小說《天國葬禮》(上、下),長篇傳記文學《滄海風流》等。已出品和拍攝電視劇、專題片《風流大市場》、《水電將軍》、《千秋豐碑》等。長篇報告文學《百戰將星》,獲陜西省作家協會第5屆文學獎,長篇報告文學《百戰將星·肖永銀》,獲首屆中國人民解放軍圖書獎,中篇報告文學《黃河大移民》,獲首屆魯迅文學獎,報告文學《高西溝紀事》獲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報告文學》雜志社聯合舉辦的首屆“先鋒杯”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全國報告文學征文大賽唯一最高獎——“特等獎”等。

 

一如豐富的人生經歷,冷夢不僅以文字為生,還曾經為工人、記者、編輯、公司經理秘書、警官,而她的作品,也不僅僅限于讓其登上高峰的報告文學,而幾乎每一種文學樣式,她都曾嘗試并取得一定的成功。

最初冷夢以傳記文學《百戰將星》初露頭角時,陳忠實就給她了“智慧而大氣”五個字作為評價。1998年當報告文學《黃河大移民》奪得魯迅文學獎,在眾人期待她以后能夠拿出更多更好的報告文學作品時,她卻突然調轉方向,把視線對準歷史上的秘密特工。此后長篇小說《天國葬禮》問世了。諜戰小說她也沒能“玩”幾年,之后又開始變換“口味”。2008年一本叫《中國汽車夢》的長篇紀實文學,又讓人眼前一亮。

當人們在她的著作中讀到太多陽剛、宏大、英雄的形象時,她竟然又跳身一轉,拿出了《浐灞手記》這樣一本充滿了細膩溫潤,柔軟若水一般的作品。可能是因了水的緣故,在這部作品中,總彌漫著清新自然的芬芳,仿佛是少女的作品。

兩個冷夢就這樣在十數年之間在文字之中游弋,風格時而大氣時而細膩,題材有歷史有當下,而文學類型也是變化多樣。然而小女人的姿態并未展現太久,她又已經謀劃下一部宏大的作品——《墓碑與少女》。這部作品讓冷夢耗時七年,三度易稿,用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表現了上世紀60至80年代一個家族生死沉浮的命運,布局宏大,既有豐富的哲理,又充滿浪漫和魔幻色彩,將成為陜西作家中描寫城市生活的一部力作。

對冷夢來說,《墓碑與少女》跟以往所有作品都不同,它是一個飛躍,一次新生。然而冷夢卻對女兒說,她覺得還沒有寫出一部自己滿意的作品。而那個作品究竟是什么,她到現在也不知道,還在尋找。相信,那一定是一本讓人期待的書。

(本報編輯部綜合)

 

 

 

碧蕾芬芳的木槿陳若星  3

 

 

 

3

 

 

3    3

 

3

 

陳若星,筆名蒹葭、阿星、雪星、雪浩。祖籍四川,生長于西安。上世紀80年代畢業于西北大學歷史系,研究生學歷。1982年開始,陸續在《中國婦女報》、《廣州日報》、《長江日報》、《西安晚報》、《華商報》、《女友》、《社會》等報刊發表各類作品。90年代后,陸續出版譯著《烈火與恐怖》(21萬字)、《女性·職業·家庭》(22萬字),以及故事集《沒有講過的故事》(30萬字)、《夏花秋葉·若星報告文學作品選》(30萬字)、《夏花秋葉·若星散文隨筆訪談作品選》(30萬字)等。曾獲北方十五省(區)優秀圖書獎、陜西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陜西省優秀新聞獎;陜西省優秀新聞工作者;全國新聞出版行業抗震救災先進個人;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百年三八·杰出女性”榮譽稱號獲得者。現任文化藝術報社總編輯。

 

一個人看取社會的視角和視野的決定性因素,當屬思想。思想決定著一個人的內在氣質和精神氣象,也制約著行徑的選擇,看取社會的視角就有了獨立的個性化特質。由此可以見出陳若星的頗不尋常的精神內里的大氣象了。這一點,她自己大約也未必有清醒的意識,而是這些報告文學呈現出來的,一個自然而又渾成一體的氣象,倒避免了清醒意識里刻意追求時往往容易發生的矯飾。

在百余篇報告文學和人物特寫的作品里,展示的是文學藝術以及文化界各路精英的精神境界獨立思想和高尚品德,讓我這個讀者很自然地看到本書作者陳若星的審美傾向了。作者推崇什么張揚什么,無可例外地顯示著作者自己的審美傾向,這不僅是常識,也是作家自身難以違拗的事,我們閱讀小說、報告文學以及散文,都是在文字的行間里看到作者的審美傾向的。這些報告文學和人物特寫的寫作時間,前后歷時近10年。這就是說,在這10年的寫作中,陳若星一直堅守著對人的精神和思想境界的審視和暢揚,不僅難得,而是令我敬重了。任誰都能看到,這10年里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一波疊過一波的紛繁復雜的生活世相,尤其是打著文化這塊牌子的娛樂場合里層出不窮的種種花樣,赤裸裸呈現著被金錢驅使著的癲狂和迷亂,影響到向來被視為神圣的文學藝術和更寬泛的文化領域,利潤誘惑到一些作家、藝術家和文化學者再也坐不住冷板凳,進入制造快餐文化的市場了。直到前不久,胡錦濤總書記在政治局會議集體學習時,發出了“堅決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風”的指示,當為振聾發聵之聲。當此之時,讀陳若星這一篇篇為那些穩坐冷板凳癡情不移于自己精神追求的藝術家的禮贊文章,作者陳若星的審美傾向和精神堅守,不移不易,可見其清醒和冷靜,還有操守,非此都難以10年里不移不易且愈加堅定的精神守護,尤其是在惡俗泛溢的時代里。有感于此,我說令我敬重的話,不是容易,而是真實的心理感應了。

——陳忠實(中國作協副主席、 陜西省作協名譽主席、著名作家)

 

 

 

秀麗典雅的茶花王芳聞  3

 

 

3

 

 

3

 

王芳聞,中國作協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現任陜西省作協秘書長、創聯部主任,兼任《陜西文學界》主編、陜西作家網總編,陜西報告文學委員會主任,陜西網絡文學委員會主任,陜商文學創作研究室主任。長期從事教育、文化宣傳工作。曾任咸陽市廣電局副局長、咸陽市電視臺副臺長,中共咸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兼理論講師團團長。

著有報告文學集《黃土壯歌》,散文集《天堂有只水鳥》、《千年雪》,詩集《太陽雨》,論文集《思想樹》,中篇小說《歸去來兮》,與人合著長篇歷史小說“秦商三部曲”之一《安吳商婦》,編著詩集《歷代詩人詠咸陽》,主編文集《婁敬風物》、《陜西女作家叢書》、《國殤·民魂》。散文《娘家》獲中國文化信息研究會征文一等獎,《像土地一樣奉獻》獲2008年中國散文學會“西柏坡”散文大賽一等獎,并入選“太陽鳥文學年選”《2007中國最佳散文》;報告文學《嵯峨濤聲》獲2009年首屆中華之魂優秀文學作品征文一等獎,《踏浪而歌》獲2010年中國時代優秀文藝作品特等獎;短篇小說《米山的師傅》獲中國西北作家電力采風征文一等獎;另有多篇報告文學和散文獲省市獎項。

 

3

 

閱讀芳聞的散文,便感到一種詩意。這種詩性的氣韻彌漫在幾乎各類題材的篇章里。寫親情的心靈感應式溫馨而純凈的詩,即使艱難貧瘠的農院里,浮漫的依然是父愛母愛如詩般的溫情,滋潤著幼小的心靈,抵抗著也化解著極度窮困的生活對孩子的傷害。《閣樓》里父親過世時才發現的那一箱書籍,足以使人體味堪為偉大的父愛,當是高聳如山、深沉如湖。芳聞青少年時期經歷的是中國鄉村天災人禍加害肆虐的危難時期,她卻總是能在艱難困苦的體驗里透出一縷內蘊的人性人情的詩性之美,既體現在她讀書生活里,也體現在筑泥為案的民辦教師的工作中。《夏收時節》對關中大地小麥成熟收獲季節氣象的描繪,洋溢著關中大地遠古農耕文明的情之意蘊,給我以經久的回味與品嘗。

——陳忠實(中國作協副主席、陜西省作協名譽主席、著名作家)

 

 

 

馨香婉韻的蕙蘭劉亞麗  3

 

 

3

 

 

3     3

 

劉亞麗,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文學創作。現就職于西安市文聯《美文》雜志社。先后在《人民文學》、《十月》、《中國作家》、《詩刊》、《作家》、《青年文學》、《詩刊》等海內外報章雜志上發表詩歌、散文、小說四百余首(篇)。《中國文學》英文版、法文版、日文版大篇幅作過專題介紹。

出版有詩集《生命的情節》、《我的情詩》、《水晶香片》,散文集《一地花影》等著作。作品榮獲“人民文學”詩歌獎、第二屆柳青文學獎、陜西省505詩歌獎、陳香梅女性散文大獎、西安文學獎等諸多獎項。20世紀90年代中期被讀者評為“全國十佳青年詩人”。

 

人到中年后的沉靜和自信,使其詩作有了雍容之象。寫樸實的生活,精微而致廣大,高明卻呈現著中庸。這里沒有刻意的句子,讀起來也不會熱血沸騰,但它能讓你會心一笑,明了許多不可言說的事。這是智慧之美。

——賈平凹(陜西省作協主席、著名作家)

俗物是敦厚和堅固的,它的根須連接著人類的命運,凝結著人類的悲哀與喜悅。俗物并非沒有詩,關鍵是要長一雙明亮的眼睛,否則不能看到,更不會欣賞。靈魂之中生長著詩的人,才能看到俗物上的詩。劉亞麗的靈魂顯然生長著詩。劉亞麗化俗為雅的藝術,也得之于一種訓練和修養。她所寫的俗物,多是舊物,是她小時候所使的種種用品。人類是一個時代一個時代走過來的,作家或其他藝術家,通過他們的作品,一再回溯人類的來路,重溫往昔的生活,實際上是在提純一種精神,以抵制自己所在時代出現的病態和畸形。這種可貴的工作,她通過20世紀的一些舊物完成。她把俗物變成了雅物,也給舊物注入了一種人性。

——朱鴻(陜西省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

 

 

一地花影

 

 

○ 劉亞麗

 

 

我若一朵綻放的花

等著你來采摘

讓我的美麗獨自為你釋放

讓我的思念趴進你的耳朵

我孤單的飄浮在風中望眼欲穿

沉痛的記憶編不成網

日益蔓延著哀傷

我怕我的芳香不再

我愛你來

我正試著回頭

尋找愈來愈稀薄的記憶

妄想拉住遺失的溫暖

一點一點

可是啊我愛

我卻看到碎落的時光

一點點游走在空中

閉上眼

我聽到有朵花在哭

心碎裂的聲音

恍惚里看到你匆忙地轉身

踩痛了一地花影

 

 

 

素香空靈的丁香楊瑩  3

 

 

3

 

 

3

 

3

 

楊瑩,筆名英子、楊子,詩人,作家。西安市作協副主席、中國作協會員、中國散文學會理事、陜西省作協理事。第2屆“冰心散文獎”獲得者,魯迅文學院第2屆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學員。作品入選海內外多種選刊選本,進入年度排行榜,并多次獲獎。出版有《楊瑩小詩》、《風起雨飄》、《少婦集》、《品茗》、《純真年代》、《花兒日記》等。

 

我認識楊瑩已有十余年了,起初知道她是位年輕女詩人,頗為稀罕,因為女詩人太少。讀過她的詩,很有詩味,一位年輕女性敏感而獨特的體驗和感受,凝結成具有獨立品相的詩句。近年來楊瑩還在寫著詩,詩性和詩情依舊敏感,確也難得。同時她又寫了大量的散文,我雖然只讀過一些篇章,不及全部,印象卻很深刻,仍屬對生活事象以及山水人物尤為敏感的文字,似乎是沒有分行的詩,尤其是語言。我之所以特別看重她對生活的敏感性這一點,在于我個人對寫作的理解,作家不同于其他行業的人的特殊一點,就是生有一根對文字特別敏感的神經。要保持這根父母給予的神經的敏感性,有多種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心靈和情感的純潔。心靈、情感和精神如果被庸俗和貪欲浸漫,那根對文字敏感的先天性神經就漸漸變得遲鈍,以至麻木,詩情泛不起來,文字也會缺失色彩和深度。基于此,我尤其看重楊瑩詩歌和散文里的純潔與詩意,這是很難得的,也預示著她創作發展的潛力。

——陳忠實(中國作協副主席、陜西省作協名譽主席、著名作家)

 

 

 

凌寒暗香的梅花周瑄璞  3

 

 

3

 

 

3

 

3

 

周瑄璞,中國作協會員,陜西省文學院簽約作家,魯迅文學院第13屆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學員,第3屆“中國女性文學獎”獲得者。出版有長篇小說《人丁》、《夏日殘夢》、《我的黑夜比白天多》、《疑似愛情》。在《天津文學》、《青年文學》、《延河》、《十月》等刊物發表中短篇小說十余篇。中篇小說《失語》、《曼琴的四月》被《中篇小說選刊》轉載;《隱藏的力量》收入《2010年中國短篇小說年選》。

 

3

 

看過周瑄璞的一些小說會發現,作家基本上是以寫女性為主,比如,多為女性敘述者,多取女性視角,多寫女性生活。我們能通過她筆下女性的遭際、命運,看出作家著意營造的通向心靈的意蘊。指向心靈、追求小說創作對人的精神世界起到應有的作用,是周瑄璞的一貫想法。

周瑄璞筆下的女性似乎都很累,這幾乎是沒有什么來由的,即使是有來由,也是沒什么大不了的來由。她寫的“累”,有藝術表達的張力,往往指向多種人物關系,讀起來卻不覺得累。

周瑄璞敏銳地看到并反映了女性命運在當今時代的巨大落差。女性向來是文學的永恒話題,從一個角度上說,女性的命運最能鮮明地體現社會生活的一些特點。社會的快速發展、生活節奏的劇烈變化,以及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變動引起的連鎖反應,體現在女性生活層面上,往往更為突出,體現在愛情問題上,也更為典型。周瑄璞為什么把她的長篇小說命名為《疑似愛情》,想必就有她的思考。在這個轉型的當口,人們在見證繁榮、發達、旺盛所帶來的好感覺的同時,在領略真實、事實、充實給予的格外寬慰外,人們還見到了越來越多的不確定、不明了、不穩固,與醫學上的確診、技術上的定論相對應,疑似、恍惚、模棱兩可也許在更多時候越來越多地成為了常態。

——梁鴻鷹(中宣部文藝局副局長、著名評論家)

 

 

 

清新脫俗的水仙吳文莉  3

 

 

3

 

 

3

 

吳文莉,20世紀70年代生于陜西西安,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研究生課程班,魯迅文學院第11屆中青年作家班,供職于西安市文聯創作研究室。現為陜西省作協會員、西安市作協副秘書長、陜西省書協會員、陜西省美協會員、中國金融美術家協會理事、陜西文學院簽約作家、中國國家畫院劉大為工作室畫家。2007年出版長篇小說《葉落長安》,先后在《大河報》、《西安晚報》連載,獲《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度長篇小說類排行第二名,獲西安市文聯2008年“推新人 出新作”獎。2010年獲第二屆柳青文學獎新人獎。陜西人民廣播電臺故事廣播錄制了《葉落長安》長篇小說連播。《葉落長安》現正被陜西藝達傳媒文化投資公司投資拍攝成35集電視連續劇。

 

3

 

我讀了這部小說以后,感覺這位年輕作者的文字寫得如此老到,確實令我驚訝!文字的敘述和描寫如此準確與生動,她不是叫人在閱讀中思考河南人或河北人如何,而是講述一個民族在一個歷史階段里,生活的艱難和心靈的承受力。從我的職業角度來說,這部小說確實顯示了一位年輕女作者的潛力和藝術感覺,很難得!這部小說不僅僅局限在河南人在陜西的生存形態,她通過寫河南人在陜西的生存形態,同時也描寫了西安人的生存形態,她是從河南人這個具體題材及作品中人物的具體視角,透視了一段歷史。這應該是這部作品最有重量的成就,給人以強烈的真實感。應該說《葉落長安》確實是由衷的、獨到的、別人不能代替的、嚴格地具有現實主義的藝術效果。所以我很感動這樣一位作者能寫出這樣一部作品,給我們陜西文壇增光。

——陳忠實(中國作協副主席、陜西省作協名譽主席、著名作家)

 

 

 

純真爛漫的杜鵑王曉云  3

 

 

3 

 

 

3   3

 

王曉云,中國作協會員、陜西省作協文學院首屆簽約作家、上海文學創作中心注冊作家,現供職于陜西省安康市文藝創作研究室。

出生于20世紀70年代,曾在全國發表散文數百篇,在《上海小說》、《小說界》、《鐘山》、《時代文學》、《北京文學》、《延河》、《清明》等刊物發表中短篇小說多部。出版有長篇小說《梅蘭梅蘭》;中篇小說《上海的蘇》;中短篇小說集《飛》;長篇紀實文學《讀懂浦東——浦東十五年開發記略》、《重慶人在上海》、《河流與山的秘密——陜西安康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

中篇小說《海》入選小說學會主編的2004中國中篇小說年選;《愛情視窗》獲2005年《文藝報》10佳作品推薦。曾因《讀懂浦東》一書,被邀赴澳參加澳大利亞中國研究協會2005雙年度國際會議。

曾榮獲《人民文學》創作培訓部新作優秀獎、陜西省首屆柳青文學獎、上海市文聯《采風》雜志新都市小說獎、陜西省安康市文藝精品政府獎等獎項。

 

閱讀了陜西青年女作家王曉云的長篇新作《梅蘭梅蘭》,沒有想到是那樣的題材,也沒有想到她能寫得那么好!首先讓我感動的是主人公小桃,她的痛苦,對父愛的渴望,對母親和姐姐的摯愛深深打動著我,并吸引我讀下去。王曉云這樣一位青年女作家,她驚世駭俗地在文本上闖入了這個社會的特殊群落,發掘她們的喜怒哀樂,發現她們執著的愛情理想,描述了欲望環境中人性的光輝與背離。實現了文學本身對于生活的真實描述和批判。這篇小說的敘述也可說十分出色,第一人稱的自述可能會給她帶來風險,卻使作品及其人物得以更大的真切。整個敘述緊扣小桃的感覺、意識,可以說天衣無縫。尤其一些抒情之筆,飽滿而飛揚,如歌如訴,詩意濃郁。小馬、新枝的伏線也按押得十分出奇。祝賀王曉云成功地將陽光帶給為世俗所遮蔽的當代生活的黑暗角落,感謝《梅蘭梅蘭》對中國當代文學的貢獻——至少在藝術的題材展現上,一定是這樣!

——李星(中國小說學會副會長、茅盾文學獎評委、著名評論家)

 

 

 

馨香細膩的芍藥王春  3

 

 

3

 

 

3      3

 

3

 

王春,20世紀70年代出生,陜西籍。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陜西省作協會員、西安市作協理事。2000年左右開始文學創作 ,發表散文作品若干,在《西安晚報》、《三秦都市報》等開設專欄,作品另見《華商報》、《中國文化報》、《美文》、《延河》、《百花洲》等報章雜志。出版有隨筆集《請你來愛》、《春天圖話》、《玉米玫瑰》,小說《愛情們》。作品收入散文集《西部的柔情》、《2008我最喜愛的100篇散文》(紅孩主編)及《中國當代散文精選》(中國散文學會選編)等。獲第四屆全國冰心散文獎優秀獎,陜西省第二屆柳青文學獎新人獎。為陜西省文學院簽約作家。

 

《愛情們》是一部具有濃厚白日夢色彩的小說,具有很強的可讀性,能讓讀者輕松愉快地經歷一次難忘的閱讀旅程。

——段建軍(西北大學文學院中文系主任、文藝評論家)

《愛情們》是一部新時代女性的覺醒宣言。傳統女性所可能遭遇的哀怨生活境遇和故事,在小說人物身上蕩然無存。小說細膩真切地描繪了新時代女性對兩性生活絕然不同的雙重選擇,是探索新時代婚姻愛情方式的有力佳作。

——仵埂(西安音樂學院教授、文藝評論家)

王春的作品,是嘆息的產物。她不著意于現實環境的渲染,只闡述客觀事物于自己心中引發的反映,讀完文章,有些不過癮的遺憾,可這正是她的克制。

——陳長吟(西安市作協副主席、秘書長)

王春以她女性特有之細膩,為我們圖解和詮釋了生活中的另一種真實。我很驚訝于她能透過作為表象的紛繁現實而直抵生活的本質,她在一些篇章中所創造出的許多意象,在某種程度上已達到了文學審美的層次。

——史飛翔(青年學者)

 

 

 

自然靈慧的薔薇楊則緯  3

 

 

3

 

 

3   3

 

楊則緯,1986年12月生于西安。2002—2006年在陜西省西安中學就讀。2003—2004年高二時被國家教育部選送參加AFS國際文化交流項目赴瑞士學習交流。現為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讀研究生。自幼喜愛文學,1998年開始在報刊、廣播等媒體發表文學作品,《我在瑞士300天》獲評《美文》雜志2005年度最受讀者歡迎的好文章,并被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少年美文》一書收編,全國多家報章雜志轉載。在《北京文學》、《青年文學》、《美文》、《延河》、《延安文學》等發表中、短篇小說,其中部分文章被選入《陜西女作家叢書》、《新世紀青春文學精選》。已出版長篇小說《春發生》和《末路荼蘼》。現為中國作協會員,陜西省作協簽約作家,《陽光男女生》雜志簽約專欄作家。北京魯迅文學院高級研修班第13期學員。

 

3

 

楊則緯之所以從同代的青春寫作者中脫穎而出,并非靠聳人的傳奇或驚世駭俗的大膽,她靠的無非是清新、自然、靈慧、純真的格調,靠一顆希望著并給別人以希望,快樂著并給別人以快樂的愛心,還有敏銳的感受力和不做作、少雕飾的清純姿態。她熱愛寫作,想用自己的筆,“一點點把這個世界擦拭得更加明亮”,在她筆下,青春是迷茫的,生活是美麗的。是的,她是一個情感含量大于技術含量的寫作者,她的筆墨有時過于散漫,她的敘述還缺少精妙的章法。然而,誰能說新一代人獨特的情感表達不也為當今的文學增添著新的元素?

像許多同代人一樣,楊則緯在幸福和溫情中長大,沒有經受過大挫折和大傷害,過著波瀾不驚的日子,她的資源就是她的自我、內心和她身邊的人們。我們無需總是習慣于用傳統的審美觀來要求她,總覺得她的世界太小。應該看到,我們的語境也許正在從“再現歷史”走向了“個人言說”;然而,她不可能永遠停留在青春寫作上,我們仍有理由要求,她面對的東西應該越來越多,不但面對陽光,也面對陰冷,而青春,女性,往往是很艱難的課題。她同時需要磨煉技藝,去描摹更紛繁的人生。那樣的話,楊則緯就不再是一個拘泥于自我感覺的本色的青春抒寫者,而是一個面對人生的飛翔的寫作者了。

——雷達(原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著名文藝評論家)

相關閱讀:

無相關信息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責任編輯:admin]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表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如果你對中國散文網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給管理員反饋。管理員郵箱

散文信息

網站首頁 | 投稿中心 |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大現代中國散文研究所 版權所有 陜ICP備10004154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