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首页_二区视频在线_国产精品久久电影观看_免费看片黄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首頁 > 學術報告 > 正文

自然散文的意義

中國散文網 作者:劉維剛 發表時間:2014-02-20 我要評論(0)
字號:T|T

 再沒有一種文體比散文更適應自然的特性。散文成為一種文體,是自然話語權的一次勝利,是人類精神進步的具體體現。散文的寫作,對寫作者的要求最嚴格,最常見對散文形式的表述中“形散而神不散”,粗淺地說明了散文的特性。其實,一個真正的散文創作者,尤其是自然散文的創作者,不僅僅是神不散,創作者本身必須是一個自由的精神,他緊握自然之門的鑰匙,他本身即是一個獨立的世界,他獲得了自然界中精髓的要義,他全部的信仰來自自然的教導,他是自然親手培育成的精魂。而不是在構思和寫作自然時才體現出的那種專注,或者只是將眼睛和鼻子那里獲得的感性的體驗付諸于文字,假借傾訴哀愁和喜悅。在自然里,一切主觀的情緒都顯得矯揉造作,自然不會因為長城或者古埃及建筑凝聚了無數哀怨情仇而心生憐憫,放棄對它風化和摧毀。現代散文中大多充斥著對自然的誤讀,看到高山大川,就志存高遠,一統天下,聽到鳥兒啼鳴,就說是歌曲曼妙,悅耳動聽,聞到暖春華香,就說那是爭奇斗艷,甚至在電視里看到獅子追羚羊,就要說人要一刻不停的奔跑、奮斗,才不致落后。都配戴一副以人為中心的眼鏡來觀察自然。我們看到的陽光僅僅是沒有紫外線,溫度降低的微弱的明亮絮團。
    去年在網上買了一套“生態文學叢書”,這同樣是對自然文學的誤讀,自然文學不僅僅是為了喚起人們的保護環境,改善生態的意識。我甚至仇視生態這個術語,一個詞被濫用印證了一個民族的悲劣,同樣的,生態農莊,生態城市,生態水果,還有生態政治,都給戴上了生態這頂綠帽子。愛默生說:“人的墮落始于他語言的墮落”,一個詞,不能回到他本來的位置上,那就是在走向毀滅。而我真正讀過這套叢書之后,發現里面沒有一點關于治理環境的論斷和方法,反倒是里面所引用的文字片段讓我愛不釋手,每一篇讓我心動的文字都在向我們表明,自然是人類唯一的方向和出路,我們必須回到自然中去,重新學習生存的法則。或許我們根本沒有治理和改善自然的能力,我們能做的就是不去破壞。
    文字對自然的解讀永遠處于初級階段,就像科學對于自然的研究一樣,無論是科學還是藝術,想要在這個基礎上突破,必須回到自然的意志中,我們有足夠的材料和證據來領略它的思想,而不是跟隨他的腳步,或者盲目崇拜。自然不會有打盹的時候,他一刻也不間歇地在完成他的功課,太陽沉下去了,星辰開始涌動,他像一個永不疲倦任性的孩子,它讓尼泊爾雪山的雪不遠迢迢萬里來到太平洋,之后又讓氣流將海水又送回到尼泊爾,好像并不滿意這樣的規劃,但又想不出什么更好的點子,只好暫時重復,等待靈感的到來。思想的發展歷史上有好多個階段,某一時期一種思想大行其道,大家口口相傳,領悟爭辯,但最后都偃旗息鼓,悄無聲息了。然后開始回歸自然,在那里學習,尋求出路,一些精明的頭腦有時突然頓悟,又開始兜售他在自然中攫取的一點營養。自文字有記錄以來,種種重復的路徑不斷重演。自然仿佛是一劑醫治思想疾病的絕佳良藥,自然成了我們廉價的藥鋪子,有病的時候回去取一副,待病好了以后又開始走向疾病的路途。傳說中,釋迦牟尼,從菩提樹下,在一片落葉中創立了佛教思想,一直沿用了千年,老子通過《道德經》五千言對自然的簡單闡釋,成為道教經典,任何影響深遠的宗教和思想從自然中脫胎出來,受萬人敬仰。再到國家旗幟,生活用具,服飾以及發明創造,無不來自自然的啟示。宗教和哲學隨著人對自然的認識面不斷拓寬,在我們生活中的影響也逐漸隱退,被孤立起來。取而代之的是,人對自然的認識基于對物質的索取,人不再相信精神的力量,不再臣服對我們的引領,開始大肆破壞、獵取、搶奪自然。堅信人已勝天,每個人都混進征服自然的大軍。其實,自然對人類現有的行為不做表態,自然對于人類的毀滅也無所謂,就是翻江倒海,地動山崩之后,他有足夠的時間來醞釀他接下來的世界,它會很快讓另一種真正理解它生命代替我們。或許,我們就是自然手中的試驗品,他有實驗失敗足夠的本錢。而且他會成功,最終所有的榮耀將歸咎于那些順應自然,美和善鑄就的生命。
    在人類的歷史中,曾出現過那些比自然還要偉大的人,只是他們手中沒有自然千變萬化的能力,如果賦予其自然的能力,相信他會創造出比自然還要偉大的世界。就在當下,我也堅信有一些和自然已然達成一致的人,就在我們中間,他們看起來要比時間活的更久。《淮南子》時則訓中說道,正月時,天子在青陽宮的左側室召見群臣,頒布春季的政令,把德澤恩惠施與百姓,而且在立春這一天,天子會親自帶領三公九卿前往東郊迎接春天的降臨,還要修整祭壇,清洗神位,下令不許砍伐樹木,更讓人驚奇的是還明令不允許搗毀禽鳥的巢穴。我驚嘆古人對自然的尊重,那時他們也不知道環境科學,不知道生態食物鏈,但他們做的恰恰是我們現在知道卻不去做的事情。每講一個時則,開頭都會說明該時令中天干地支的位置,所屬動物,音,律,數以及味道。古人所有的智慧,都在參透自然,研究怎樣順應自然。從古希臘到東方,最偉大的先賢圣哲的思想無不印證著這一永恒的真理。
    無論是先賢,還是我們,在感受和理解自然的途徑中,都是一個方向。都靠我們的感官和思想,他們并沒有三頭六臂,或者受到自然的特別眷顧。我最喜愛的西班牙作家希梅內斯說過:“靈魂必須真的感動,必須靠大自然偉大完美的形體,才能真正駕馭自己的探索,因為大自然只有受到尊重,才會馴服地把自己輝煌不朽的美,展現給值得他眷顧的人”。表達自然,應該成為一切藝術最重要的內容,我覺得就文學而言,再沒有散文這一形式適合表達自然,自然中,隆起的山脈,深幽的溝澗,平闊的原野,散落的樹木,靜靜的流云,突然,一兩聲動物的鳴叫,打破原有的平靜,自然對他所有的布局和預設并不經意安排,散漫無章,他不會讓所有的海洋都聚集到南半球,不會讓沙漠集中在撒哈拉附近,更不會榆樹長在一個區域,讓柳樹長在另一個地方。他甚至讓樹種雜亂布滿一個地方,讓麻雀小巧玲瓏,讓孔雀極盡華美,讓南北極終年冰封,卻使得赤道酷熱難耐,但這所有無章可循的事物正朝著自然獨有意志力中,不斷演替著對生命的呵護,散文契合了自然的特質。
    作為一個自然散文的創作者是幸福的,我有著最好的愿望,在自然界里穩妥地過完一生,我做他忠實的看門人,我要和他好好聊聊天,陪他走一段,他刮風下雨,他投射出明媚的陽光,當夜幕降臨,萬籟俱靜,我要慢慢斟酌他拋給我的孤獨。天亮即起,迎著晨霧走向山野,我的尋覓和思索虔誠地慕訪著升起的太陽,凝露的草木,飛鳥的巢穴,鳴蟲的家園,如同我第一次來到這里,大家默不作聲,好像在邀請我我宣布開始新的一天。

相關閱讀:

無相關信息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責任編輯:wangchun]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表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如果你對中國散文網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給管理員反饋。管理員郵箱

散文信息

網站首頁 | 投稿中心 |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大現代中國散文研究所 版權所有 陜ICP備10004154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