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協定9月25日為文學節
現如今這節那節真是太多太濫了,就連商家促銷也冠以節的美名。北京市作協將今年的9月25日定名為“文學節”,令筆者眼前一亮。筆者已有近30年的筆齡,欣逢第一次過文學節,心情激動自不必說,欣慰之感溢于言表。
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文學在人們的心目中或多或少有了貶值的味道。誰人敢在公開場合稱自己喜愛文學,多被人譏笑為“瘋子”、“傻子”。也難怪,文學與金錢相距甚遠
有多少人會遠離現實,追尋那些看似虛無飄緲的東西呢?
給文學過節,它的意義實在是太多也太大了。中國奧委會提出了“人文奧運”的口號,心理學家們又提出了“人文環保”。在這人文的概念中,自然也包括了文學。文學即人學,文學的功能就是弘揚真、善、美。給文學過節,實際上也就是給真誠、給善良、給美好過節。其實它的意義還不僅如此。
計劃經濟離不開文學。難道市場經濟就能離開文學嗎?我們可以作這樣的設想,在一個經濟大國里,人們生活在一個沒有小說,沒有散文,沒有詩歌,沒有一切文學作品的國度里,會是個什么樣子?文化沙漠上建起現代化的國家,可能嗎?想象力再豐富的作家、詩人也想象不到文化沙漠中的繁榮。
給文學過節,對于那些不愛文學的人確實無足輕重。而對于喜歡文學的人,作家也好,作者也罷,特別是那些仍然執著甚至達到了癡迷程度的文學愛好者而言,文學節是個大事。他們的心靈在節日里不僅僅慰藉,而且是一種寄托,一種歸宿。
給文學過節,是心靈的回歸,是文學的回歸。經過市場大潮的沖擊之后,人們頭腦中的狂熱開始冷卻,浮躁之后的心態也逐漸在恢復平靜之中。人們開始冷靜地思考,意識到靈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