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夢出版新作《高西溝調查》
●40年前,高西溝在和山西大寨競爭“中國農業學哪個”中惜敗。
●它沒有挖山造田,而是主動退耕還林,比中央提出的“封山禁牧、退耕還林”早整整36年。
●村莊里40座山頭21條溝全都變成青山綠水,多少年來,高西溝旱澇保收。
●4平方公里的高西溝給黃河做出了貢獻。經水利部門測算,從1979年以來,累計近9000萬噸泥沙沒有流入黃河。
●《南方周末》:沒人全面否定過去開山造田、毀林造田的政治決策,但惡化的環境卻是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現實默認了高西溝40年前的做法。
●中科院院士:假如當初不是學了大寨而是學了高西溝,中國的生態環境建設至少可以提前20年、30年、甚至40年!那么,泥石流不會滾滾而下,草原湖泊不會頻頻告急,長江不會泛濫,黃河也不會斷流!
題記:一個不可回避的嚴峻現實,人類在謀求經濟利益時,正在破壞我們人類的生存環境;人類造成的災難,還得靠人類自己來解決。而在陜北黃土高原的褶皺里,隱藏著這樣一個村莊。面對它,你必須沉思或者反思;也許太遲,也許正是時候!它就是高西溝!?D?D冷夢
發現被歷史遺忘的高西溝?D?D訪著名女作家、報告文學《高西溝調查》作者冷夢
冬天,當你想到陜北,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龜裂的大塊大塊的黃土溝壑?滿眼寸草不生的荒涼?或者是茫茫雪野不見絲毫綠意?在這樣常見的陜北冬色外,有一個地方卻松柏青翠、綠意深沉。這就是榆林米脂縣的高西溝。且看《南方周末》刊發的整版文章:《陜西高西溝:黃土高原上的一片綠》,記者江華寫道:“來到冬日的高西溝,熟悉黃土高原的人會被眼前的情景驚呆:進入村莊,沿途是高聳的一排排白楊樹;黃土坡上,是成片的沙打旺草和檸條;山頭上,連綿的松柏林不真實地在山頭上泛著綠色。”
2003年8月,陜西省作協組織曉雷、京夫、葉廣芩、高建群、冷夢等作家到陜北能源重化工基地采風,我作為隨團記者同行,那時第一次聽采風活動組織者?D?D陜西省作協黨組書記雷濤講述過高西溝的故事。當時高西溝給我一種驚詫莫名的感覺,那就是一個偏僻小山村從1964年開始堅持的當時看起來完全不合時宜的農業管理經驗,今天卻被科學和歷史證明完全正確,并且超前準確四十年。
夙以一支鋒利快筆著稱的女作家冷夢,曾以報告文學《黃河大移民》榮獲首屆魯迅文學獎。在那次采風活動中,冷夢被陜西省作協黨組書記雷濤慧眼獨具點名安排到高西溝采訪寫作。于是就有了《陜西作家赴陜北能源重化工基地采風錄》中那篇10萬字的《高西溝紀事》。2005年10月,冷夢不顧陜北秋冬之交的寒冷,再赴高西溝住下來,進行深度采訪。歷時月余,終于拿出了長達25萬字的報告文學《高西溝調查?D?D中國新農村啟示錄》。日前,記者就此書采訪了冷夢。
退耕還林高西溝提前近40年
記者:作為陜西女作家的佼佼者,你一直以現實主義精神關注著黃河,關注著農民的命運。此次寫作的高西溝這個村子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冷夢:是一種精神和一種智慧。你可能不知道,在1964年,高西溝是惟一一個和大寨競爭中國“農業學哪個”的典型村莊。大寨是“以糧為綱”的典型,高西溝是“水土保持、生態保護”的典型,這兩個典型對當時農業發展的方向和意義是不一樣的。那是個以糧為綱的時代,所以歷史必然性地選擇了大寨。但是,高西溝人并不認輸,落敗后,村民們以不違背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在“要糧要田”的激情年代,主動退耕還林還草,村里幾代人用手、腿關節完全變形的代價換得村里40座山、21條溝和4平方公里土地完全變綠,他們把村前40多米深的溝壑填平成一壩又一壩的良田,并且堅持了40年。那時退耕還林的做法并不符合國家的號召,但是符合科學,更何況高西溝是在缺糧的時代選擇了這樣的道路,這種先見性是需要做出很大犧牲的。它比國家提出的退耕還林整整早了36年。你知道嗎,中科院幾位院士在考察高西溝后直感嘆:假如當初不是學了大寨而是學了高西溝,中國的生態環境建設至少可以提前20年、30年甚至40年!那么,泥石流不會滾滾而下,草原湖泊不會頻頻告急,長江不會泛濫,黃河也不會斷流!
記者:兩年前采風你已經寫了那么長的《高西溝紀事》,為什么現在又要重返高西溝,寫下這部《高西溝調查中國新農村啟示錄》?第二部是第一部的擴充?
冷夢:我那次在高西溝住了很久,離開高西溝我一直惦記著這個村莊。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新農村”的概念,陜西作協黨組書記雷濤和榆林市委書記周一波覺得在這種形勢下,高西溝的意識、做法和精神應該能夠給很多貧困農村以啟發。他們提出希望我再回高西溝,重寫一篇大的報告文學。我這次采訪更加深入,寫作材料更加翔實,文本更加生動,寫作的目標也更確切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