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閑書話”結集出版
一群優游在天涯社區“閑閑書話”中的讀書客,每天在上面發帖子,講述自己的淘書之樂與讀書之趣,有的還在上面開書局,換書與購書,不亦樂乎。不自覺地,這個遠在“天涯”的論壇板塊,已經變成“近在眼前”的網上精神家園。在此發表的書評文章,已經超出了人們所理解的網絡寫作的范圍,而被公認為是最具人文氣息的寫作。今年年初,一套閑閑書話精華文章的結集出版,不僅讓那些常年泡在論壇上的讀書客們奔走相告,也讓一些時常讀朋友轉帖而認識閑閑書話的網下學者視為樂事。上周末,這套書的聊天會在尚都國際茶吧舉行,除卻版主云也退、布衣書局老板胡同外,一些自稱拙于上網的讀書人——沈昌文、止庵、陸建德等也都紛紛到場,引出一串串關于讀書人的閑話。
“讀書要閑,閑來出味”
“我喜歡這套書的‘閑’,我過去提倡‘不大正經的讀書’,也就是這個意思。知識可以現需現補,那個味兒卻是得多年熏陶才出得來。”讀書界的長者沈昌文先生一開場就對這套書的“閑”字激賞不已。
這個“閑”字,既是內容的傳達,也是一種狀態的傳達。“閑閑書話”的閑,就體現在閑人、閑書、閑事上。書分三集:《書人閑話》、《閑談書事》、《閑讀中西》。據主編云也退介紹,作者都非專業書評人、學者,大都是常年泡在閑閑書話的讀書客,內容也是對一些讀書人、山水和飲食的閑談。但是,那種對好書自然率真的熱愛以及不為發表所帶來的文字情趣,卻和喜歡端著莊著說話的專業人士不同。所以,他們記述起潘家園淘書之樂,頗有《世說新語》的傳神。而論起史鐵生、賈平凹這樣的當代大家,也頗有撓到癢處的快感。其文字的雋永與沉淀,連主編云也退也感慨:需要什么樣的胸襟才能寫出他們那樣清潔、滌凈煙火氣的文字?
是一群情趣相投的閑在的人,聚一起所寫的閑在的文章。作為布衣書局小老板的胡同,道出這種率性寫作的真實狀態:書中的文章所選都是2003年以前的,是屬于早期閑閑書話的寫作,基本上都是非功利的,因為誰也不知道誰,所以可以痛快發言。大家成為朋友后,還互相發布個人信息,比如誰誰過生日了,大家就在網上給他獻花。一個朋友到另一個朋友居住的城市去,基本上就可以連逛書店到吃飯,一切全給包了。
網絡有了,書籍并沒有死
一部通常的網絡文章結集出版,通常會配上跟帖,但是這套書卻來得分外干凈,只在每篇文章前面綴上了發帖人與發帖時間。學者止庵在稱道這些文章選得好之余,甚至認為:這些文章的網絡味并不重,甚至已經超出了網絡寫作的感覺。
最早在年初圖書訂貨會上推薦此書的樂評人王小峰,則聲稱要以此轉變人們對網絡寫作的看法,他稱:“我們要全面了解網絡文學,就不僅要看時下流行的網絡寫手的文章,也要看看這一類相對比較正經,討論一些真正問題的文章。否則會對網絡產生錯覺,以為只有那些無厘頭和荒誕的東西。”社科院外文所翻譯家陸建德則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有人就說:書籍會死,但是這套書的互動,卻可以說明,網絡有了,書籍并沒有死。正因為這些文章是在網絡上發表的,不為職稱不為賺稿費,純粹是出于興趣,所以有這個時代特別稀缺的票友精神。
“我用七折價購了二百套,現在在網上已經賣出七十多套,都是閑閑書話網友訂購,銷售業績不錯啊。”布衣書局的胡同樂得透露這個喜訊。對于自己熟悉的文章還會進行二次閱讀嗎?一位“閑閑”書友回答頗為肯定,他說:“在網上讀,更多的精力和樂趣在于跟帖。書拿在手中,關注的是文本。如品二道茶,醇厚綿延的滋味,通過紙質的閱讀,更容易出來。”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