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實:堅守“創作源”眺望下個長篇
“只要一搞創作,我就喜歡到陜西灞橋西蔣村我的老屋里待著,心里很踏實!眮頊麉⒓幼鲄f會議的著名作家陳忠實,昨天在其錦江飯店的套房內接受了本報專訪,這位六十有四的老者一落座,兩腳就自然且舒適地盤起,如同坐在老屋的炕上。自1993年完成《白鹿原》至今,陳忠實沒有再寫過一部長篇,旁人議論紛紛,老人神情仍舊坦然自若。他告訴記者,也許不久的將來他又會重返老屋住上一段日子,這是否意味著又一部新的長篇已在醞釀中?
長篇之望:回鄉“蹲點”尋靈感
記者:又是一個新年,離《白鹿原》又遠去了一年,讀者對您的新長篇小說望眼欲穿。
陳忠實:(笑)我非常能體會讀者的心情,但是我要很悲哀地告訴你,在寫完《白鹿原》之后,一夜之間我對小說的創作失去了興趣,而且至今也搞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我現在倒是對寫散文很感興趣,這幾年出了三本散文集,反響不錯。
記者:可是散文畢竟不同于長篇。
陳忠實:我覺得兩者本質是一樣的。任何一部好的文學作品,必定是反映作者對社會和人生某些感觸體驗,所不同的是,小說是通過虛構人物情節來展現,而散文則可以直抒胸臆,比較直接。所以兩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記者:您現在熱衷于散文創作,這是否意味著您將與長篇告別?
陳忠實:有個問題我始終不明白,為什么作家寫了部長篇,就非要再寫另一部,而且水平非要超過上一部。犯不著和自己較勁。事實上,一個作家的兩部作品根本就沒有可比性,因為那都是在不同狀態下寫出的。我沒有放棄小說創作,近年我專門回老屋寫過幾個短篇。不久我還會再回去,到時有沒有長篇萌發的靈感,我現在還無法預料。
鄉土之愛:寫作就回老屋去
記者:您剛才說到寫作就回灞橋西蔣村老屋,為什么?
陳忠實:是的,我40歲成為專業作家后,就回老屋呆了10年搞創作,直到1993年初寫出了《白鹿原》。2001年到2002年,我又一個人回去住了兩年。我總覺得那是一個安靜的地方,可以讓我躲開干擾,沉淀下來靜靜思考和讀書,當然也可以讓我遠離那些文壇上的是是非非。
記者:您的作品充滿了鄉土的厚重,這都是你的故鄉給你的靈感嗎?
陳忠實:當然。確切地說,故鄉就是我心中的那片白鹿原。我現在每次回去,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和鄉親們聊天、下棋、聽廣播、看足球,一個人的時候就坐在炕上寫寫東西,這是調節身心的最好方式。我絲毫不懷疑自己和這片鄉土在感情上天生地不可分割,在城里呆得時間稍微一長,我就會心神不寧起來。不用說,我主要的靈感都來自那里。
時代之思:“80后”讓中國文壇更豐富
記者:您怎么看韓寒、郭敬明等在中國文壇的火爆?
陳忠實:我把小說分為兩種,有一些小說帶有作家自傳性質,個人色彩特別明顯;有一些小說是作家對社會和人生的體驗形成的。我屬于后者,而韓寒、郭敬明無疑屬于前者。我并沒有褒誰貶誰,而只是認為他們畢竟還很年輕,將來還將更多地接觸社會生活,這么一想,他們今后的發展空間肯定非常大。
記者:可是畢竟有很多優秀作家的優秀作品,遠遠不比這批“80后”寫手作品熱銷。
陳忠實:我們不能一看到他們作品熱銷,就認為是全民浮躁,F在畢竟是多元時代,每個人都有選擇看書的權利。事實上,“80后”的加入,讓中國文壇更為豐富。你能想象一個人人都讀托爾斯泰的社會,有多么可怕嗎?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