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抗抗談網絡文學創作
作為一名政協委員,作家張抗抗關注的領域很廣泛。這次政協會上,她就帶來了三個提案———創新與知識產權、落實國企離退休教師待遇和完善北京自行車交通規則。對于博客熱和網絡文學創作,她也有許多新的見解。記者就這方面的問題與張抗抗作了一次訪談.
記者:近來,博客熱已經從網上熱向了全社會。據說現在有兩千萬人參加博客寫作,徐靜蕾的博客網頁點擊率達到了一千萬。有人說網絡文化已經形成了強勢。您對這個問題怎么看?網絡對傳統文學創作會不會產生沖擊?網絡時代的文學生存會是一個怎樣的命運?
張抗抗:我首先對“網絡強勢”這個說法表示一點質疑:目前中國的網民雖然已經達到一億多人,但從整個年齡結構來看,還有幾億的中老年普通干部職工的知識、新聞信息來源,不可能完全依賴網絡獲得,這些人群仍然是以閱讀紙質的書報刊物為主的。網絡并沒有全方位地覆蓋我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文學作品,許多網民即便在網上發現了自己喜歡的作品,瀏覽之后,仍然會去書店購買紙質書籍反復研讀和保存。網絡無疑是一種便捷高效的信息運載工具和手段,正在更為普遍和深刻地影響并改變著21世紀的文化形態。由于網絡提供了人人“平等”的發言機會,使得更多人有了參與社會事務的可能性。這是一種正在進行和發展中的趨勢,而非已經成型的強勢。
說到“文學生存”,就要先來分析一下網絡文學的“生存狀況”。網絡文學在我國發展有近10年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網絡文學的作者,基本上出于比較純粹的訴說欲望,是一種非功利性的寫作。網絡寫作具有較大的自由表達空間,寫作方式上受到的限制和約束也相對少些,而且傳播速度快、覆蓋廣泛,網友們閱讀后可以跟貼留言發表評論,意見無論好壞都比較真實,作者與讀者的互動性強,參與感強,網絡的高科技手段與現代生活方式是一致的,所以在短短幾年,就如同燎原之火,呈現出普及態勢。
記者:現在,一些出版社的編輯直接上網,瀏覽網上的創作,看誰的作品點擊率高,就給誰出書。這樣一來,民間原創的東西有了更多發表的可能性,但這種只認市場的行為會不會降低文學的品格?網上的東西畢竟龐雜,良莠不齊。
張抗抗:10年來,陸續出現了很多身手不凡的網絡寫手,多個極受網民歡迎的新銳作家迅速躥紅。讀者也從觀望、質疑、發生興趣到最后狂熱投入;然后是紙質出版社開始與網絡聯手,出現新好作品,紙媒很快會作出反應;而紙質的出版物,也授權并登陸一些網站進行連載。網絡變成了一座橋梁,一頭是民間原創作品———通過網絡的傳遞,成為網絡文學的印刷品;另一頭是傳統制作方式的文學出版物———通過網絡的廣泛傳播,吸引更多的網民閱讀并購買成書。這是一種互動的關系,互補的關系。我個人認為,原創的網絡文學,給更多的文學青年以及關注自我的人,提供了某種精神出路。在網上發表作品,技術上的陳規陋習的約束較小,不需要經過編輯的層層篩選和審讀,相對來說比較公平,若是作品吸引人,點擊率高,獲得好評和被選擇出版的機會要多一些;網絡打破了以往傳統的出版程序,讓更多有才華的人脫穎而出。
進入21世紀,網絡文學已逐漸成為一種更為普及的民間傾訴方式,是通往言論自由的必要途徑。隨著個人電腦的普及,網絡文學的發展趨勢將更為兇猛。這對于提高全民的文化、文學素質大有裨益。網上的世界與現實的生活,似乎分裂成兩大塊,從中可以看出明顯的年齡和文化構成的差異,但彼此又互相吸收、交融。人的精神需要交流,情緒需要宣泄,心理需要撫慰,網絡提供了一個無限大的平臺,讓更多的人進入創造性思維。博客的流行和興盛,也是這個道理。開玩笑說,20世紀60年代的中國曾經“全民皆兵”,那么21世紀已經變成“全民寫作”了。網絡寫作的人越來越多,競爭機制自然形成,那些低劣的垃圾文字逐漸被網民擯棄,網絡寫作的質量明顯在提高。
記者:您對網絡文學作品怎么看?有什么特別喜歡的嗎?
張抗抗:2005年的第二屆華語原創文學大獎賽,只設了長篇小說獎,短短幾個月,參賽的長篇小說就有3000多部,初評經過反復篩選,到達終評委手中是20多部。從整體上看,網絡文學越來越成熟了。由于評審中作者的名字是隱去的,我們無法得知作者的情況,只是從語言和故事中猜測,作者大多都很年輕。但小說的基本要素,掌握得都很嫻熟,比如人物、細節、情節等等,在“文學”這一基本范疇里,網絡與紙質,其實并沒有本質的不同。誰也不可能把小說寫成劇本或是詩歌。這次參賽的作品好像越來越規范了。區別在于網絡文學在文體上更有獨創性、語言上更輕松自由,生活的真實感更強。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