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華的西藏燃情
女作家馬麗華從1976年進藏,一待27年,踏遍西藏的山山水水,寫出一系列以西藏為題材的作品,如《藏北游歷》《西行阿里》《靈魂像風》等,曾引起廣泛轟動。前天,這位很少露面的作家應邀來到人民網文化論壇與網友在線交流,一同感受西藏文化的魅力。
首部長篇即將面市
主持人:馬老師,您在23歲的時候去了西藏,一下就被西藏的風景所吸引,一待就是27年,您當時的感受怎樣?
馬麗華:最初進藏時是有新鮮感的,當年,沿青藏公路進藏,空間遼闊、人煙稀少,和我成長環境的山東反差很大,很壯美。
主持人:您怎么會關注西藏文化呢,而且一寫就是二十多年?
馬麗華:西藏的寫作對我來說如果是一項事業那我就是敬業者。如果是一種生活方式,那我就是熱愛生活的人。西藏和西藏人對我有恩,總覺得回報不夠,總覺得欠著哪兒,哪兒沒寫。
網友:寫了這么多關于西藏的書,您最想傳達給大家的是什么?
馬麗華:雖然我盡個人之力寫了17本書了,但是我覺得對西藏的宣傳遠遠不夠,我覺得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更多地學習和了解。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深入這個地區,多寫一些。而且我覺得藏文化是一個資源豐厚的“富礦”。
網友:能介紹一下您的新作《如意高地》的情況嗎?
馬麗華:《如意高地》是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有兩條線索,一條歷史的線,一條現實的線。這本書寫了好幾年,最近已在《十月?長篇小說》雜志第二期發表了,單行本正在印刷中,可能一星期后就可以面市。封底上有文學大家王蒙先生的評語及著名評論家雷達老師和李敬澤的評語,對我是很大的鼓勵。
自然、人文和幻覺是西藏魅力
主持人:您覺得西藏、西藏文化最吸引您的是什么?
馬麗華:西藏是有多重魅力的。一是自然的;二是人文的,后來我又發現和補充了第三點,還是幻覺的。什么叫幻覺,是有真實存在的部分,但是還有想像的部分。我從小生長的環境基本上是單一的漢民族的環境,通過西藏我接觸了以藏族為主的多個民族,研究學習不同民族的歷史、宗教、文化和生活形態,也思考了一些從前很少考慮的問題。這些對我個人的成長也是很有意義的。
主持人:有人說,西藏是人間的“香格里拉”,您贊同這個說法嗎?
馬麗華:“香格里拉”“香巴拉”在大家的理解中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人際之間的和睦相處,從這些方面說來,西藏是有些接近,尤其從旅游者的眼光是這樣。但是,對于當地人和像我們這樣長期生活在那里的人看來,就覺得差得太遠,有一年我在西藏東部一個山村,老遠看就驚呼:“真美啊,仙境一樣。”但當我走進村中人家看到了貧窮落后一面,我就只好嘆氣了。
我曾經經歷過失敗的婚姻
網友:馬老師,能談談您的家庭嗎?作為一名女性作家,想聽聽您對婚姻、對生活的看法、心得。
馬麗華:實際上我在婚姻、家庭方面是不能作為楷模的,因為我曾經經歷過失敗的婚姻,但是這跟我的選擇有關。有時我也想過,并寫過一些有關婚姻的文章,但總覺得我的想法“不宜普及”。為什么?因為我是比較堅強、獨立的女性。我覺得要維持一個家庭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對于對方的一些妥協、遷就。當然關鍵要看對方是不是值得你付女作家馬麗華從1976年進藏,一待27年,踏遍西藏的山山水水,寫出一系列以西藏為題材的作品,如《藏北游歷》《西行阿里》《靈魂像風》等,曾引起廣泛轟動。前天,這位很少露面的作家應邀來到人民網文化論壇與網友在線交流,一同感受西藏文化的魅力。
首部長篇即將面市
主持人:馬老師,您在23歲的時候去了西藏,一下就被西藏的風景所吸引,一待就是27年,您當時的感受怎樣?
馬麗華:最初進藏時是有新鮮感的,當年,沿青藏公路進藏,空間遼闊、人煙稀少,和我成長環境的山東反差很大,很壯美。
主持人:您怎么會關注西藏文化呢,而且一寫就是二十多年?
馬麗華:西藏的寫作對我來說如果是一項事業那我就是敬業者。如果是一種生活方式,那我就是熱愛生活的人。西藏和西藏人對我有恩,總覺得回報不夠,總覺得欠著哪兒,哪兒沒寫。
網友:寫了這么多關于西藏的書,您最想傳達給大家的是什么?
馬麗華:雖然我盡個人之力寫了17本書了,但是我覺得對西藏的宣傳遠遠不夠,我覺得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更多地學習和了解。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深入這個地區,多寫一些。而且我覺得藏文化是一個資源豐厚的“富礦”。
網友:能介紹一下您的新作《如意高地》的情況嗎?
馬麗華:《如意高地》是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有兩條線索,一條歷史的線,一條現實的線。這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