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博客成為新的文學現象
“博客”(Blog或Weblog)一詞源于“Web?Log(網絡日志)”的縮寫,是一種十分簡易的個人信息發布方式。據百度公司去年年底的報告,在中文互聯網領域,博客站點已達到3682萬個。而作家博客的出現,也正在成為引人注目的一個文學現象。
作家與博客牽手
在新浪的文化博客,可以看到許多中青年作家安營扎寨,余華、陳染、葉永烈等人還獲得了相當不錯的點擊率。陸天明、劉醒龍、孫郁、張頤武等作家和評論家也在新浪的發動和幫助下建立起了自己的博客。
有些作家能夠做到經常性的上網對自己的博客進行即時的更新,但也有很多像孫郁那樣的作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無暇去照料自己的博客。也有些作家雖然自己上網,但很少在博客上發表原創的東西。作家對博客的態度、關心程度、持久力各不相同,影響了作家博客的質量和發展。
“博客是個新鮮事物,我對待它的心情,就像對這個時代的許多新鮮事物一樣,有選擇地接受或者拒絕。所以開博客以來,也沒碰到特別大的精神沖擊。因為我開始進入博客的時候,還沒有真正領會博客的意義,所以我只是把文章貼上去,然后看看人家的跟貼。后來我才知道原來還可以回答別人的問題,但究竟如何在技術層面上正確地操作,我到現在還沒有真正明白。所以,我的心情是嘗試,沒覺得有什么特別革命性的地方,但也沒有覺得到了應該拒絕的程度。”作家王旭烽告訴記者,如果說私人寫作是書房,目前人們理解的博客是公共場所,她對博客的感覺就是家里的大客廳,或者是有組織的聚會。她目前選擇的網站有一道篩選過程,把不符合他們網站宗旨的信息排除在外,她覺得比較安全。“我愿意聽到意見,但我的確不能接受某些表達意見的方式。我對點擊率目前沒有什么感覺,因為我認為,好作品的惟一標準,那就是它是好的。好作品可以有很大的閱讀群體,也可以很少,壞作品也一樣。”
評論家施戰軍對記者說:“我是后來才知道博客的原意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我的博客很不規范,我幾乎從來沒有寫過私人日記之類的東西,更新也很慢。安靜一點挺好。寫博客的人幾乎都是從私人空間的營造開始,然后面向公眾的。那些炙手可熱的名人博客,可能傾重于后一點。因為我的博客基本上是自己的文稿資料庫,只能和很少的一部分人共享。我注意到,不少文學界人士尤其是做文學評論的,好像都沒有專門為博客寫東西的。”盡管他們的博客被當作了自己的“稿庫”和“自編刊物”,他們卻依然在網絡上獲得一些網民的青睞與支持。施戰軍表示,看見善意的留言,心里很高興。
談到博客對作家的影響和作家對博客的態度,陸天明認為,博客只是讓自己多了個說話的窗口而已。程青說,寫博客主要是好玩,它的娛樂性是最重要的。寫博是自己在寫長篇的間隙當中做的事,是放松和調劑。劉醒龍則表示,作家和演藝明星畢竟不一樣,不能像他們那樣把自己的日常生活都搬到網上來說,作家得對自己的文字負責。
評論家王干則向記者列舉出作家博客的幾大特點:一是博客的媒體性大于文學性。因為它本身“短平快”的特點使它承載不了文學的沉重和深刻。但是博客也因為信息快、且信息不經過中間的周轉和過濾程序而直接呈現在受眾面前,保持了信息的原生態,從而為了解作家的個人情況和心理狀態提供第一手的資料。不能指望通過博客這種載體誕生很偉大的文學作品,但是博客也可以為作家提供具有現場感的新鮮的素材。二是博客的信息性大于思想性。如果想通過博客提供較深刻的思想和較深刻的觀點很難。三是博客的個人隨意性大于社會公眾性。博客雖然能為公眾提供較為原生態的信息,但它同時容易成為非常個人化的載體。
作家博客受到網友關注
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就是作家博客拉近了作家與讀者和社會的距離。對于普通讀者來說,作家博客的出現為他們提供了與作家進行直接溝通的機會;對作家來說,通過博客,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更真實地展示自己,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加準確地把握讀者,特別是直接了解讀者對自己作品的看法,這些意見和看法對作家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品是很有幫助的。
而且,如同程青所認為,“作家博客相對于其他博客來說還是有優勢的,能夠使博客的質量更好,思想更深刻。”這一點在作家博客的現狀中也有所反映,作家博客客觀上還是比較受網友喜歡的。
一些作家為了讓自己的博客更有吸引力,除了把在別的地方發表的文章貼在自己的博客上,讓網友來點評并更新外,自己生活中的點滴與心得也寫在了博客上,使博客充分體現了“網絡日志”的優勢。池莉除了在博客上與網友們分享自己新書的出版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