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詩人李小洛的尋夢之路
網絡成就的詩壇“奇跡”
70后女詩人李小洛的尋夢之路
在網絡被很多家庭視為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的“眾矢之的”之時,在山水俱美的安康網絡卻“成就”了一位蜚聲當前詩壇的70后女詩人———李小洛。九月份,她將作為駐校詩人前往北京,在首都師范大學度過她一年的研習生活。昨天,李小洛給記者講述了她曲折的尋夢之路。
痛苦鑄就的人生拐點
李小洛醫校畢業后,在當地一家醫院做了助產士。此后整整十年間,她必須面對的是生死的無常、冰冷的手術刀,這些令她的心情變得越來越沉重。2004年,經過痛苦的抉擇后最終選擇離開,她進入安康日報社,開始和自己鐘愛的文字打交道。對李小洛而言,2002年凝固了她永遠的傷痛,但也“鑄就”她的人生拐點。那年春的一個寒冷早晨,父親用了不到10分鐘就走完了自己的人生里程。一向疼她、寵她的父親走了,李小洛自此陷入了最困頓無助的狀態,她常陷入不能自拔的幻想之中。她臆想父親的靈魂一定還停留在這個世界的某個地方,她不相信他就這么甩開自己走了。這令李小洛一度患上了嚴重的失眠癥,她變得越來越敏感、自閉,甚至幻聽。李小洛將自己封閉在這種狀態中直到第二年秋。她給自己買了臺手提電腦,開始在網絡上瀏覽大量的詩歌論壇,閱讀當下詩人的作品,她終于慢慢地從痛苦中走了出來。
網絡幫我走出黑暗
2003年秋,李小洛在安康市租了間小屋,開始將出現在自己大腦屏幕上的每一行文字記錄、轉述、呈現出來。在一種噴涌的激情中,李小洛完成了組詩《孤獨書》的創作,并將其貼在了天涯網站上。很多人跟貼,僅半天就達到了四位數的點擊率。正是這些粉絲的肯定和鼓勵,成了她日后創作的巨大推動力。2004年4月,《花城》用11個頁碼選登了她的組詩《孤獨書》中的24首,這在當年國內詩壇上引起了一次不大不小的震動。第二年,長篇組詩《一只烏鴉在窗戶上敲》出現在《詩歌月刊》頭版頭條的位置。自此,榮譽紛至沓來,她獲得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詩人的提名,當選為中國作協詩刊社評選的新世紀十佳詩人,獲得了第四屆全國華文青年詩人獎,并經有關專職委員會的嚴格遴選,被正式確定為中國詩壇上的第三位駐校詩人。在首都師范大學駐校一年中,她將在該校的中國詩歌研究中心的指導下做一些詩學理論方面的探討研究,并參與、指導學生的詩歌社團活動。李小洛回憶說,“網絡對我的改變和觸動都很大,如果沒有網絡,我要取得今天的成績,可能至少還得在黑暗中摸索兩到三年。”
李小洛說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么,但她對詩歌的摯愛將會持續下去。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