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回歸漢語之美
近日,海峽兩岸文學藝術高端論壇在山東省棗莊市拉開帷幕。來自海峽兩岸的二十多位作家、評論家、出版家出席了論壇。棗莊市政協主席杜學平致開幕詞,市委副書記、市紀委書記鄧騰生致歡迎詞。
首場論壇主題為“兩岸文學的分流與整合”,發言代表從現實和學理的層面對兩岸文學發展所面臨的問題表示關注,代表們就兩岸文學的傳統脈絡達成共識,認為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學遺產至今仍保存著鮮活的生命力,維系著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兩岸人民既需要在文學中“詩意地棲居”,更需要有文化和道德的認同,在儒家文化發源地山東舉行此次論壇可謂別有深意。
中國作協名譽副主席鄧友梅痛斥:欲望化寫作為吸引眼球拋棄了“漢語之美”。一個民族的精神內核往往蘊含在其語言之美當中。來自兩岸的作家、學者均對漢語面臨的危機表示憂慮。作家岳建一認為漢語蒙難既久,危機四伏。古中華曾創造的漢語精神之美已日益被淡忘。評論家賀紹俊指出,兩岸文學的合流意味著對漢語文學作一整合性思考。語言是文學的根基,對母語尊嚴的遺棄在當下社會表現得尤為嚴重。漢語為國人營造的精神家園已被遺棄,在語言工具化盛行的今天,行業套語、成語濫用等語言垃圾充斥著國人的生活。
臺灣著名小說家司馬中原的發言為首場討論作了總結。他從儒家文化對當下寫作的意義提出作家應當承擔的責任:無論是語言還是文化的傳承,知識分子都當以“天道”捍衛精神家園,而非“以道附勢”。他說:“我是堅決維護道統文化的,因為它是長在中國人心中的根干。在民族最艱難的時候,我們會呼喚民族氣節,會想起那些流芳千古的圣賢。我們自己不是圣賢,但用生命發出燦爛光輝的先賢就是‘道統’的代表。‘天道’太廣大,也許我們無從說起,但我們可以從這些‘圣賢’身上看到‘天道’的縮影。修己內省,對儒家精神有所傳承并用美麗的漢語寫成作品傳遞到大眾中去是我們的責任。”
臺灣佛光大學創校校長龔鵬程首先從臺灣現代詩的角度駁斥了所謂臺灣文學乃“無根與放逐的文學”一說。該說強調臺灣現代詩發源于國民黨的“禁制”恐怖,詩人們由此不得不轉向學習西方,從而導致了臺灣詩人與中國大陸傳統文化的割裂。
對此,龔鵬程認為臺灣作家的文學活動是其大陸活動的延續,臺灣文學對大陸文學傳統的延續是不容抹殺的。“無根與放逐”一說脫離了臺灣民眾的歷史與現實,全盤西化的現代前衛文學傾向也和臺灣本土文學傳統格格不入。在他看來,現代詩乃至現代文學雖與西方思潮有關,但其根本仍受到中國古詩影響。現代詩人對純粹經驗的追求仍受到唐詩、禪宗乃至老莊哲學的影響。從這一層面上看,現代文學的反傳統恰恰能夠與中國古典文學的傳統對接,兩岸文學分流與合流的問題迎刃而解。
作家格非對此表示認同,他從小說創作的角度談了自己的看法:盡管小說始終處在儒家文化傳統的邊緣并由此產生了諸多問題,但儒學對各類經典的詮釋則往往成為中國小說敘事方法的重要來源。
本次論壇由山東省棗莊市政協、棗莊學院、《臺港文學選刊》主辦,《北京文學》、《十月》雜志聯辦。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