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層寫作”的困惑
日前,上海市作協組織部分文學評論家就“社會正義與文學批評”以及“底層”寫作等相關話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上海市作協副主席王紀人教授在發言中著重介紹了當前批評界對于“底層寫作”所持的不同看法。贊成者認為,從以曹征路、劉慶邦、黃華等近期的小說創作現象來看,“底層寫作”似乎已發展為主流敘事;而另一部分不贊同的則認為目前的“底層寫作”還停留在平面性的底層生活描述,缺少深度開掘。復旦大學教授郜元寶、談崢、王宏圖,華師大教授楊揚等人認為“底層寫作”的概念基本上沒有超出當年左翼創作宣言,而世界文學史公認的一些優秀作品如《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顯然也不是什么“底層寫作”。因此,文學作品的價值并不是以寫“底層”或寫“高層”來判別的。王紀人教授進一步認為“底層”一般是講題材,而用來完全概括文學現象,難免有些簡單化和標志化。
評論家鄒平認為,“底層寫作”的特點是自己親身經歷體會深刻,才可能寫得好。如早年艾蕪的《南行記》,日本作家五木寬之的一些作品。上師大教授楊文虎則認為,從敘事學的角度未必一定要用“底層”,更不必以為占據“底層”就占據了道德高地,同時寫底層是否就一定是社會正義的表達也還是一個問題。
評論家徐俊西發言認為,“底層寫作”的提出,可能也還是與重大題材的價值有聯系。純文學更接近審美價值,文學要有作家的思考,對社會的,對人生的思考,但主要還是要通過情感的形式來表現。文學的價值不是宣教式的,純文學的解釋要符合審美特征,因此對文學現象的解釋應當更科學性。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