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德拉新作《帷幕》出版
屢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捷克小說家米蘭·昆德拉今年再次與諾獎失之交臂。盡管事先已有預測,昆德拉并非今年諾獎的熱門人選,但這并不影響讀者對昆德拉作品的熱情。其隨筆《帷幕》中譯本近日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依然引來讀者熱切關注,國內各大媒體也用一定篇幅給予了重點介紹,昆德拉在中國讀者中的深遠影響力可見一斑。
《帷幕》是近80高齡的昆德拉繼小說《無知》后的最新作品,原作以法文寫成,去年在法國出版,與昆德拉作品系列所有作品一樣,《帷幕》譯自指定法文原版,譯者董強是昆德拉惟一的中國學生,也是北京大學法語系教授。由于昆德拉年事已高,有知情者認為這將是他的封筆之作。
作為昆德拉“文學思辨三部曲”的終結篇,《帷幕》延續了他在《被背叛的遺囑》和《小說的藝術》中的思考,以更自由的筆觸,探索與歷史和生活現實交混的小說藝術世界。
這本隨筆集涉及了小說、劇本等體裁,分為“對延續性的意識”、“世界文學”、“進入事物的靈魂”、“小說家是什么”、“美學與存在”、“撕裂的帷幕”、“小說,記憶,遺忘”七個部分。昆德拉在書中融合自己的生活見聞,提及了塞萬提斯、拉伯雷、斯特恩、福樓拜、穆齊爾、喬伊斯、卡夫卡等他鐘愛的小說家,穿插了《情感教育》、《九三年》、《白癡》、《我彌留之際》等多個文本。他這樣自我評價新作:“作品是圍繞一種美學規劃而進行的長期工作的最終成果。”
連續推出文學思辨三部曲,可見昆德拉對小說藝術、小說美學和小說史的癡迷。他在回答法國伽里瑪出版社負責人安托萬·伽里瑪的提問時表示,自己癡迷小說藝術源于“對歐洲的懷念”。在他看來,現代歐洲在過去四個世紀中貢獻給世界的,沒有比小說藝術更偉大的了。而藝術、文學和哲學的歐洲,已經不知不覺地遠離了我們。而當伽里瑪問到他不是理論家,也不是教授,卻為何如此熱衷于以一個小說家的身份論述小說創作時,昆德拉引用自己在《小說的藝術》中說的原話做了回答:“我不屬于理論界。我的反思,是一個實踐者的懺悔錄。”
據悉,上海譯文出版社自2003年以來,已陸續推出14部昆德拉的系列作品,涵蓋小說、隨筆、劇本,它們均是昆德拉本人剔除了那些不成熟的、應景的或練習性的,正式認可的全部作品。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