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童:作家不能為了生存丟失理想和追求
知名作家蘇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作家要有自己的底線,不能為了生存丟失對生活、對人生的理想和追求。
蘇童小說創作研討會2日在南京舉行。雖然《妻妾成群》《婦女生活》《紅粉》《米》等作品相繼被搬上銀幕,使蘇童在更多、更寬的層面被讀者和觀眾接受,但蘇童對一部分作家商業化寫作的方式持否定態度。
“商業化寫作一直是文學創作的一個分支,但永遠不可能成為主流,因為多數讀者都有自己對文學的評判標準。我不會去寫劇本,也不會為了商業需要而改變自己的寫作方式。”蘇童認為,商業化寫作不僅會“把一個作家的手寫壞”,而且會影響到作家創作的私密性——寫作最有魅力的地方。
對于作家的生存現狀,蘇童認為如果僅僅是為了生存,大可不必走寫作這條路。他告訴記者,一個高產的作家1年可以寫10篇短篇小說,但所得稿酬不過8000元左右,還不如一個高級白領一個月的工資。“寫作離不開生存,但不能僅僅為了生存”。
蘇童告訴記者,他走上寫作道路完全是靠對文學的熱情和喜愛,是出于對作家這個職業的純粹向往。“那時我連什么是版稅都不知道。”他說,上個世紀80年代,大家的寫作非常單純和狂熱,互相的討論也比較多,作家之間多是亦師亦友的關系。“寫作是作家的一種需要,就像人需要呼吸一樣”。
在談到文學的邊緣化問題時,蘇童認為,上個世紀80年代出現的文學黃金期具有特殊性,不僅和轉型期社會的特征有關,而且和人們的閱讀方式有關,那時“閱讀是人們最方便和最快捷的娛樂休閑方式”。在當今社會,在電視、網絡等消費娛樂方式的沖擊下,文學被逐漸邊緣化似乎是一種可以理解的正常現象。此外,隨著現代人閱讀的功利性增強,一些商戰小說、益智小說開始流行,但這和“純粹的文學本身并沒有什么關系”。
蘇童同時表示,不管社會如何物質化,人們仍然離不開文學這種精神食糧。“好的小說仍然能夠暢銷,只要作家認認真真寫出優秀的作品,市場還是會認可的”。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