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銳:寫作從真實的困境出發
作家李銳在“城市文學講壇”演講時指出
文學寫作要從真實的困境出發
“這是我寫作多年以來的一個想法,我一直是在對困境的擺脫和掙扎中寫作。”1月25日,著名作家李銳作客“城市文學講壇”,作了題為《從真實的困境出發》的演講,并與上海作家班的學員們進行了熱烈對話和溝通。
文學不僅只是真實問題
李銳說,現在有一個現象,那就是深入的文字表達較少。人們評論文學作品的時候,習慣用真實不真實去評判。其實,文學不僅僅是真的問題,如果只是真的話,文學肯定比不上新聞報道,比不上報告文學。這是中國文學普遍存在的問題,大家都不從刻骨銘心的經驗史、生活史出發,而是從理論概念出發。人總是相信理性,和理性帶來的激情,又往往因為自己的理性和激情陷入困境。而藝術應該做的恰恰是理論概念不做的事情。這就是為什么大家都有地圖冊、都讀旅行書,但還是要出門去旅行,去親眼看一看的原因。文學就好比要讓大家看奔流的江水、千古屹立的山川!我欣賞生命感覺豐富的作品。
必須進行獨創性寫作
李銳尖銳地指出,中國的評論者喜歡說,誰是中國的卡夫卡,誰是中國的博爾赫斯,這其實不是一種贊揚,使用方塊字的寫作,就是用方塊字深刻地表達自己。一個好的作家不在于你像誰,而在于他畢生的寫作必定是一種深刻的來自困境的回答。他必須面對自己,不能有一絲的逃避。為什么我們很多先鋒作家,先鋒了一段時間后不再先鋒了?是因為他的寫作只是對別人先鋒的一個模仿。李銳認為,無論在何種社會環境下,一個作家有可能超越一個國家,而一部作品也有可能超越一種文化。“中國作家必須從真實的困境出發,進行獨創性的寫作。”
有些東西圖像無法傳達
講座中,有人提出在圖像時代,文字會不會日漸被圖像所取代?李銳認為,技術的變化,沒有帶來人的本質上的變化,不管技術怎么發展,一定有一些東西是圖像所無法傳達和表現的。比如有一本叫《香水》的小說,這完全是一個關于味覺的文字的盛宴,后來有人把它拍成了電影,看過小說的人都說電影不好,就是因為圖像表達不出那種味道。
苦難未必是文學的前提
由于創作班的同學很多是出生在上世紀80年代的,他們對外界加諸于他們的“80后”的種種非議一直感到苦惱。對此,李銳表示,能不能寫出好作品,不在于是哪個年代出生。文學不能那么簡單地進行劃分,因為年齡是最靠不住的本錢。他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境,80年代的人說,“我們沒有上一輩作家的曲折經歷,所以我們難以寫出偉大的作品。”其實不然,“經歷苦難不一定是文學的前提”。就好比兩次世界大戰都在美國本土以外發生,但是美國照樣誕生了海明威、福克納。有的人苦難一生卻默默不語,有的人在早晨看見一顆落下的朝露就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詩句。至于大家時常會關心的,中國人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問題,李銳說,文字已經存在幾千年了,但是文學獎存在只有一百多年,如果說諾獎是為文學制訂了一種標尺,這完全是本末倒置。文學經典才是文學的標尺,而決不是瑞典文學院那18個評委。而如果你能做到用方塊字深刻地表達自己、表達真實的困境,那么你也就做到了豐富世界文學的色彩。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