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與城市
“張愛玲與城市”暨淳子新著《在這里——張愛玲城市地圖》研討會日前在盧灣區圖書館舉辦。與會者以此書為藍本,圍繞張愛玲與上海這座城市從多個角度進行探討。
張愛玲研究專家、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博導陳子善先生認為,作家和城市,外國如倫敦之于狄更斯,巴黎之于雨果和波德萊爾,布拉格之于卡夫卡,都是文學史家研究的重要對象。而上海之于張愛玲,一直鮮有學院中人做研究。而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在這里——張愛玲城市地圖》一書,詳細再現了張愛玲在上海生活過的地方,且將其與對張愛玲作品的解讀勾聯起來,把“張愛玲與上海”具象化、立體化了。
作家、主持人淳子研究張愛玲已有十多年。1993年,她曾跟隨電影《紅玫瑰與白玫瑰》劇組,遍尋張愛玲在上海的印跡,進而發現張愛玲的作品竟是一部自我擴充、仿制、挪用的城市地圖。淳子認為,“張愛玲前二十年的經歷,涵蓋了她全部的經驗,她整個的寫作生涯,就是努力運用她所在房子和街道里面發生過的事情,來解說她的私人世界。”“1952年張愛玲離開上海,生命與文學就黯淡下去。在香港,在美國,她依舊書寫上海,可憐見,只是越來越稀薄的影子”。
會上,著名作曲家陳鋼以“四十年代的創作氛圍”為主題談論張愛玲的作品和他父親的歌曲的交織聯系;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研究員薛理勇則從上海歷史的沿革談張愛玲文本,從最早的城市文學《海上花》談張愛玲這朵“海上花”;文學評論家毛時安則以“城市文學中的張愛玲”為題,談上海對張愛玲的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復制性;上師大教授劉大鴻則從上海記憶中的后現代性解讀張愛玲,對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壇進行了梳理和評析。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