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愛民散文研討會召開
9月28日,由陜西省作協、西北大學文學院、西安市文聯、《延河》《美文》雜志社等聯合主辦的杜愛民散文研討會在西安市舉行,陜西作協黨組書記雷濤和西大文學院院長、教授李浩主持研討會,數十位作家、評論家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對杜愛民的散文創作給予高度評價。
“一滴水中看太陽。"雷濤用“心靜如水,淡泊天真,情意切切”概括杜愛民散文的特點,而這也是與會專家的共同感受。《延河》雜志編審苑湖說:“杜愛民散文有著澄澈、單純、拒絕雜質的品質,這在充斥著記憶惡俗和語言暴力的當下顯得難能可貴。”
“感動。”這是中國作協副主席陳忠實閱讀杜愛民散文后的評語,“杜愛民的文學神經非常敏感,無論是當下隨筆,還是童年生活,都表現出詩意的憂傷,看待生活世相和細節,沉靜中透著準確和尖銳。這種對現實的關照,使其文字有了獨到的思想力量。”西安市文聯黨組副書記吳克敬認為:“杜愛民的散文在微笑中透著安定。在他的散文《人民》《仁義村》中,討論人性和人民性,是非常珍貴的,安定的力量是最能震撼人的。”
西大教授、評論家楊樂生覺得杜愛民散文的力度已經不能用“綿里藏針”來形容了,他的評價是“綿里藏著一把匕首”。他解釋說:“杜愛民自由主義的寫作姿態和特立獨行的人生態度,使其藝術思考很有穿透力,即使是描寫兒時記憶的作品也滲透著對歷史的思索,并充盈著俄羅斯般的憂傷。”作家方英文則評價:“平民立場,書生情懷,杜愛民是有傲骨的人。”
《十月》雜志主編王占君、副主編趙蘭振也參加了研討會。他們認為杜愛民的散文作品成熟、內斂、質樸,有著文人的憂患和思索,并帶著幾分深邃,是“老西安”對文壇的最好饋贈。
“杜愛民的散文已經創造了陜西散文的新高度。”評論家李星對杜愛民散文給予了高度評價,“他把生命中的記憶,壓縮成了有歷史質地的文字,使其呈現出后現代散文的意韻,并挖掘了語言的各種潛能。因此讀他的散文,有種走迷宮的神奇感受。”
評論家王仲生認為:“杜愛民在別人沒有感知的地方,看到了別致的風景,其文章簡樸單純,不作狂,不雕飾,自然呈現,有個人感知世界的神奇魅力,開辟了陜西散文的另一個境界。”省作協副主席、《小說評論》主編李國平對此表示贊同,“杜愛民的散文有種藏在文字中的詩意,其表述的張力、文學含金量、精神內涵以及思辨的力量,都為陜西散文樹起了新的標尺。”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