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村:網絡影響文學的未來
陳村,1954年生于上海,1977年參加高考,來年就讀上海師范學院政教系專科。1979年發表小說《兩代人》,1983年請創作假寫作,1985年成為上海市作家協會專業作家。1999年在“榕樹下”網站兼職,任藝術總監暨“躺著讀書”論壇版主,2002年初辭職。2004年兼職“99書城”網站,任藝術總監、總版主暨“小眾菜園”論壇首任版主。曾主持四屆網絡文學大賽評獎。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說《少男少女,一共七個》、《屋頂上的腳步》、《美女島》等,散文隨筆集《彎人自述》、《陳言勿去錄》、《五根日記》等,長篇小說《鮮花和》。
采訪手記
每次給陳村打電話都是在晚上,這是接受了去年初采訪他時他的建議。想必陳村和很多作家一樣有熬夜寫作的習慣,何況他是已有十幾年網齡的資深網蟲,正擔任著“99書城”網站藝術總監和“小眾菜園”論壇版主,寫作之外有大量時間在線。如今,上網對他來說幾乎是和文學創作同等分量的“正業”。
近幾年,陳村的寫作速度和出書頻率似乎都不及從前,從1997年出版長篇小說《鮮花和》之后,更是有十年未寫小說。但若去“小眾菜園”潛水,人們會發現被網友冠以“村長”之名的他其實活躍得要命,不斷發帖,有他原創的文字和照片,也有轉貼的他在網上溜達時發現的妙文。他還時常在“小眾菜園”上其他網友的帖子后面跟帖,言辭依舊敏銳犀利,更多了不少輕松調侃。對于很多公共話題,特別是文學、網絡范疇的,他都默默關注,偶爾也會在媒體上表示一下自己的態度。
電話那端的陳村恰如所有“夜貓子”一樣談興漸濃,話語間頗多有趣之處。他戲稱自己總不寫小說快成了“騙子”,手拿相機到處拍堪稱“狗仔隊”,預言今后的文學作品會越來越多貼在網上發表,“都是網絡文學”。說到他剛出版的《小說老子》,談起現代人的精神出路,他又一下子凝重起來……
網絡是個好東西
我接觸網絡很早,上網也有十多年了,F在我對網絡的好奇不如以前,早已沒了最初的新鮮感。記得前些年我常常勸朋友們上網,今天已經不用我勸了,大家都在上網。至少到目前為止,網絡還是個好東西,它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改變了文藝作品的創作和傳播方式。比如現在網上流行的播客,只要你有個DV機,就可以自己拍著玩,拍完就能放到網上去,這在幾年前是不可想象的。網絡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彌補了報紙和雜志在信息更新速度和表達尺度上的局限。我想,多年以后如果有人研究今天的歷史,或許從網絡途徑來了解更準確。
說到博客,那是一種個人展示,交互性比較差,因為博客主人和其他網友的地位是不平等的,這一點和論壇不同。這兩年很多影響比較大的網上話題,最初的爭論都是從論壇開始的,博客里的爭論如果太激烈,主人大可以刪掉留言甚至關閉評論功能。同論壇相比,博客的管理成本也比較高。國內外影響比較大的論壇是有限的,而博客則無法計數。文字的管理還好辦,但像聲音和圖像文件難以用檢索系統管理,只能靠人工。我覺得普通人寫寫博客蠻好,大家平時缺少表達平臺,開個博客與朋友交流交流很不錯,這和名人開博客的性質完全不同。
在人類發明印刷術之前,文學作品的傳播非常有限,而傳播的便利程度反過來會影響到文本樣式。當有了網絡,文學作品的傳播方式發生很大的改變,好處就是各種各樣的東西都能被網友通過網絡讀到。我曾以為網絡寫作會進行一些文學前輩沒有嘗試過的文本實驗,事實上從文本的探索性上,今天的網絡文學還不如此前的先鋒文學。很多曾是網絡寫手的已出書的作者不愿承認自己是網絡作家,我想是緣于網絡寫作的門檻比較低,他們可能為了避嫌。令人高興的是,現在很多出版社已注意到網絡寫手的存在,很多貼到網上的作品被出版社發現,買下,出版。2000年,我曾向北京一家出版社的編輯推薦安妮寶貝的作品,我跟他說,這是網上非常受歡迎的寫手,出她的書你不會虧本的,他還是不同意出版?赡芪业耐其N技術還不過硬吧。
像起點中文網那樣采用收費閱讀的模式,從文學作品傳播的角度,創意很好,會使得更多好作者向他們靠攏,讀者也會很廉價地讀到更多好作品。說到這種網上付費閱讀方式,是會導致作者所創作的文本在篇幅和內容走向上有變化的——篇幅會越來越長,要設置懸念吸引讀者讀下去。
在我看來,網絡文學的發展前景很樂觀,以后幾乎所有的文學都會是網絡文學,因為在網上發表,F在不是已經有很多作家在博客上貼自己的文章嗎?這只是一步之遙,如果網站和作者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得以合理解決,那作家大可以在網上首發作品。
技術進步豐富文學平臺
從出版《鮮花和》到現在,我很久沒發表小說,但我從來沒有說過不再寫小說,再這樣“瞎說”下去到頭來就成騙子了。哪一天,我有靈感想寫了再說吧,現在不好多講。
像《看來看去》(1997年出版)、《五根日記》(2006年出版)這樣日記結集出版的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