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散文《真水無香》
除了北島曾經出過兩本散文隨筆外,作為當代詩歌主要流派的“朦朧派”詩人近年來似乎已經銷聲匿跡。但近日,以《致橡樹》成名的“朦朧詩五將”之一舒婷卻以一本自傳性質的散文集《真水無香》,重返人們的視野。不過,雖然目前正在北京參加青創會,但放下詩歌、改用散文寫作的舒婷卻堅持了以往“從不接受采訪”的姿態,婉拒了所有的采訪。她說,希望讀者面對的是作品而不是作者。
記者了解到,這些年,舒婷一直安靜地生活在鼓浪嶼,很少參加文壇的活動,她的散文并不高產。她對文字、對情感的認真和執著,使她與這個“速食”的時代顯得有些格格不入。據作家出版社介紹,舒婷寫作《真水無香》前后幾近5年,修改數次。《致橡樹》源于“美女”“才女”之爭
《致橡樹》是舒婷的成名作,舒婷自己也承認:“10年來寫了不少散文隨筆,總量已經遠遠超過詩歌。可是大多數讀者只記得我寫詩,常常把我的名字等同于《致橡樹》。”在《真水無香》一書中,她回憶了《致橡樹》的原型和創作過程。
1977年3月,舒婷陪蔡其矯先生在鼓浪嶼散步,“愛情題材不僅是其矯老師詩歌作品的瑰寶,也是他生活中的一筆重彩,對此,他襟懷坦白從不諱言。”那天他感嘆著:他邂逅過的美女多數頭腦簡單,而才女往往長得不盡如人意,縱然有那既美麗又聰明的女性,必定是潑辣精明的女強人,望而生畏。年輕氣盛的舒婷于是與蔡其矯先生爭執不休,認為天下男人都要求著女人外貌、智慧和性格的完美,以為自己有取舍受用的權利,其實女人也有自己的選擇標準和更深切的失望。
當天夜里兩點,舒婷一口氣寫完了《橡樹》,次日將匆就的草稿讓蔡其矯帶到北京給艾青看。北島那時經常去陪艾青,讀到了這首詩,舒婷和北島開始通信,北島轉達了艾青的意見,《橡樹》于是改成了《致橡樹》。
“這首詩流傳開來,不斷碰到那些才貌雙全的女孩子,向我投訴沒有橡樹。”于是舒婷又寫了《神女峰》作為補充,“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的肩頭痛哭一晚。”家庭地址上了旅游地圖
由于舒婷的低調,她的個人生活狀況對大多數讀者來說都是一個謎。在《真水無香》中,舒婷首度公開了父母結婚照以及自己小時候的照片,以近乎自話與日記的文字書寫日常生活的瑣碎細節。書的扉頁題詞上寫著“我的生命之源———鼓浪嶼”,而書中所有的文字也全都圍繞著故鄉小島鼓浪嶼而作,讀起來猶如一本自傳背景下的“鼓浪嶼方志”。舒婷說:“鼓浪嶼已經把我牢牢系在她的衣角上。她甩我不掉,我離她不行。”
舒婷一家現在居住在丈夫的家傳祖業——鼓浪嶼島上一座上世紀30年代建造的紅樓里,她被女作家張抗抗戲稱為“中國第一個完成詩意棲居的作家”。但是,這棟建筑曾經標志在鼓浪嶼旅游地圖上,給舒婷的生活帶來諸多干擾。“平日里,尤其國慶長假,按圖索驥公然闖進院子拍照者有之,大清早叩門擾人清夢者有之,稱‘要趕飛機,因此起早打擾……’”后來,因舒婷一再抗議,她家的地址從旅游地圖上消失了,但仍可以聽見導游領著一幫游客在巷口說《致橡樹》。
舒婷用踏實的筆觸細致地寫到了鼓浪嶼島上的舊屋、動物、植物,還用了大量沉靜而節制的文字回憶了父親母親。她說:“不可否認,我的家族,我的認知,我的生存方式,我的寫作源泉,我的最微小的奉獻和不可企及的遺憾,都和這個小小島嶼息息相關。”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