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體小說是創作趨勢
著名女作家林白本月出版其最新小說《致一九七五》,34萬字的原稿中,前言竟長達17萬字,林白最后不得不將前言改為上部才得以出版。針對媒體對其小說前言有“注水”騙稿費之嫌的質疑,林白近日正面回應,稱“我沒有騙稿費,散文體小說是創作趨勢。”
林白表示,《致一九七五》是她醞釀時間最長、寫得最累最久的一部作品,10年間數易其稿。1998年,林白回到家鄉廣西,觸動了許多關于少年時代的記憶。回京后即著手寫作《致一九七五》,寫了10多萬字后擱筆。2005年9月,她在武漢重新開始寫作該書,并于2007年在京完成。
林白稱《致一九七五》的前半部分用的是散文筆法,完全靠情緒和細節把它貫穿起來。在一些評論家和習慣常規閱讀的讀者看來,《致一九七五》也許在文學的“斜路”上走得有點遠了。
有讀者在網上發帖稱,《致一九七五》“打著小說的旗號,卻硬生生塞進17萬字的散文”。有讀者稱,17萬字的“上部”挑戰讀者的閱讀承受力,“我讀到6萬字就被迫放棄,這樣冗長的描寫,將讀者逼到了一個死角,除了逃跑,無路可去”。
對此,作家李洱認為判斷作品的優劣應該是以作品本身的品質,而不是以作品是否符合傳統寫作模式而定,更不應該因為作品前言過長而作為“棒喝”創新者的借口。《人民文學》副主編李敬澤也表示,對于小說前言的字數并沒有金科玉律的規定,藝術家有權不按常理出牌,作家在前言上異于常規的做法并不是一個涉及道德等重大原則的問題,因而讀者不必恐慌。
林白則認為,作家要表達的是對整個生活的想法,小說寫作的道路是多種的。比如,《紅樓夢》塑造人物和講故事非常成功,但不能據此就說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不是一條創作道路。林白說,她個人一直不太喜歡那種從起點到終點、強調高潮和結局的單線條寫作路線,她認為散文化的小說應該是未來小說創作的一條寬廣道路。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