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最可愛的人》影響幾代
作家魏巍永別讀者
“親愛的朋友們,當你坐上早晨第一列電車走向工廠的時候,當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時候,當你喝完一杯豆漿、提著書包走向學校的時候,當你坐到辦公桌前開始這一天工作的時候……朋友,你是否意識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誰是最可愛的人》中深沉熱烈的文字仍在耳畔回蕩,而寫下這一動人篇章的作家魏巍卻已永別讀者。8月24日,當代詩人、著名散文家、小說家魏巍因病去世,享年88歲。
魏巍是河南鄭州人,1920年出生,1937年參加八路軍,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魏巍一生創作了許多謳歌人民軍隊的文藝作品,長篇小說《東方》曾獲首屆“茅盾文學獎”。而魏巍作品中,影響最大的仍是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他赴朝鮮采寫的戰地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曾使億萬讀者熱淚盈眶的作品影響了幾代中國人,“最可愛的人”也成了人們對于人民子弟兵最親切的稱呼。
民俗學家、南京大學教授陳竟的姨父楊光池是魏巍的入黨介紹人,陳竟因此淵源而與魏巍多有交往。陳竟說:“魏巍的思想和人品一直激勵我。我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上中學時,就被《誰是最可愛的人》感動得流淚。所以,我永遠忘不了為祖國和人民而犧牲的革命先烈。沒有他們,就沒有新中國各族人民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就不會有今日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魏老所謳歌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永遠是我們的精神財富。它永遠教育著國人、激勵著國人。”
“將《誰是最可愛的人》視為當代軍旅散文的發軔之作也毫不勉強。”軍旅文學評論家朱向前如此看待魏巍作品對中國當代文學史的貢獻。“《誰是最可愛的人》、《依依惜別的深情》等常被看作是戰地通訊,被納入新聞的范疇,其實,這些作品融敘事抒情描寫于一體,敘寫真切、色彩絢麗、詩意與哲理相融合、行文舒展,文學意味濃厚,促進了通訊回歸散文化,對后代很多作家都有影響。魏巍的長篇小說《東方》全景式反映抗美援朝戰場,是新時期第一部杰出的軍旅長篇小說,也是一部開創性、里程碑的作品。”
以寫紅軍故事、長征題材而成名的作家張品成,最早讀到《誰是最可愛的人》是在上幼兒園的時候:“魏巍的作品廣為傳誦,我的父親是軍隊教官,他常常把這篇作品讀給我聽。”張品成用“最可愛、最可敬的作家之一”來形容這位老前輩。“當年,他深入到戰爭最前線,在血與火的戰場上寫出了記錄那個時代真摯灼熱情感的精品。幾十年來,他一直秉持作家的社會責任感。他的《永遠的紅飄帶》是我國第一部描寫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長篇小說,對于我今天從事長征題材創作也有很大的影響。”
斯人已逝,作品永存。不僅是深受魏巍作品影響的作家、學者,許多讀著魏巍作品成長的普通讀者,也都表達了深深的懷念之情。在互聯網上,一位網友如是說:“《誰是最可愛的人》感動了一個時代。而今,那個時代留下的精神還將永存。老人家,一路走好!”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