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首页_二区视频在线_国产精品久久电影观看_免费看片黄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首頁 > 散文快訊 > 正文

中法女作家對話“兩儀文舍”

中國散文網 作者:《東方早報》 發表時間:2008-12-19 我要評論(0)
字號:T|T

      今年的中法文學交流項目“兩儀文舍”布置了一篇“命題作文”——“跡”,交由中國女作家蔣韻和法國女作家巴斯卡·侯茲(Pascale Roze)分別完成。根據自己對“跡”的理解,她們分別創作了風格迥異的短篇小說《跡》和《水中擊》。日前,兩位女作家相會在華東師范大學,就“跡”和自己的作品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跡”

      存在或消失的勝利

      名為“兩儀文舍”的中法交流項目由法國“人文科學之家”和《天涯》雜志聯合舉辦,今年的題目是“跡”。蔣韻和巴斯卡都認為,“命題作文”給自己的寫作習慣帶來了挑戰。巴斯卡說,她不知道這樣的命題寫作會將自己帶向何方,她的《水中擊》描寫了一位女子自殺未遂的故事,平淡的情節中蘊含著不動聲色的力量,帶有明顯的法國新小說派敘事手法。作為1995年度龔古爾文學獎獲得者,巴斯卡對“跡”的第一反應是大海,因為任何留在大海中的痕跡最后都會消失。“大海對我意味著某種死亡,當時我的想法就是一個女孩在海中游泳自殺,從世界中消失。女孩在自殺過程中發現,真正的消失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想表達的是生命存在的勝利。”巴斯卡這樣解釋著自己的作品。

      中國女作家蔣韻的作品《跡》也寫到了死亡,但在她筆下,女孩最終殉姐妹情而亡,她的小說講述了中國江永地區神奇的“女書”傳說。蔣韻說,人類所有的活動都可歸結為生命的痕跡,但更多的生命是無痕的,“江永那里的女性,千百年來用‘女書’記錄自己隱秘的情感,但在臨死前會把它們焚毀,對她們而言,保住秘密、沒有痕跡也是生命的勝利。”

      相比較而言,同樣的關于“跡”的意象,在巴斯卡那里,更多的是關注當代人對“消失”的恐懼和抗爭;而在蔣韻那里,則是用一個沒有年代的歷史傳說,和一段純真而又殘忍的姐妹情來表現,是從歷史中消失的美和力量。巴斯卡在評價蔣韻的故事時感嘆道:“美的后面是一種殘忍。”同一個意象,帶來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呈現方式和理解方式——這是“兩儀文舍”連續幾年定期在中法兩國舉辦的目的所在。

      “兩儀”

      中法文學間的游移往復

      2002年,由法國高等科學研究院近現代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安妮·居里安(Annie Curien)發起并舉辦了“兩儀文舍”。安妮表示,“兩儀文舍”致力于為不同信仰和文化背景的研究者提供文學對話,主辦方以同一命題分別向一位華語作家和一位法語作家約稿,兩篇文稿寫成之后,均付諸翻譯。兩位作家在閱讀對方作品的譯文之后展開對話,除了對自己初始命題的含義作出闡釋之外,還要就對方作品進行提問和評論。組織者希望通過累積歷次會議的各項專題,勾勒出中法當代文學各自整體的畫面。除了蔣韻,李銳、畢飛宇、格非、蘇童、莫言等國內著名作家都曾先后做客“兩儀文舍”。

      據介紹,“兩儀”是“圍繞兩極”之意,其法文縮寫——ALIBI,還有“別處、他處”之意,即在兩種語言、兩種文化和兩種文學——中國文學和法國文學之間的游移往復。作家本人并不代表其本族的文化,而是該文化的承載者,包括他們接觸到的其他文化的成分也會在作品中有所表現。

      “兩儀文舍”采用命題作文方式,以同題不同文的兩種文本互為參照,并引入作家構思與寫作的過程,以此作為交流討論的基礎和中心,這無疑是“兩儀文舍”與眾不同之處。很多作家表示,剛開始時對于命題作文感到有些顧慮和為難,但當把它作為一項寫作計劃接受以后,便成為自身創作的催化劑。

      作為一項舉辦了7年之久的中法文學交流活動,歷屆“兩儀文舍”會議的全過程,經錄像后都以法文和中文上傳到網絡,進行網絡傳播。而每篇命題作文和相關討論的中、法文版,由中國的《香港文學》、《天涯》雜志,和法國《歐洲》和《八月之雪》雜志輪流刊登。

相關閱讀:

無相關信息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責任編輯:admin]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表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如果你對中國散文網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給管理員反饋。管理員郵箱

散文信息

網站首頁 | 投稿中心 |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大現代中國散文研究所 版權所有 陜ICP備10004154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