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作家群” 一個讓文壇驚訝的群體
2008年11月,第七屆茅盾文學獎在浙江烏鎮揭曉,賈平凹和遲子建榜上有名,細心的評論家發現,雖然一個在東北,一個在西北,兩人卻有同一個母校——西北大學。事實上,從著名詩人雷抒雁、文壇“大腕”賈平凹到“80后”網絡作家李傻傻,幾十年間,西北大學已培養和造就了一批卓有成就、在全國都具有廣泛影響的作家,評論界驚呼其為“西北大學作家群”。這是什么樣的一個群體?這個群體有著怎樣的文學共性?他們的出現,對陜西文學界乃至整個中國文壇又有著怎樣的影響?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日前采訪了西北大學教授、著名文學評論家楊樂生。
“西大作家群”很有研究價值
記者(以下簡稱“記”):聽說近期將舉行“西北大學作家群”學術研討活動,“西北大學作家群”這個提法是怎么產生的,具體指的是哪些有代表性的人物?
楊樂生(以下簡稱“楊”):“西北大學作家群”不是現在才產生的概念,近半個世紀以來,西北大學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有成就的作家,如雷抒雁、賈平凹、遲子建、王剛、孫皓暉、鬼子、熊正良、肖黛、李傻傻等,他們的創作在國內外產生過或者正在產生著巨大的影響,第七屆茅盾文學獎就有兩位西大畢業生同時獲獎,引起了國內學術界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對西北大學來講,能培養這么多文學人才,是引以為豪的,我們也把這個現象當成一個重要的學術問題來對待。這些作家的創作實踐構成了我們談論“西北大學作家群”最有力的支撐。
這個概念的提出是方方面面經過反復斟酌達成的共識,就陜西省內而言,省委宣傳部、省作協的有關領導包括作協主席賈平凹本人也都承認這個事實。西北大學文學院的老師李浩、段建軍、周燕芬、劉煒評和我本人及學校領導、教學科研部門的負責人等,已經討論了一年多時間。我們還和西大以外的評論界專家進行過廣泛的交流,比如在陜西的評論家李星、肖云儒、李國平、穆濤等,還有北京的王富仁、何西來等,本次茅盾文學獎的評委熊召政、中山大學教授謝有順也和我們探討過這一問題。實事求是地說,“西北大學作家群”在學術上作為一個概念或者叫一種提法,是完全可以成立的。
記:據您所知,國內的其他大學有沒有類似的現象?像西大這樣集中培養出這么多作家的現象,在高等教育界有什么獨特的意義?
楊:我覺得就全國而言,其他大學肯定也有類似的現象。問題在于類似的程度是有區別的,大多數大學并沒有培養出像西大這么多的作家。舉個例子,上世紀80年代后期有三所大學開辦過作家班,包括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和西北大學。不可否認的是,這三所大學的作家班為中國當代文學培養和造就了數以百計的作家和藝術家,影響到了中國當代文學無論是地域上還是體裁上的方方面面。相比較而言,大多數大學并沒有做這個工作,所以我們今天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就要結合具體的大學。對于西北大學來說,本屆茅盾文學獎得主中有兩位都是我們的學生,這種情形據我所知在全國都是獨一無二的。
概括地講,研究西北大學的這種現象對我們研究半個世紀以來的中國高等教育的得失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因為作家和高等教育的關系包括兩個階段,從“五四”到1949年是一個階段,1949年以后的五十多年是另一個階段。“五四”以后的三十年,國內幾乎所有一流的作家都在高校任教,如魯迅、胡適、梁實秋、林語堂、徐志摩、聞一多、沈從文、朱自清等。然而這種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到二十世紀的后半葉就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從作家的角度講,很多作家已經無法繼續在高校待下去,即使是呆在高校的作家也已很難再寫出優秀的作品。所以和二十世紀前五十年比起來,后五十年新出現的這種情況更值得我們重視,因為這是一個現實問題而不是歷史問題。中國當代文學最應該關注的是現實問題,而不是僅僅滿足于對“五四”以來中國新文學成就的評價、經驗教訓的總結和汲取。僅僅從文學和高校的關系我們就可以體會到“西北大學作家群”在中國當代高等教育史、文化史及人才史上的意義。研究這種現象,一個個地解剖這些作家特別是那些有代表性的作家,恐怕對中國當代文學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從高校的角度來講,為什么1949年之前的作家大多在高校,而1949年之后大多作家在高校就無法生存?這個問題本身和我們當代中國的高等教育制度有極其緊密的關系。從這個意義講,討論綜合性大學特別是有中文系和文學院的高校如何為中國當代文學作出貢獻就是一個很有價值的話題。
堅實的文學土壤培養出眾多優秀作家
記:您能不能簡要介紹一下這一批作家和西北大學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培養出大量作家的現象和西大的歷史、現狀有什么關系?
楊:這些人首先是西北大學的學生,而他們也都用自己的實力和成果為西北大學爭了光。具體到個人,比如說賈平凹和西北大學的關系,我們文學院的費秉勛教授從賈平凹文學的起步一直關注到今天,賈平凹在文學上邁出的每一步都和其有關系。事實上他們現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