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點四作家作品研討會”發言摘要
網絡文學:一種新的文學在崛起
——“起點四作家作品研討會”發言摘要
《文藝報》和盛大文學今年6月15日在北京共同主辦“網絡文學中的幻想王國——起點四作家作品研討會”。與會專家對中國網絡文學的發 展進行了總結和梳理。網絡文學從內容到文體相比傳統文學所發生的變化引起大家的熱烈討論。此次研討會通過以起點中文網的跳舞、我吃西紅柿、唐家三少和血紅 “四駕馬車”的作品為例,分析網絡文學走紅背后社會、文化的變遷,揭示網絡文學的價值與貢獻,探討網絡寫作的優劣,提出網絡文學發展的新思考。茲刊載研討 會的發言摘要。 ——編 者
閻晶明(《文藝報》總編輯):
對于網絡文學大家的議論已經是越來越多了,但作為研究來說還不是很深入。確實,網絡文學與其它文學,比如說與紙質文學相比確實有很多的特殊性。 就我對網絡文學作品有限的閱讀來說,我覺得網絡文學這些作家,他們的手法、他們的那種格調,首先就讓人覺得他們都是非常聰明的人,不是那種特別聰明的人是 干不了的。網絡文學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它對時空的概念,它對虛擬的真實的堅信,它的時空是被完全打開的,是對歷史的時空格局的突破,這個是非常奇妙的。網絡 文學是非常有趣、非常生動、非常富有人性,而且確實是在幻想王國里更加自由翱翔的那樣一種文學形態。網絡文學是最具互動性的,它是非常自由的。但是在自由 的同時,它又受到了非常苛刻的考驗。點擊率是非常殘酷的東西。另一方面,瀏覽和精讀之間,消遣與藝術情操之間還是有一些區分的,這種區分不能說就是網絡文 學與紙質文學的區分,但是它確實會引起對這些問題的探討。《文藝報》與盛大文學合作開辟了網絡文學評論專欄,一個目的就是打通紙質文學與網絡文學的通道, 改變目前紙質文學和網絡文學互不來往、互相觀望的這樣一種格局,創造更多的交流和互補的機會,形成大家互相通信、互相促進的良好局面。
吳文輝(盛大文學總裁):
在起點中文網上,每天有超過3億的PV流量,有1000萬的用戶訪問量,每天都保持有3400萬字以上的更新。起點中文網的作品共涉及到20多 個類別的原創文學領域,整個起點中文網上總計有超過25萬部的原創文學作品。此次研討會的目的,除了希望國內一流的評論媒體和評論家們能更加關注網絡文學 之外,也在于一種邀請、一種探討——邀請評論家們、作者們和盛大文學一起,共同合作,探討中國華語原創文學、特別是具有蓬勃生命力的網絡文學未來的發展道 路。
范詠戈(《文藝報》原總編輯):
這次的研討會,是由《文藝報》和盛大文學共同組織舉辦的,這也算是新媒體時代傳統文藝評論媒體與網絡文學戰略合作的第一次成果,可以說在文學史 上也是意義非凡。近年來網絡文學發展迅猛,已與傳統文學、市場化文學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面對網絡文學每年以25%速度增長的出版量,網絡文學評論相對薄 弱,中國作家協會已經確定今后將把網絡文學列為文學理論研究和文學評論的對象,將努力組建一支熟悉網絡寫作特點的理論批評隊伍,動員一批主流文學評論家參 與到網絡文學評論中來,為網絡文學導入傳統寫作和評價體系積累積極的文化基因,促進和推動社會各界對網絡文學進行公正的評價和積極的認識。
夏 烈(盛大文學研究所所長):
我覺得網絡作為一個新的技術平臺,刷新了我們過去對文學的經驗,創造了依靠網絡而興起的新的文學樣式,對它們的研究非常有必要,也到了很緊迫的 時候,需要我們有傳統經驗的評論家、學者去關注它,去給它梳理一個知識體系,為這個時代的常識世界的建立提供一些新的經驗。這次跟《文藝報》的合作,我覺 得是在為網絡文學建設知識體系,沉淀常識。在這個意義上,本次研討會是有標志性意義的。
彭學明(中國作協創研部副主任):
讀了跳舞的作品《惡魔法則》以后,非常有感想。首先,跳舞的作品文筆很質樸,文字也很清朗,口語化,口語化的書面敘述使這個作品閱讀起來非常流 暢。第二,作品情節非常“蹊蹺”,環環相扣,做到了引人入勝,能夠抓住讀者,讓讀者閱讀時有不一樣的感覺。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作品通過懸疑、穿 越等等方式,在簡潔組合中把一個傳奇的世界描繪得那么生動,而且其中還貫穿著忠奸善惡等等觀念。作品寄托了什么?我看就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精神寄托,一種 心的訴求。雖然寫魔幻世界最重要的是一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但實際上,作者在時空穿梭中寫到了很多現實世界的東西,或者是對現實的思考和寄托,這點形成了 跳舞作品想像力以外的深度。今年我進行網絡文學調研,感覺到網絡文學最受讀者歡迎的就是懸疑。但是這些懸疑作品讀多了以后,就讓人有千篇一律的感覺。所以 我希望,跳舞能在以后的創作中走出新的路子。
王 干(《中華文學選刊》主編):
這次看到跳舞的作品,我覺得要用三個驚人來概括。第一,是驚人的產量。第二,是驚人的想像力。第三,是驚人的點擊量。目前的網絡文學,尤其懸疑 文學,基本上都是“問鬼神”的文學,而我們以前的傳統文學基本上是“問蒼生”的文學。為什么年輕一代對問蒼生興趣不大,對問鬼神卻那么孜孜不倦?這也反映 了我們這個社會的生活發生了進步。我們或者我們上一代的作家為什么要問蒼生?很簡單,嚴峻的現實使他們沒有心思去問鬼神,他們必須問蒼生。那么到了今天的 “80后”,到了網絡文學一代,沒有那么嚴峻的選擇擺在他們面前了,簡單地說就是現在人們的生活好了,生存的困擾小了、少了,所以這個時候,有時間來問鬼 神了。鬼神問題說到底是一個靈魂的問題,比如跳舞寫的跟魔鬼做交易,這里面探討的是一個人類靈魂的問題。從這點來講,問鬼神的文學或者是網絡文學,它的價 值就是在于讓文學能夠更加深入到人們的內心深處,深入到靈魂深處。它表示文學在進步,在發展,在拓寬它的界面。
石一寧(《文藝報》評論中心主任):
跳舞的驚人產量使我想到一個問題,就是這些作品寫得長合適還是短合適?按我們的傳統,我們閱讀傳統文學、紙質文學的長篇小說時,我們對這些傳統 文學的要求是不要寫得太長,因為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是快速的,讀者沒有耐心閱讀一本太長的長篇;同時我們傳統的美學也是更推崇簡潔、簡約、精煉的風格,比較 排斥冗長的東西。但跳舞寫出這么長的作品,卻擁有這么旺的人氣,這么受讀者歡迎,我又不禁在想,我們對傳統長篇小說的美學要求,至少在簡約、精煉這方面, 是不是不太適合網絡文學的長篇小說?《惡魔法則》寫得這么長,一出版就12本,同時還出了繁體字本,說明了這么長的作品有市場。那么它的魅力何在?作品里 所寫的魔法世界,體現了作者極為發達的想像力。正是這些想像力使讀者愉悅,也讓讀者驚嘆。這部作品的另一大魅力,是對人物命運的出色的描寫。網絡小說雖然 不能完全套用傳統文學的美學標準,但我認為,網絡小說在美學上也跟傳統小說共享一些基本的價值。比如對人物性格的刻畫,對人物命運的鋪陳,都是網絡小說和 傳統小說要共同面對的美學要求。
胡 平(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
我吃西紅柿的《星辰變》屬于奇幻修真類的小說,但它仍然承載了小說的一些普遍因素在內。作者寫了一個勵志的主題,這個主題本身也是很有現實意義 的,青年人是有未來的但又是最沒地位的、最渴望建功立業的,這是一個非常廣大的、而且基本的文學創作主題。作品中講述了兩代人的關系,子輩和父輩的關系。 老三是最受輕視的,他的父親對他感到失望,他被認為是不可造就的,但他沒有放棄自己,他通過練外功后浴火重生,最后成了一個宇宙的重要的掌控人。奇幻小說 的價值也通過這個作品得到了彰顯,這個價值是值得肯定的。因為我們,不管是青年人還是成年人都還是需要奇幻的。這其實就是一種人類的心理需要,就是需要一 些聳動的驚奇的刺激。同時,也包括對于超現實的事物、超現實力量的一種奇想。實際上奇想也是根源于人性的。另外小說中的這種架空的樂趣,創作另一個世界和 樹立另一種世界觀的樂趣,也是這種文學本身的樂趣。我吃西紅柿的文字比較直接,進入也快,這個是作品的好的方面。但是這種語言在專業讀者看來畢竟還是簡單 了一些,它缺乏細節,在文學性上我們看來是比較粗淺的。從整體來講,網絡文學應該加強和傳統文學的聯姻,從而提高自己的藝術品質。
白 燁(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
《星辰變》這部作品,應該說是文學性、傳奇性和游戲性相結合的一部力作。作品總是有一種故事張力和引人閱讀的誘惑,把那種個人的意愿跟現實之間 的巨大矛盾,還有個人命運跟家國命運的勾連,寫得非常好。整部作品我覺得寫得確實引人入勝。同時這部作品有作者想像的仙俠文化的品位或者意韻,而并不是簡 單地寫故事。作品寫得最好的是主人公這個人物。主人公有先天缺陷,通過艱苦磨練逐漸變成了一個超人。這其中確實包含了勵志的精神在里頭。作品確實很虛,但 是虛中有實,這種虛實結合、真幻兼顧、邪中有正的品位,表現出非常豐富想像力。用傳統文學的眼光來看,我會提兩個問題。一是希望今后四位作者能夠增強寫作 中的責任感。二是希望你們的作品能夠增強經典性。不要光著眼于眼下好像影響不錯,點擊量不錯,收入也不錯,我覺得還要再放眼長遠一點。
邵燕君(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我是個金庸迷,也是古龍迷。我看了我吃西紅柿的《星辰變》后,我的一個直接的參照文本就是金庸和古龍的武俠小說。首先這個小說最打動的我的是那 份孤獨感。小說中秦宇這個形象,處于那么單純的一種情感狀態下,就是他對親情的那種致命的、單純的需求。在金庸小說里邊,那一代人不會把對親情的需求看成 是這個世界惟一的、如此致命的感情。還有特別有趣的地方是他沒有愛情。在金庸小說里,愛情是一個重大的主題,而在《星辰變》里面,愛情是那么輕微而且是被 拋棄的,因為這個人要不斷地挑戰極限,這讓我想到現實中一個在應試教育和補習班里長大的孩子。這樣的成長小說,小說人物背后的這個心態是過去的那一代人沒 有的,是只有這一代人才能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意識和無意識地表達的,這背后有一個特別大的社會的心理動力。還有就是速度感,這種超大的信息量和情節密集的追 擊。這也是金庸小說沒有的。另外小說中還包括了很多新的元素,比如玄幻要素、修真世界的要素,這里面有古典文學的一部分概念,更有現代科技科幻的要素;還 有層級,不斷升級的這種管理制度,這是跟現代人的工作環境和學習環境相關的;以及在藝術形式上,游戲和動漫的要素,等等,這也都是傳統作家沒有的。但也有 很多金庸小說和傳統小說里有,而這個小說里沒有的東西。比如沒有善惡,也沒有歷史依據,只是一個強弱和輸贏的較量。有沒有可能加入一些道德譜系的東西,使 讀者在快感過程中還慢慢滲透出一些善惡的價值體系呢?這是我對作者的一個建議。
賀紹俊(沈陽師范大學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所副所長、教授):
假如用傳統文學的標準去要求,我們會感到唐家三少的《斗羅大陸》的人物形象根本立不起來,但是你要放在另外一個系統來看。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個 成長小說,這樣一個6歲起功夫就已經非常好的孩子,他到一個學校里面學武功,然后是他的種種經歷。他寫這個孩子,寫他的父子關系,但傳統小說中那種父子倫 理關系的描述在小說中是不存在的,父子關系在這兒僅僅成為一個符號,孩子和成人也僅僅是一個符號,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從人物塑造來看它是趨向性格的成長 史的。作者是用故事的玄幻性來塑造形象,他從另外一個角度給我們提供了一種人物形象。這就引起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網絡文學實際上改變了文學欣賞的方式。 傳統的文學是一種靜態的欣賞,讀者會去欣賞文字,所以作者要在文字上下功夫,但是在網絡文學不是讓我們欣賞文字的,你完全可以一目十行地去讀。我覺得網絡 文學是欣賞思維,欣賞這種想象力是怎么樣迸發的,而且是以一種輕松閱讀的方式。這個時候,我覺得這樣一種新的網絡文學,就改變了文學中“言與思”的關系 了。如果每一種文學都會內涵著精神價值的話,那么網絡文學的價值會體現在另外一些方面,我覺得需要我們很好地去探討。
張頤武(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斗羅大陸》有兩個重要的點。一個是,這個作品是“反重力”的作品。當年傳統文學為什么感時憂國,因為國太重、時太重。現在這些網絡文學作品已 經超出了感時憂國,是因為我們已經從一個弱的失敗的國家變成了一個新興國家,提供了一個年輕人可以自由馳騁想像的歷史機會。過去我們的作品都是被地心引力 吸在那兒、站在地上;現在的“反重力”,是漂在天空上的,所以唐家三少的作品文字量浩瀚。網絡文學的“反重力”,其實讓中國的想像力飆到一個新的高峰。第 二點,網絡文學有一個很大的貢獻,它標志著中國的年輕一代開始有了一個全球的情懷。這些作品都不再是具體的中國情境的表現,其實是大的全球性的表現。《斗 羅大陸》的作者的感受在哪兒?他是從一個“個體的生命的經驗”出發的。過去我們的生活都是局限在一個痛苦的、失敗的、民族的這種悲慘的命運里,每個人都扣 在里面,過去中國新文學里面幾個幻想類的文學作品,它們其實都是中國命運的預言。但是從網絡文學開始,第一次講中國人民有機會不受苦了,而是到浩瀚的宇宙 中去玩了。現在我們的文學也開始有了“不及物”的想像的可能。我覺得網絡文學的特點是“反重力”和“不及物”。
馬 季(《長篇小說選刊》編輯):
血紅的《邪風曲》這部作品也是規模比較大的。它與以前的一些傳統寫作最大的區別在于,作者在塑造小說主人公厲風這個人物的時候,實際上是拒絕加 入過多沉重的東西的。他拒絕這個人物朝英雄、朝神仙的方向發展,只寫他作為“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當中不同的表現方式。《邪風曲》也確實繼承了古代世情小 說的一些特征,還是有傳承、有文脈的。這部作品是一個雜糅性的東西。玄幻倒不是這部作品最重要的特征。主人公參加了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發展,但是他始終沒 有改變自己的個性,沒有因為錯綜復雜的社會變革而改變自己。我覺得作者是刻意這樣做的,而不是他的駕馭能力問題,他是想把厲風寫成這樣一個簡單的人,就是 去英雄化,不讓他成為一個英雄式的人物。這一代作家的作品并不是說沒有意識形態,而是把意識形態更放大了,意識形態的邊界放大了。但網絡也類似一種地球引 力,把作者吸進去以后,會把他自我個性的東西同化掉,所以如何強調網絡文學創作者的主體性問題,是需要考慮的。
胡殷紅(中國作家網主編):
《文藝報》和盛大文學組織的這次研討會很有意義。自1949年創刊以來到現在,《文藝報》一直引領著中國文藝的發展,幾乎所有重大的文藝事件、 文學事件都有《文藝報》的共同參與。《文藝報》對網絡文學的關注,我覺得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因為這是時代面臨的一個新的文學現象,意義重大。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