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首页_二区视频在线_国产精品久久电影观看_免费看片黄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首頁 > 散文快訊 > 正文

2009年全國散文作家論壇和征文大賽頒獎大會在京召開

中國散文網 作者:中國散文網 發表時間:2009-09-01 我要評論(0)
字號:T|T

    2009年全國散文作家論壇和征文大賽頒獎大會,8月27、28日在北京大學、京西賓館隆重召開,相關領導、專家和來自全國各地的散文作家出席了大會。

    8月27日上午,2009年全國散文作家論壇征文大賽頒獎大會在京西賓館隆重召開,中共中央原宣傳部部長、全國政協常委王忍之,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全國政協委員張勝友,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人民日報》社文藝部原主任石英,《中國藝術報》社原社長兼總編張虎,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副院長孫武臣,中國散文學會副秘書長、 “中國散文網”總編輯陳長吟,《都市美文》雜志社主編古耜,《散文海外版》雜志社主編甘以雯,《散文選刊》雜志社主編葛一敏,中國散文學會副秘書長、中國散文學會寫作中心主任邵建國,北京市寫作學會駐會副會長、《北京寫作》報總編輯王矢等領導出席頒獎大會,中國散文學會常務副秘書長紅孩主持了會議。大會在雄壯的國歌聲中開幕,石英、王矢代表主辦單位首先致辭,邵建國向大會做了大賽工作報告:大賽歷時近一年,參賽作家遍布祖國各地和英國、西班牙及香港、臺灣地區。既有中國作協、國家發改委、國家工商總局等國家機關和各省市機關的作家,也有基層和少數民族的業余作者;既有像中外散文詩研究會會長柯原先生這樣的老作家,也有12歲的初中生小試牛刀。據統計,參賽作家中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的有516名,多位省級、市級、區縣級文聯作協主席或副主席也寄稿參賽。令人可喜的是,大中專院校學生也是本次大賽的主力軍,來稿量大,參賽作品可圈可點。由中國散文學會、北京市寫作學會、華夏博學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和魯迅文學院、中國散文網、散文選刊、都市美文、散文百家等單位相關專家、主編組成的終評委員會,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對所有來稿進行逐一評選,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唯質是取。按社會組和學生組評出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和優秀獎若干名。其中在一等獎中評出十名“論壇最佳散文獎”,在三等獎和優秀獎中評出十名“論壇新秀散文獎”。在歡快的音樂聲中,獲獎作家一一上臺領獎,與會領導、專家為他們頒發了獎杯和大證書,獲獎作家捧著鮮紅的證書和閃光的獎杯,個個笑容燦爛并合影留念。天津的李塵宇同學、遼寧的周毅代表獲獎作家上臺發言,感謝主辦單位為全國散文作家和散文愛好者搭建了同臺競賽的舞臺,將為當代散文的發展和繁榮確立了方向和目標。孫武臣、張虎、張勝友在致辭中肯定了此次活動的意義,在建國六十周年之際,為國慶獻上了一份文化厚禮。

    8月28日上午,2009年全國散文作家論壇在北京大學百周年講堂召開,石英、陳長吟、古耜、甘以雯、葛一敏、邵建國和全國近百位散文作家出席了論壇,大會由紅孩主持。陳長吟以《散文的現代性》、古耜以《泛散文時代的自我選擇》為題目的發言;甘以雯、葛一敏等就《散文海外版》、《散文選刊》辦刊方針和發稿要求的發言,博得了與會者的陣陣掌聲。他們肯定了當代散文的創作成就,也指出當今散文產量多精品少,大多局限于山水、親情、隨筆、雜感散文,無新意、無激情、更無視覺和結構的現代性。當今社會是散文的時代,博客的發展雖表面上繁榮了散文,但實質上卻未得到提高,淺閱讀多于重閱讀。他們并就如何加強當代散文作家的交流與創作、如何為當代散文更好更快的繁榮與發展獻言獻策。甘肅的任遠方同學、山東的呂守泰、陜西的林翠香等先后上臺發言。 吳敬怡、黃永健、任遠方、陳文旭、姜建軍、董東湖等的提問,得到與會老師滿意的回答,現場互動,高潮迭起,最后由石英會長做了總結發言。

    會議期間,孫武臣、石英等對作家進行了精彩授課。并舉行了獲獎作家創作交流研討會。論壇組委會還組織了獲獎作家游覽了奧林匹克公園、鳥巢、水立方、圓明園、北京大學等首都名勝。29日的聯歡晚會上,獲獎作家紛紛登臺獻藝,京劇、秦腔、快板、桑巴舞、面點制作、街舞等一樣都不少。并現場評出了五名最佳表演獎,邵建國主任為獲獎者頒發了獎品。晚會在《難忘今宵》中結束了。大家依依惜別,相逢是喜悅,相離莫相忘,期待下屆再相聚!

    本次論壇是由中國散文學會、北京市寫作學會、華夏博學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等單位主辦的。

 

相關閱讀:

無相關信息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責任編輯:admin]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表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如果你對中國散文網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給管理員反饋。管理員郵箱

散文信息

網站首頁 | 投稿中心 |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大現代中國散文研究所 版權所有 陜ICP備10004154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