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山杯”華僑文學獎頒獎典禮舉行
新中國成立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華僑文學越來越成為獨具影響力的文學現象,及時總結這一文學現象對于文學發展有獨特意義,華僑文學獎就是在這一背景之下應運而生。“中山杯”華僑文學獎是經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國作家協會批準,由中華文學基金會和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聯合設立的,是我國第一次面向全球華人設立反映海外華人華僑生活及反映華僑在改革開放后新生活、新變化的文學獎項。獎項分為小說獎、詩歌獎、散文獎、紀實文學獎。評獎面向全球華人、海外華僑及大陸和港澳臺同胞,作者為海外華人華僑,其參評作品題材不限;作者為大陸及港澳臺華人,其作品題材限于反映海外華人華僑生活。并重點關注反映華僑在改革開放后新生活、新變化和反映孫中山題材的文學作品。該獎項自今年8月初開始啟動,至9月30日征集截止,共收到來自全球15個國家和地區的150多部申報作品。經審查符合評選條件的共有75部,其中小說33部、詩歌5部、散文16部、紀實文學21部。
11月12日晚的頒獎典禮上,“中山杯”華僑文學獎評獎結果最終揭曉。經過17位專家學者組成的評委會的認真評定,共有19部作品獲得優秀獎。頒獎典禮上還揭曉了評委會特別獎,加拿大華人作家張翎憑借長篇小說《金山》摘得該獎桂冠。評委會認為華僑文學獎的宗旨在《金山》中得到了完美體現。張翎在獲獎感言中表示,中國經驗和加拿大經驗都是自己生命個體體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兩種經驗的結合就產生了完整的《金山》。此次獲獎并不僅僅是個人的榮譽,還代表了一個群體的榮譽。在19部優秀作品中,的《劉荒田美國筆記》、洛夫的《雨想說的》、陳廷一的《共和之路—孫中山傳》、嚴歌苓的《小姨多鶴》分別獲得散文、詩歌、紀實文學、小說的最佳作品獎。獲獎作家在感言中都表達了對于故鄉和祖國的眷戀以及用華文書寫家國情懷和海外生存體驗的感受。劉荒田說:“走遍天涯,中國是最美的家鄉,愛中國是最美的鄉愁。”洛夫表示,此次能夠參加頒獎晚會并獲獎,自己的鄉愁之“病”獲得治愈。嚴歌苓稱自己的中文寫作是對故鄉的回歸,她希望在未來中國語言的魅力能夠為世界所欣賞。
附:獲獎作家作品名單
小說類作品
張翎《金山》,嚴歌苓《小姨多鶴》,趙淑俠《凄情納蘭》,閻真《曾在天涯》,尤今《我是一尾沉默的魚》,周勵《曼哈頓的中國女人》
詩歌類作品
洛夫《雨想說的》,章平《飄雪的世界》
散文類作品
劉荒田《劉荒田美國筆記》,陳瑞琳《家住墨西哥灣》,蘇煒《走進耶魯》,華純《絲的誘惑——在日本俯拾文明符號》,鐘怡雯《島嶼紀事》,朱綺《讀萬里路》
紀實文學類作品
陳廷一《共和之路——孫中山傳》,鐘兆云、易向農《父子僑領莊希泉莊炎林世紀傳奇》,盧艷紅、高巍巍《彼岸——海外中山人紀事》,袁厚春《司徒眉生傳奇》,李新烽《記者調查:非洲踏尋鄭和路》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