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首页_二区视频在线_国产精品久久电影观看_免费看片黄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首頁 > 散文快訊 > 正文

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訪談

中國散文網 作者:光明日報 付小悅 發表時間:2010-03-03 我要評論(0)
字號:T|T

以文學的方式對話世界——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訪談

 

     在剛剛過去的2009年,鐵凝很忙。不僅是因為作為作家的不輟筆耕,不僅是作為中國作家協會主席的諸多公務,更因為,她在中外文學交流活動中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在新加坡的“世界書香日”活動中,在斯坦福大學舉辦的首屆中美文學論壇,在柏林舉辦的首屆中德文學論壇,在巴黎舉辦的首屆中法文學論壇上,都能看到她生動美麗的身影,聽到她真誠坦率的聲音。在德國法蘭克福書展上,鐵凝更是率領150多位中國作家組成的代表團盛大亮相,贏得多方矚目。

  2月25日下午,在中國作協大樓9層的辦公室里,圍繞近年來中外文學交流的現狀與思考,鐵凝與《光明日報》記者有了近兩個小時的長談。

  中國文學走出去,有助于世界理解中國

  “文學的目的不是發明橋,但好的文學有資格成為橋,它所抵達的將是人的心靈深處,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情感的相通。此時此刻,我為什么會站在美麗的法蘭西,就因為有對橋的渴望,有對誘人的目的地的期待。”——在巴黎首屆中法文學論壇的演講

  記者:這兩年您在許多中外文學交流活動中投入了相當時間,而且是幾次重要的中外首次文學論壇的倡議者和推動者。

  鐵凝:近年來在這方面我的確做了一些自覺的努力。這不是一時興致所至,高興就做,不高興就不做,而是切實意識到了這是大事。如果中國文學能扎實有效地一步步走出去,對世界更客觀公正真實地認識理解中國能起到它應有的積極作用。同時文化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文學不能涵蓋文化,卻是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七次作代會結束不久,一些國家的駐華使館就熱情、主動地和中國作協聯系,表達了想和我見面直接溝通,和中國展開更多具體的文學交流。比如俄羅斯、奧地利、瑞典、韓國、法國、希臘、印度、西班牙、以色列、羅馬尼亞等。一些國家的駐華大使還主動來作協拜訪,來了就聊文學,都有一種特別積極的愿望。還有現居美國的聶華苓女士,她和保羅·安格爾創辦的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30多年來為中外文學交流作出了非凡貢獻。我當選作協主席一個月后,聶華苓就給我寫來誠懇熱情的信,表示了繼續推動愛荷華寫作計劃的美好期待。所有這些都讓我不斷想到,中國作協最大的財富,是一大批優秀的中國作家和海外同仁,作協應該自覺承擔一件有意義的事,就是在今天中國被全世界矚目的背景下,怎樣推出中國優秀作家,通過文學領域增進彼此的了解。

  記者:的確,中國文學走出去,單憑作家個人一己之力是難度很大的。

  鐵凝:這些年來,我和我的同事們常常在思考作協的宗旨。毫無疑問,作協是要為作家服務,但怎樣服務也不可能去替作家寫作。作家的寫作是個人的創造行為。作協應該做的事情,主要是要盡最大可能為作家群體的寫作,為激發中國作家的藝術創造力營造更好的環境。另外,可做的大事之一就是推動中國文學走出去,幫助中國作家參與國際間的文學活動,積極尋找渠道把中國當代作家的作品譯介出去。像作協的“中國當代文學百部精品譯介工程”,就是努力之一。

  去年的中美、中德、中法文學論壇,還有今年將要舉行的中國西班牙文學論壇,中外主流作家面對面深入探討的這種論壇形式,對雙方來說,都是第一次。還有前年在首爾舉行的首屆中日韓文學論壇,都是試探性的開始,但都有出人意料的積極結果。老實說,發起、籌辦、協調、溝通,都很不易,需要大家達成共識,同心協力。但它們的成果,讓人覺得非常值得。

  人們需要面對面、活生生的文學方式的溝通

  “相互的凝視將喚起我們對感知不同文化的渴望,這里也一定有對他者的激賞,對自身新的發現,對世界不斷的追問,對生活永遠的敏感,以及對人類深沉的同情心和愛。即使在21世紀,這些詞代表的仍然是人類向往的積極的美德。”——在法蘭克福書展開幕式上的致辭

  記者:您曾說過,“文學是通向一個和諧世界的重要橋梁,因為文學使如此不同的人們心靈相通。”您一定有很多切身感受。

  鐵凝: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讓國際社會對中國充滿驚異和好奇。但客觀的說,普通外國民眾對中國、特別是對當代中國社會真正的活力和豐富也知之甚少。中國向世界打開自己,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應該有最能觸動人心靈的文化與文學的交往。在許多國外文學論壇、文學講座里,我看到我的很多同行們所介紹的當代中國文學、當代中國人的生活和他們自己的情感,都對最普通的外國聽眾產生著生動而積極的影響。

  記者:我知道您在中法文學論壇上的演講,就通過河北地方戲《借髢髻》,講述一出小戲中兩個女人的瑣碎絮叨中蘊含的日常生活的精彩和鮮活,引起很多共鳴。

  鐵凝:這樣的例子很多。如中美文學論壇上,遼寧女作家孫惠芬的演講,就是從丟失一只鴨子這樣的日常小事講起,展示了中國當下的農村和城市、家族中父輩和年輕人的生機盎然的沖突,有美,有矛盾,但充滿明亮而堅定的希望,感動了全場美國聽眾。那一刻,看著我們的作家以文學的方式言說著中國淳樸又有現代意識的親情,誠實講述著活生生而又充滿希望的生活,我不由得想到老舍先生。老舍先生曾在他的一篇小說里描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普通英國人想象出來的中國人形象:耳朵眼里塞著砒霜,袖管里揣著蛇,嘴里呼的氣是綠色的……那樣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記者:這就是文學的力量。

  鐵凝:面對面的,而非道聽途說式的,文學方式的溝通,抒發對文學、藝術、人生、世界的感知,這樣的溝通不是為了讓人們變得相同,而是為了理性平等地認識欣賞并尊重彼此的不同。平等的交流也有可能使雙方找到并感受人類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

  像我剛才說到的聶華苓的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去年,我們邀請美國作家和中國作家一起做了一次“文學旅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旅游觀光。大家去同一個地方,對同一個情境做文學片段練習,當場翻譯,朗讀,討論。在這種文學交流中,中國一批優秀作家確實在潛移默化中擔當了非常好的文化使者的角色。

  積攢和建設理性而健康的文化自信

  “在這種文化交流不平衡、不對稱的情況下,我們越是要保持我們的文化自信和藝術自信,越是要警惕被‘他者’化,也就是,不要人家說好,我們也認為好,人家不說好,我們就不自信。”——在一次文學座談會上的發言

  記者:您也說過,在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過程中還面臨著重重困難,有諸多不平等、不對稱的現實。

  鐵凝:中國文學和文化目前在國際文化競爭中還處于弱勢,這也是毋庸諱言的事實。比如說,我們對德法等國古典、現代文學所知的豐富與深度,遠比對方對我們了解的多得多。

  造成這種不對等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有歷史淵源,一邊是中國屈辱的近代史,一邊是西方文藝復興以來歐洲文明迅速勃興形成的堅固優越感。這樣的現實并非一日形成。也有技術原因,漢語太美太難掌握,世界上精通現代漢語的學者相對還太少,這造成了交流的障礙。一方面,一些資深漢學家,可能熟悉的只是1949年之前的作家作品;另一方面,受政治和意識形態偏見的影響,對于當代作家作品,有些學者也容易從某種印象出發做出主觀的判斷。而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世界在與中國隔絕多年后,面對中國文學的井噴和繁榮,還沒來得及完全接受和認知,這對他們也是一個挑戰和難題。歷史背景,生活習慣,言說方式,文化的差異,包括媒體判斷,這些都是原因。我舉一個小例子:經歷過中國物資貧乏年代的人,都了解“白糖緊張”、“洗衣粉緊張”這些說法。可有一年我在美國,一個美國人問:“中國的白糖還會緊張出汗嗎?”你看,一個詞的差異就這么大,何況文化!

  記者:那我們應該作出怎樣的努力呢?

  鐵凝:首先要保持放松積極友善的心態,那種“階級斗爭”的態度,過度狹隘的民族主義,仿佛到處都是敵情,當然不必。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間常會有一些誤解,但絕大多數不是惡意。尤其文學交流中,更要明辨。

  另外,當然也應看到,國外確實還有一些讀者和學界對中國懷著某種人云亦云、先入為主的偏見。在有些方面關于中國的信息也非常老舊。正因如此,我們更要積攢和建設理性而健康的文化自信。

  中美文學論壇上,一位知名美國教授在演講中說到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語氣不無輕慢,我就在現場提問環節坦誠陳述了我的批評和看法。經過坦率的討論和誠懇的溝通,這位教授意識到自己的輕率和偏頗。這種爭論之后的和解,讓人會心微笑。那天論壇結束時大家都舍不得離開,最后是一位美國漢學家主動走到大廳彈奏鋼琴,讓琴聲作為這次交流的結束。你看,交流也需要真誠客觀平等的爭論,而一味討好、或者先入為主貶斥某一方不見得是有意義的事情。但問題是,我們做了嗎?

  記者:“文化自信”,這的確是讓人深思的話題。

  鐵凝:前兩個月,我在北京和德國著名作家馬丁·瓦爾澤會面,他說他羨慕當代中國作家有無窮可寫的好題材,因為中國處在這樣豐富的變革中。作為一個寫作者,他的話讓我深受震動。我捫心自問:我們應以什么樣的心態來判斷和把握時代的本質,怎樣在自己的創造中積攢和建設理性而健康的文化自信,怎樣不那么下意識地以他者的標準預設性的成為自己的標準?

  以前讀外交家顧維鈞傳記,講到某國外交官曾調侃地說,啊,我經常忘記地圖上還有一個中國。那個時代永遠成為歷史了。今天,整個中華民族在創造新的歷史和輝煌,這讓全世界震驚,我們應珍視這個背景,自覺意識到時代的不平凡。

  過度的自卑和自傲同樣有害。我常說,做事都有兩個態度:一種是面對我應該做的這件事,我做的怎樣;一種是,我做了這件事,讓我看起來怎樣?我認為,我們應要前者,不要后者。作為一個中國作家,要考慮的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背景下如何自覺、誠實地擔當起文化責任,怎樣傳承發展真正的民族文化遺產,而不是“這讓我看起來怎樣”。如果這種心理作祟的話,自然會過分在意在某些標準下的貶損與喝彩。

  中國有一句俗話叫做旁觀者清。但中國還有一句老話:鞋是否合適只有腳知道。中國這些年到底在向前走還是后退?有目共睹。我們當然不回避問題矛盾,但我們更有太多堅定明亮的進步和希望。同時,一批優秀中國作家用自己的作品,以在和國外同行進行文學討論時的出色表現,真實而生動地傳遞著中華民族在創造新的歷史進程中的真情實感,傳達出實踐人文理念和審美理念的和諧統一,以及呼喚社會公正,反對物質化、功利化的價值追求。物質社會可以引進諸多外來的奢侈品,但一個民族的主流價值觀,不應依賴“引進”,而應扎實地從自己的土壤里生養出來。古往今來的文學巨匠,他們作品的生命力無不體現出對永恒的精神追求的莊重思考。對堅守精神的高度的崇尚,也是很多作家演講時打動讀者的地方。在幾次中外文學論壇上,中國作家們用文學的生動和幽默,以自身煥發出的自信、自如,謙和而又尊嚴的光彩,贏得了讀者和聽眾的尊重。

  記者:對今后的文學交流,您還有什么期待?

  鐵凝:這也正是我要說的最后一點:我們需要耐心和耐力。我把文學交流看作一個大事業,它不是一件即興的事,更不可能一蹴而就。文化交流與經貿協議不一樣,文化是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它畢竟不是立竿見影的事,需要雙方的耐心,需要積累、培養、沉淀。

  在法蘭克福有件事讓我很感動。有一天會場的一位保安通過翻譯找到我,說開幕式那天他站在會場門口,他聽了我的致辭特別感動,他要買中國書了解中國。后來我們在機場離開時又看見他。他打開風衣外套,讓我看到他別在西服衣領上的一枚中國國徽。這是一個普通的法蘭克福市民。這讓我又一次感到,文學也是溝通世界的橋,我們大有可為。

 

相關閱讀:

無相關信息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責任編輯:admin]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表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如果你對中國散文網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給管理員反饋。管理員郵箱

散文信息

網站首頁 | 投稿中心 |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大現代中國散文研究所 版權所有 陜ICP備10004154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