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首页_二区视频在线_国产精品久久电影观看_免费看片黄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首頁 > 散文快訊 > 正文

“中國書院與當代中國社會”學術論壇舉辦

中國散文網 作者:中國散文網 發表時間:2010-06-28 我要評論(0)
字號:T|T

白鹿書院舉辦

“中國書院與當代中國社會”學術論壇


    
  6月26日,國內著名思想文化專家、學者和書院文化專家、學者,國內各大書院及我省一些著名書院的山長或負責人云集白鹿原,參加由陜西白鹿書院舉辦的“中國書院與當代中國社會”學術論壇。著名文化思想史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張豈之,陜西省教育廳副廳長、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史教授方光華,白鹿書院理事長周延波,陜西白鹿書院副院長邢小利,岳麓書院教授、湖南大學中國書院研究中心主任鄧洪波,江西白鹿洞書院管委會主任閔正國,江西白鹿洞書院國學院研究員金紹菊,北京七寶閣書院院長馬力華,關中書院、橫渠書院負責人,以及暢廣元、耿占軍、王仲生、劉煒評、段建軍、仵埂、朱鴻、張志春、楊明琪、韓魯華、陳長吟、柏峰、趙德利等近五十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論壇。


  近年來,書院現象持續引起學界及社會各界廣泛而熱烈的關注,大陸各地以及臺、港、澳地區有關機構也在積極恢復歷史上曾經有過的書院或興辦新的書院,呈方興未艾之勢。陜西白鹿書院在其成立五周年之際,于6月26日在白鹿原上的西安思源學院學術交流中心舉辦了“中國書院與當代中國社會”學術論壇。與會專家、學者和書院負責人就書院與當代中國社會這個議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學術研討,縱論古今,比較中西,從歷史、文化、思想以及現代學術的創新和發展諸方面對書院進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和探討。傳統書院在當代社會興起的歷史、時代和文化的深層原因,傳統書院怎樣與現代社會接軌并煥發新的生機,書院在當代中國社會有著什么樣的價值和意義,如何繼承和發揚書院的特有功能,是與會專家、學者議論的焦點。自主辦學、各有特色,學者治校、學術自由、有教無類、啟發學生,注重修德和向社會開放,這些中國書院的歷史經驗,都很有現實意義。


  張豈之先生在其《書院與文化會通》的演講中說,我國古代書院具有鮮明的辦學特色與文化理念,如:1.書院注重教學與學術研究相結合,在中國封建社會后期,在某些有書院的地區,形成了難得的學術自由爭鳴的風氣;2.書院注重學生自修與教師指導二者的結合;3.優美的書院文化環境,適合學子們學習和討論;4.我國宋、元、明時期文化學術的發展與書院密切相關。例如,關于學術思想自由并不完全是后來從西方傳入的,在中國書院中就有了這種理念的發端(不稱“自由”,而稱“講學”:有“不同”觀點才會有講學,如果看法都一致,何需講學?),后來,到清末民初,西方學術思想迅速傳播,使中西學術自由思想融合起來。1929年6月3日,王國維紀念碑在清華園落成,陳寅恪先生撰寫紀念碑文,其中說:“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其中“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就與我國書院的優秀傳統有密切的關系,書院也是這種學術觀念的重要來源之一。書院文化從唐末起一直到南宋,經過會通之學的浸潤,產生了新儒學(即理學)的完整思想體系,融合儒、道、釋,使中國古代思想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其代表人物就是朱熹,書院為他創造新儒學提供了智力資源和交流平臺;如果沒有書院,甚至不會產生像朱熹這樣的思想家。與朱熹的理學不同,南宋時期產生了以陸九淵為代表的“心學”思想,到明代“心學”被王守仁發揚光大。如果沒有書院及書院的會通之學,也不會產生像陸九淵、王守仁這樣影響深遠的思想家。我國會通之學的優良傳統需要繼承、發揚,這種精神有助于我們今天的文化建設,也有助于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我國人文學術工作者面臨的一個歷史責任,就是在學術研究和文化建設方面,力求做到中外貫通。在吸收外來文化方面,過去有一種提法,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20世紀80年代,為了矯正這種提法的不足,有學者提出“西學為體,中學為用”。這兩種體用關系使我們在吸收外來文化上一直存在著將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分割開來甚至對立起來的局限。今天,我們有必要清除這種體用關系的對立,真正實現民族文化與全人類優秀文化的有機融合,實現文化上的體用合一和文化會通。


  此次論壇還邀請與會專家、學者和媒體記者進行了陜西書院文化考察,參觀考察了西安關中書院、眉縣橫渠書院、陜西白鹿書院及多處陜西歷史文化勝跡。(記者:白鹿)

 

相關閱讀:

無相關信息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責任編輯:admin]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表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如果你對中國散文網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給管理員反饋。管理員郵箱

散文信息

網站首頁 | 投稿中心 |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大現代中國散文研究所 版權所有 陜ICP備10004154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