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學創作的問題與出路
上海研討“新世紀城市文學創作的問題與出路”
“為什么曾經誕生了近代中國最優秀的城市文學作品,開創了獨特的海派文學流派的上海文學到了新世紀風光不再,創作乏力、很少有響當當的、被主流批評界認可叫好的作品?到底是當代中國城市文學作品缺乏應有的藝術水準和美學高度,還是評判標準出了偏差?”日前,在由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資助、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探索與爭鳴》雜志社和華東師大文學研究所聯合承辦的“新世紀城市文學創作的問題與出路”研討會上,評論家王宏圖對上海城市文學創作的擔憂,引起與會專家的熱烈討論。評論家楊劍龍認為,新世紀上海城市長篇小說在整體上缺乏厚重之作、精品力作,關注物欲社會的欲望書寫,缺乏對于精神世界崇高境界的關注;關注都市世界的自我追求,缺乏對于個人責任社會責任的承擔;注重以寫實主義手法敘事,缺乏對于文學形式的創新探索實驗。評論家楊揚認為,應該看到新世紀以來城市文學創作已經取得了可貴的進步,形成了一批新的城市形象和新的文學審美經驗。本報主編陳歆耕對此表示認同,他認為,城市文學的現狀可能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悲觀,只要我們打開視野,改變觀念,不少好的作品就在眼前。
在迅猛的城市化進程中,作家們到底該如何自處和面對?與會者認為,城市文學要產生真正無愧于時代的作品,就必須從鄉村文學的重圍中沖出來,創造出迥異于鄉村文學的新的話語方式和體系。評論家王紀人指出,歸根結底還是城市文學太薄弱,至少在藝術上還不足以吸引審美的眼球。王宏圖認為,當代中國文學已處于一個新舊文學模式轉換的臨界點上。新的城市文學書寫模式即將生成,它將以情感紐帶為核心,由個人內心向外發散,自我成為寫作的中心,個人的心理情感成為作品的中心,也是美學上的極致境界。學者談崢指出,城市文學創作應該具備世界性、國際化的文學視野,應表現城市生活的本質,表達出城市人獨特的生存狀態,尤其是靈魂的追求和掙扎。評論家殷國明認為,城市文學應重建城市的詩意。
吳秀明、劉緒源、黃發有、楊斌華、曹元勇、夏錦乾、葛紅兵、何平、秦維憲、劉軼、羅云鋒、張永祿等學者還就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文學書寫主體的辨認、城市文學想象的檢索與建構、城市經驗的多元表達、城市文學創作的人類憂患意識等話題展開研討。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