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首页_二区视频在线_国产精品久久电影观看_免费看片黄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首頁 > 散文快訊 > 正文

一個美國人的黃河之旅

中國散文網 作者:天津日報 發表時間:2012-06-04 我要評論(0)
字號:T|T

比爾·波特:一個美國人的黃河之旅

 

 美國當代作家、翻譯家和著名漢學家。從1972年起,他一直生活在臺灣和香港,經常在中國大陸旅行,并撰寫了大量介紹中國風土人文的作品,出版了《空谷幽蘭》《禪的行囊》《黃河之旅》等書籍,在歐美各國掀起了一股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

  印象:彌漫在茶香中的黃河情結

  “這一天是公元1991年5月25日,是我成功到達黃河源頭的日子,追隨著這條黃色的巨龍,我歷時兩個多月,行程五千公里。在這條河邊,中華文 明從五千年前開始發軔;在這條河邊,中華帝國創造了空前的輝煌。在這條河邊,中國人形成了同一個國家同一個民族的心理和情感。”

  寫下這段文字的人叫比爾·波特,一個留著大胡子的美國人。他不僅獨自探訪了中國的母親河——黃河的源頭,并且還撰寫了一部近20萬字的游記《黃 河之旅》,記述了他從上海啟程,途經青島、蓬萊、泰山、開封、嵩山、三門峽、延安、呼和浩特、青銅峽、日月山等地最后抵達黃河源頭的60多個日日夜夜的所 見所感。此書一出版就受到了讀者的歡迎,人們無不好奇:一個外國人為什么會對中國文化有如此高的熱情?

  于是,前不久記者專程采訪了比爾·波特先生。

  見面之前,我一直在想,這是怎樣的一個人呢?見面是在北京的一家茶館里。我到那里時,他正在跟朋友聊天。看見我們幾位媒體人進來,他用熟練的中文抱歉地說:“不好意思,耽誤你們一會兒,這個朋友我們已經好久沒見了,我們談完再接受采訪,好嗎?”

  與相見甚歡的友人聊天結束后,比爾開始接受我們的采訪。沒想到,比爾對中國的茶道還頗有研究,他很關切地問我們:大家喜歡喝些什么茶?服務員拿 了茶單上來,比爾指著“小紅袍”說,這是什么茶?還沒嘗過呢!服務員告知是巖茶的一種,他饒有興致地說,那就試試這種吧。服務員隨即問道,您是自己沖泡還 是我們給您沖泡?比爾說,還是自己來吧。我還沒明白“自己來”是什么意思,服務員已經將一整套茶具放在了比爾面前,并根據在座的人數放了相應數目的杯子。 于是,這位大胡子洋人開始手法嫻熟地為我們沖茶、治器、納茶、候湯、洗茶、沖點、淋罐、燙杯、灑茶、分杯、分壺……有條不紊,見此心中暗自慚愧,自己對茶 文化的了解,還不如比爾。

  比爾客氣地將茶分好,奉到每個人面前。伴著裊裊的茶香,比爾開始給我們講述他的黃河之旅和他對中國文化的熱愛。

  尋訪黃河源頭

  比爾新近出版的《黃河之旅》一書,記錄了他于1991年春進行的一次探尋中國母親河——黃河源頭的旅行。

  1991年3月,比爾·波特從黃河入海口——東營出發,沿黃河逆流而上,途經濟南、鄭州、洛陽、延安、包頭、臨夏等二十多個城市,拜訪了黃河流 域的各種文化遺址和歷史建筑,踏遍了中華文明的起源之地,歷時兩個多月,行程五千多公里,最終到達了約古宗列盆地的黃河源頭,完成了這次從黃河入海口到黃 河源頭的文化之旅。二十年后的今天,比爾將當年文化之旅的考察筆記整理成書,名為《黃河之旅》。在這本書中,他詳細描述了黃河沿岸各地的歷史遺跡和民間傳 說,向讀者展示了中華文化的起源和數千年來的傳承。

  比爾說,他對中國文化的發源地很有興趣,就在黃河的岸邊,他想探尋黃帝以前住在哪里?還有大禹、伏羲,或是老子、莊子、孔子,所以才去做了這次旅行。

  此書之前,比爾寫的《禪的行囊》《空谷幽蘭》分別講述了他對中國隱士文化和禪文化的追尋。比爾說,因為他對中國文化很有興趣,希望能有更多的了解,特別是對文化發源地的了解。他想知道,為什么在這樣的地方,中國文化會發展起來,黃河之旅就是去追尋這個源頭。

  比爾說,起初他并不大了解黃河,可是在文化學院讀書的時候,校長是一個很有名的學者,曾在哈佛大學講過學,上世紀40年代去了臺灣,叫張其昀。 這個人寫了一些關于中華文化歷史方面的書,在寫到中華文化起源的時候,每一章有很詳細的地圖,都與黃河有關。所以當比爾1973年開始讀他的書的時候,就 開始對黃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比爾發現黃河跟中國文化有很密切的關系,如果要了解中國文化,一定要到中國的黃河去。比爾第一個中國之行的計劃是找隱 士,是在1989年。一年后在臺灣寫出了《空谷幽蘭》,之后的1991年,他開始計劃他的“黃河之旅”了。

  當問及比爾,他的新書《黃河之旅》與之前的《空谷幽蘭》和《禪的行囊》有何不同時,比爾說,《禪的行囊》和《空谷幽蘭》寫的是我采訪的很多人物,《黃河之旅》沒有采訪什么人,其實是采訪自己,尋訪的過程也是一個自己修行的過程。

  如今,二十年過去了,比爾在回憶的時候,還會記得一些聲音,一些感覺。他還記得自己去函谷關時的情景。函谷關現在也是比較熱鬧的景點,那個時候 還都是泥土路,只有一個老人在那個地方,也沒有什么交通工具,比爾就找到一個農夫,用他的拖拉機把自己送到離函谷關可能10公里左右,黃河岸邊一個有渡船 的地方。坐渡船過河之后,天快黑了,不能繼續旅行,剛好那里有個小小的招待所,只有一個管理招待所的人和比爾,住了一個晚上。比爾的房間就在黃河邊上,可 以聽到黃河奔騰的濤聲,整個夜晚黃河濤聲陣陣,那撞擊心靈的濤聲永遠銘刻在這個外國人的記憶里。

  比爾·波特在書中這樣寫道:“當我告訴他(指農夫)希望走到黃河源頭時,他先是微微一笑,繼而竟放聲大笑起來。他說,只有有數的幾個中國人以及 日本NHK電視臺的攝制組成功到過黃河源頭。來這里的西方人不下十幾個,卻沒有一個人成功抵達源頭。聽他這么說,我暗自吃驚,但仍告訴他我決意一試。最終 在克服了長途跋涉的疲勞和高原反應帶來的痛苦后,比爾到達了黃河之旅的最終目的地,成為當代第一位成功到達黃河源頭的西方作家。他在書中描述了到達黃河源 頭時的情形:“每往前挪一步,都是那么痛苦。我的肺無法換氣,我的雙眼無法聚焦……在意識模糊、不知不覺中,我們竟然神奇地跨過了山脊。看到黃河源頭 了……牛頭碑上寫著‘黃河源頭’四個字。此時此刻,千思百感一齊涌上心頭。可是我太累太累了,沒力氣笑,也沒力氣哭,只是和向導互拍了照片。”

  尋訪終南山隱士

  《空谷幽蘭》這本書在中國和美國都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比爾說很多美國人喜歡這本書,但是沒有中國人那么多,在美國出版了二十年,只賣了3萬本, 而在中國出的中文版,一年之內就賣了3萬多本。中國人對中國文化比較有興趣,外國人其實對中國文化沒有很大的興趣,除了一些大學生、藝術家和詩人。他們對 中國的詩歌和藝術很有興趣。一般的美國人對中醫和氣功很有興趣,現在美國很流行。受教育好一點的會對藝術家和一些哲學家有興趣,比如莊子、老子等。

  在探訪隱士之后,比爾對隱士有了自己的看法,他覺得中國的隱士和西方的隱士還是存在許多不同的地方。他說,中國的隱士去山里面修行是為了幫助別 人,外國的隱士去山里是因為他們討厭別人,他們要避免跟別人在一起。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有很多關于隱士的故事,比爾在國外演講的時候,用一個比喻來講述東 方隱士與西方隱士的區別,他說,中國的隱士相當于美國宗教方面的研究生,他們要研究自己的心,大部分他認識的隱士都只隱居三年到五年。在宗教修行方面,要 得到最高的學問是要個人自己努力,不可以靠老師。有一些隱士下山以后不習慣了,便又跑回去,所以有很多住了二十年、三十年或者五十年的隱士。多年以后,比 爾還去回訪過當年尋訪過的隱士,很多當年年紀很大的都圓寂了,有一些年輕的還在。

  而當記者問及中國現在是不是還有很多隱士時,比爾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說,現在隱士越來越多,在終南山雖然不能說是人山人海,但確實很多,比過去 多了好幾倍。當年他去終南山的時候可能有500人左右,現在大約有2000人了,因為終南山是八百里秦川,很寬很大,雖然有2000隱士,但并不顯得擁 擠。每個隱士住的距離還是跟以前差不多,差不多要走50多分鐘的路程。隱士不要離得太近,因為他們每天要去拿木材,尋找野果、藥材等生活資料,如果太近木 材就沒有了。為什么現在隱士越來越多呢?比爾說,他聽說現在社會改變了,有人會用一個說法,覺得自己好像住在一個籠子里。以前的人當隱士是因為他們要修 行,現在很多人是逃避,社會壓力太大,他們要找到一個出口,他們就去山里面,這樣的人去山里不會住很久,大概過不了一個冬天。所以終南山有2000個真的 隱士,還可能有2000個不是真的隱士,是為了逃避現實的,可能住上兩三個月或五六個月就又離開了。真的隱士也有一個增長的趨勢,有越來越多的人渴望以當 隱士的方法來尋求內心的安寧。

  當導游,為更多人介紹中國文化

  比爾除了寫作、修行,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做導游。他從2001年開始,每年差不多兩次,在4月和10月帶美國的旅行者來到中國。這些旅行者都 是通過口口相傳找到比爾的。比爾說,自己不想做太多這類工作。導游一方面是讓更多的美國人了解中國文化,另一方面也是為自己的出行解決費用問題。

  找比爾帶其旅行的人群里有的是作家,有的是藝術家,都是受教育程度比較高的人。并且有錢,所以他們會享受這種旅行,有時候是中國有味道的藝術品 吸引了他們。在他的游客中,有他的出版商,他們都出版過比爾的書,一個是出版他佛教的書,另外一個出版他翻譯的詩,他們每年只出版18本書,都是美國最有 名的詩人的作品。他們會出版比爾的詩歌。雖然書做得很好,但是讀者不多。

  最難忘的一次是去年10月份,比爾帶著一批美國游客到香格里拉去爬山,他們是比爾帶過的最快樂的人,都是60歲上下的中老年男人,其中還有一個 是著名的登山愛好者。這些人都很喜歡爬高山,到達中國的香格里拉,面對那些險峻的山峰,有些山路非常危險,美國登山愛好者也被嚇了一跳,但是他們的快樂一 點也沒有減少。比爾每天跟他們在一起非常快樂。

  他的讀者在中國

  比爾·波特的日常生活其實很簡單,他現在居住在美國西雅圖附近名為唐森港的小鎮,小鎮在海邊,人口不過8000余人。他每年十個月在家,兩個月 在中國旅游。不出外當導游的時候,比爾每天差不多六七點起床,打坐45分鐘,然后喝茶,通常早上要喝紅茶,然后開始工作。他的工作就是翻譯,或是寫書。到 差不多12點,上網看海潮是多高,差不多可以走路的時候,就去海邊散步40分鐘,然后回家洗澡睡午覺。午睡后起床吃點午飯,下午喝烏龍茶,有時候喝綠茶, 有時候是蒙頂山甘露。下午四五點鐘的時候去買晚餐,晚餐后看電視,他喜歡看棒球或電影。不出去旅行的時候,比爾喜歡按部就班的生活,不喜歡被打擾。他和太 太可能一年之內最多出去吃一次飯,兩個人都喜歡留在家里。

  比爾說自己會做飯,太太不愿意吃他做的,就只好享受太太的服務了,哈哈。因為太太不僅喜歡做菜,還喜歡自己種菜,所以他樂得把這方面的樂趣讓給她,讓她盡情享受這其中的快樂。

  問及比爾目前的工作時他說,剛把《楞伽經》翻譯完成,在美國出版。還有一本名叫《梅花喜神譜》的書,他把梅花從還沒開花到落花,每一幅畫配一首詩,這個也是在美國剛剛出版的。他說自己的書在美國賣得不好,但是在中國賣得很好,他的讀者其實在中國。

  以后北京讀書人出版公司也要出版他關于絲綢之旅的書,書中有很多照片,大概10月份能出版。還有一本書是關于少數民族的旅行,叫彩云之南,已經 寫好了,他想大家應該會喜歡這本書。比爾今年有個計劃,是一個人的旅游,從曲阜孔廟開始,尋訪20個已經去世人物的故地,此行是他自費的,有媒體說要給他 費用,可是他們要配一個人與他同去,但那樣的話就會與他的初衷相背離,他需要自己單獨出行的經驗,他說大概需要30天的時間。

  家道中落讓比爾看破紅塵

  比爾坦言家里曾經很有錢,父親有52個賓館,是美國第二大的賓館連鎖企業。

  可是在他12歲的時候父母離婚了,父母有各自的律師,然后法官無法確定怎么把旅館分開,因為在美國應該是一人一半,可是父親不想給母親錢,所以法官必須找另外一個人來代管所有的賓館,父親不能親自管理,最終導致破產了。

  比爾說,其實從那個時候開始自己反倒輕松了,因為他一直比較懼怕繼承家業,父親曾經想讓他去瑞士學習酒店管理,破產后他非常高興他再也不用去 了。比爾說,從小他就發現有錢人是假的,都戴著面具,不是真正的人,真正的人只有家里的傭人。從那個時候比爾開始看破紅塵,他覺得有錢不一定是好事情。

  比爾的母親是美國最開始一批6個人之一的航空小姐,那個時候要當航空小姐必須先當護士。那是上世紀30年代,還沒有雷達,飛機有時候會降落在公 路或是田野里,迫降常常會讓乘客受傷,都是冒險的人才會坐飛機。母親做了空姐,沒有時間照顧孩子,開始她找別人來照顧孩子,后來她就把孩子放在了寄宿學 校。

  因為父母很忙,比爾周末一般會去姑媽家和祖母家,因此和姑媽與祖母的感情很深,她們都是鄉下人,在一個農場長大,主要是種棉花。父親19歲時曾 伙同一些本地人一起干過搶銀行的事,搶過很多銀行,最后他的同伙被打死,父親被判刑坐牢。他的母親和兩個妹妹把農場賣掉,舉家搬到父親坐牢的密歇根,為的 是可以常常去看他。父親出獄后用賣掉農場的一部分錢來做生意,結果做成功了,慢慢地就擁有了52家賓館,變成很有錢的人。可是……最后還是失去了所有的 錢。父親的經歷讓比爾對金錢有了一個清醒的認識,這或許也是他喜歡鉆進深山與隱士為伴的一個原因吧。

  可能上輩子是個中國人

  比爾曾經說過自己上輩子可能是個中國人,為什么有這種感覺呢?他說,自己第一年學中文,學白話文時覺得很麻煩,很辛苦,可是第二年,開始學文言文時卻覺得很簡單,好奇怪,所以他覺得跟中國一定有些緣分,而且不是當代的中國人。

  比爾曾經說過,陶淵明是他的理想,翻譯佛經是他的道。1991年的黃河之旅對他實現理想有很大的影響。他說,中國文化不是一個孤立的文化,在尋 訪黃河的過程中,我發現這種文化是多姿多彩的,不管是在山東、河南還是寧夏,有不一樣的線將它們串聯起來,我感覺每個地方的人都不一樣,方言不一樣,歷史 上發生的事情也不一樣。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中華文化鏈條。如果你去別的國家,會發現這樣的結果也許會變成不一樣的文化,可是中華民族卻把這些點連起來 了,匯成了一個文化,中國文化有一個特點,雖然有不一樣的部分,但都屬于一個完整的文化體系。

相關閱讀:

無相關信息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責任編輯:admin]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表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如果你對中國散文網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給管理員反饋。管理員郵箱

散文信息

網站首頁 | 投稿中心 |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大現代中國散文研究所 版權所有 陜ICP備10004154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