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首页_二区视频在线_国产精品久久电影观看_免费看片黄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首頁 > 散文快訊 > 正文

青年作家邢小俊新散文集《覓渡》即將出版

中國散文網 作者:中國散文網 發表時間:2013-12-19 我要評論(0)
字號:T|T

       青年作家邢小俊新散文集《覓渡》即將出版

 
兩年前,一本《潑煩》在古城西安引發轟動,并得到鳳凰網、新華網、新浪網等媒體的持續關注;近日,另外一本《覓渡》同樣引起廣泛關注——小小兩本書引爆的話題直抵人心,嗡然震顫每顆在焦慮中迷茫的中國人渴望幸福的靈魂:心安何處?
2010年,散文集《潑煩》和新聞專業書籍《大策劃》在古城文化圈和傳媒界分別引起轟動,這兩本風格迥異的書都出自陜西媒體人、青年作家邢小俊之手。
鄉村是人類永遠的故鄉。這次的新散文集《覓渡》一開始展現的就是一個城市人記憶深處的村莊,對和諧鄉野的記憶,對漸逝鄉村的懷念和悲憫,但是這村莊已經在中國無處不在的快節奏城市化進程中萎縮了,村莊生活一貫的靜寂安寧被打破了……霧霾頻頻,城市像煎餅一樣攤大,汽車擁擠傾軋在城市道路上,挖掘機日夜轟鳴掘進……面對越來越多的環境問題和生存困惑,人類是否應該有選擇地后退?現實種種,讓“心安何處”叩問溫飽之后的中國人,嗡然震顫每顆在焦慮中迷茫的中國人渴望真正幸福、和諧的靈魂。
覓渡!覓渡!本書在拷問人們直言前進和攫取的思維方式:靜一靜,歇一歇,自愈、平復,找到真正的幸福,更是社會精英們對生命意義的苦苦追問和覓渡……
相信讀到作者這本新書的人都會引起關于生存方式的思考。
附:著名作家有關評論
賈平凹:后生者可畏。小俊的哲理散文畫面感很強,張力十足,有勁有味如土酒;拙樸且蠻如山人夯土。
莫 言:我們現在正在搞城鎮化,最近幾十年來也在不斷地用城市的擴展在侵吞鄉村的土地。作為一個從農村出來的作家,對這一現狀感到非常困惑。我經歷過饑餓,深深地知道糧食對人的重要性。所以我總有一種擔憂,擔憂有一天突然沒有糧食了,那個時候中國人會怎么辦?
陳忠實:文心瑩澈清如水,劍氣崢嶸半倚天。這是一個人對漸逝鄉村的懷念和悲憫,對浮躁城市的思索與低吟。
高建群:俗世的人們啊,我提請你們在庸碌奔忙中注意,關注這位年輕人的憂郁,關注他所瞄準的題材,關注他惆悵的歌唱吧,他憂郁低吟的可能是對人類最后的遺囑!
肖云儒 :這是對現代城市急速膨化痛切的拷問,對自然和天真銘心的眷戀,也是生命在山居中無限的自適。更有由此出發,對整個綠色文明乃至整個生存方式在新坐標上的審視和探求!兑挾伞返拿砻髯髡咴诎V情回望自然和家山之中那種全力前瞻和前行的文化姿態。
盡管是愚蠢的人類自己將生命的渡口一個個封死,最后也許還得依賴聰明的人類將這一個個渡口重又找到,重又打開。---我們終將駛向彼岸。
陳長吟:邢小俊在他的文章中提出了一個世界性的問題
關于鄉愁的話題,在文學界今后會越來越多。隨著現代化的進程,城鄉差別正在縮小,而我們的思鄉之情愈發增濃。
鄉愁的境界,有三種。
一是懷念。余光中把鄉愁比作郵票,只能進行精神上的傳遞,無法回到現場。這是七八十歲老年人的狀態。他們記憶中的鄉村,早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讀沈從文的湘西紀實,讀胡蘭成的《今生今世》,那種醇厚的味道或清新的畫面,已經是博物館里的黑白存照、拍賣會上的藝術遺珍了。
二是留戀。賈平凹說“我是農民”,韓少功自已在鄉下建房居住,張承志長期在牧區行走,都是想把鄉意留住。中國的五六十歲的中年作家,大都有比較深刻的鄉村經歷,那是抹不掉的烙印。鄉愁對他們來說,是正在上演的記錄片,雖然系屏幕上的彩色寫真但卻常常能看到自己晃動的身影兒。
三是敬畏。像邢小俊這般年紀的青年作家,鄉村生活相對短暫,所以沒有沉溺其中,就更多些理性的四維審美和現實觀照。城市和鄉村,在他們身上不偏不倚,有著強烈地生存對比與體驗分析。該敬什么,該畏什么,他們十分清楚,因為未來的畫面尚在醞釀之中,手中舉著調色板,雜色紛陳。
邢小俊的鄉村哲理散文特寫性強,一件事、幾個人、某些畫面,都勾勒的栩栩如生。筆法干凈簡練浸著詩意,語言描述透著時尚氣息,讀起來親切自然,清新入懷。
邢小俊也寫城市、童畫、山居,但貫穿其中的還是對一種清寂安寧的境界的追求。
我們從他描述的情節中,還常常能讀出一種人生的啟迪來。“樊洲指著茶海中的貔貅說環境和氣場的重要性,他說它們才來時一個個面貌猙獰,養得久了,一個個面目和善,喜笑顏開了。問其故,樊洲笑說,凡是喝茶之地,必是氣氛和諧恬淡之所,不似商場、官場之勾心斗角,不似酒桌之血脈賁張觥籌交錯,在這種環境久了,所以貔貅就松懈下來,面相就有了變化。”這里面有禪修、有哲理、有生活的奧義,有處世的心法。
邢小俊在新聞單位供職,因而對生活現象比較敏感,也善于思考。他在文章中提出了一個世界性的問題:“雖然我們真實的故鄉在某個遠方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但是,我們心中那個故鄉卻無限美好。而我們的后輩們,他們一出生張開眼睛看到的就是這水泥堆砌出來燥氣的城市和擁擠的環境,那么,他們的故鄉在哪里?”“車越來越多,人越來越擁擠,到處亢奮、鼎沸,一車車垃圾被生產和填埋,天氣愈來愈怪異,節氣沒有過渡,空氣越來越差,霧霾愈加頻繁——我們賴以生存的空氣、水、食品,沒有一個是可信賴的。”
作家是清醒的,但作家吟唱的往往是挽歌。
如果文學作品是對世界的美好,對善心的喚醒,對良知的堅定能發揮那么一丁點兒作用,我們都會感到極大的安慰。
邢小俊的身上有一股與生俱來的時代責任感和難得的行動力,其散文具有的哲理意味和憂郁氣質在當代青年作家中實屬罕見,他既搞新聞策劃,也搞文學創作,并且在這兩方面并駕齊驅,均有爆響,我們希望他的作品影響力越來越大。著名作家、學者,中國散文學會副秘書長,陜西省散文學會會長,陜西省社科院學術委員,西北大學現代學院中國散文研究所所長、教授。)
 
周公度:他從五個方向出發,卻只為到達一個地方
 
 
    邢小俊是五個人。
    一個散文家、一個新聞與傳播學教授、一個資深媒體人、一個苛刻的思想者,還有一個視野開闊嶄新的城市文化構建者。
    這五個人在他的散文集《覓渡》中得到了完整的體現。全書以樸素的鄉村記憶開始;誠摯、細微、簡潔。關中鄉村的一切,已然成為了他的內心規范。敏感的城市筆記為繼;他的觀察側重社會的底層。內心善的部分,即是脆弱所在;城市是他的安身立命之地,也是他的傷痕隱藏之處。還好有第三部分,是以他八歲兒子的一些稚嫩、但極富天才之心的畫作作為引子,而寫就的一些思考札記。此處乃是他的自我修正與期許。
    也許他并沒有有意去如此結構,謀篇布局,但偶然性的細節終究是必然的一面。易學文化的魅力恰在此間,無數的偶然均指向一個人的秘密行跡。秦嶺山居的經歷,更能說明他的心境。此文章節安排甚是雅致,著墨甚重。全篇以水墨畫家樊洲為主人公,筆致從容舒展,觸類繁復,盡情展示了他的才華與判斷。初讀之下,如入幽山林深之處,清風晨露遍布,琳瑯玉佩之聲繚繞。強悍的讀者讀后,或許會有前去打劫的心思。
我喜歡這個人。他有能力從五個方向出發,卻只為到達一個地方。
趨向山野之心,預示著他暫時的疲憊與躊躇滿志。他的格局也袒露在這古意山野。在這蒼莽山野,他不再是五個單向度的人,而是像關中的張載一樣,心中有天下。他體內的人越多,他的疆域越大。
這是他體內的第六個人。如果有一天,他來告訴我,他要去紐約與倫敦。我知道他的最終目的地,是在新疆西部盛產黃金的伊犁河谷小住,而且必然取道巴黎。
他是立體的。他習慣于給我們驚喜。(著名詩人、學者!斗饘W月刊》主編)
 
袁國燕:邢小俊一直在尋找一處心靈深處的院落
邢小俊一直在尋找一處心靈深處的院落,企圖從鄉愁和城殤中出走,因而,他的文字比人看起來老辣的多。
第一次見他,文質彬彬,端正俊氣的一個小伙子,正如他的名——小俊。然而,直至看到他發來的書稿,心下一驚,原來,看上去蔥蘢挺拔的他,竟早已在城市的蜃樓里,撐一支長篙覓渡,目光犀利,腳步堅定,在水草逶迤中,直抵心靈的港灣。
邢小俊筆下的城市,豐滿而膨脹。像母親的懷抱,讓人又想逃離,又要迷戀。面對天天相見城市,面對光鮮熏人的城市,他理智、理性,在“暖風熏得城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陶醉里,卻有“眾人皆睡我獨醒”的定力和擔當。他會時不時掀起城市美麗的蓋頭,細究它的唇紅齒白,擦拭它的濃妝艷抹。
關于城市,我還在前進的路上,被裹挾在生存和生活的浪潮里,此起彼伏,感慨著《親密有間》,而邢小俊,已經在呼喚人類應“有選擇的后退了”,他在“山居體驗筆記”里,在“一個人的村莊”里,以隔岸觀火般的冷靜和清醒,撐篙覓渡,退回自己的內心。然而,無論是我的進,還是他的退,都是在追尋心靈的撫慰、骨子的舒坦,以及骨質的鈣片。我們都是想拯救心靈的人,在這一點上,兩顆陌生的心是合拍的、默契的。這令我安慰。
關于鄉村,現代人正在集體失憶。農村,已不是從前的農村了,承載、復蘇記憶的元素越來越稀少。而邢小俊不僅記憶猶深,更是一往情深,他筆下的村東村西、土坑土窯、女人男人、收割葬埋,不僅還原了活色生香的場景,更超越了它們本身,有著溫暖的底色、靈魂的溫度,更有關于村莊的經典和哲學,關于生命的洞悟和哲思。
邢小俊這本文集前兩個章節分別起名為“一個人的村莊”、“所有人的城市”,二元悖立的文字,一針見血的勾勒出現代人的精神貧瘠:城市,正在越來越臃腫肥沃,越來越氣勢洶洶;而鄉村,卻越來越單薄瘦削,越來越孤苦伶仃。大多數時候,鄉村只是在夢里,在記憶深處,而城市,卻無所不在,無往不勝。現代人像虱子一樣,熙熙攘攘的寄生在城市華麗的袍里,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人們只垂涎表面的鮮亮,而丟失了抵御和自愈的智力。
故鄉是一張底片,影印著每個人的從前,城市是一片罌粟,誘惑著每個人向前。很多人,丟了從前,只有向前,F代人在城市的節奏里跑得太快,丟了靈魂。而邢小俊,卻一直在等它的靈魂,為靈魂尋找安放之處。這便有了“山居體驗筆記”、“童真稚畫啟動錄”里的澄澈與安寧。邢小俊的審美表達和心靈絮語,哲理意味和憂郁氣質,讓我忽然明白,與其說美是來拯救世界的,不如說美是用來拯救心靈的。
哲學上講,人的存在方式永遠處在兩種矛盾中:一個是生存方式,一個是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是人的本性,生活方式是人的根性。人生的意義、對象的意義,是靠人的心靈,靠你自己來把握,F代人已經模糊了生存與生活、本性與根性的界限,或者說境界。所有人都浮游在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的躁動里。而邢小俊,卻在思索中蕩起心靈的雙漿,覓渡、引渡,從城市到鄉村,從此岸到彼岸,抵達并停泊在心靈的最深處。
邢小俊是一個有大氣象的人。不僅是文章中處處閃爍著哲思妙語,更表現在他勇于尋覓探索,獨自眺望,用夢想之漿將眾人渡到心靈的彼岸。不僅發出“你幸福嗎”的叩問,更發出“心安何處”的喟嘆。他在散文集《覓渡》后記里感慨:“哪個人不是自己身體和欲念的奴隸呢?”
在他的反問里,我忽然明白:所謂身不由已,所謂習慣使然,都是借口,我們獨獨少了邢小俊的思考和抗爭,少了邢小俊的深憂和警醒。他,一直在進行著前進和后退的探究、高雅與低俗的拔河,而許許多多的人,早已隨波逐流、放任自流了。
尋覓比趕路更沁心。邢小俊的《覓渡》,讓現代人在城殤和鄉愁的渡口,蕩起了心靈的雙漿。(作者系著名散文家)
趙豐
“我像村里最年輕的人一樣年輕,像村里最年邁的人一樣年邁。”這是泰戈爾的名言。這是一種人生的定位,生命的守望,字里行間填滿了對鄉野的忠誠。隔離著遙遠的時空,我恍惚看見,鄉野的田壟上篝火通明,有蟲兒在歌唱,有夜風在吟誦,也許還有夜鳥在徘徊,在這寂靜的情景下,默默地佇立著一個守望者的身影。
這個守望者,在今天看來便是邢小俊。在他的新作《一個人的村莊》里,他將靈魂穿織于篇章里,呻吟著,吶喊著,贊頌著,靈性的芬芳使得一行行文字彰顯出生命之凝重。他的文字包涵著精深博大的人生哲理啟示,對鄉野的守望則是文的靈魂。他以—顆赤子之心,抒發出對大自然、對鄉村美好事物的贊頌。他的文像珍珠一般閃耀著深邃的哲理光芒,不僅喚起對鄉村一切美好事物的愛心,而且也啟示著人們如何執著于現實人生的理想追求,讓人生充滿歡樂與光明。
關于鄉村,像泰戈爾如此忠誠的守望者中,邢小俊算是一個。閱讀了他的《一個人的村莊》里的部分章節,我便擊節鼓掌。他的命題給了我想象的空間,浪漫,富有詩意。進入文本的閱讀之后,那種細微的描寫,無比真切的感受,像水一樣漫過我的心靈,讓我得以安靜。
守望是與時代潮流保持適當的距離,守護人生的那些永恒的價值,嘹望和關心人類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在邢小俊的思維定勢里,對于鄉村的守望是一種冷靜的思考和探索,這樣的守望將更加理智,因而也更接近于理性。
《一個人的村莊》以一種詩意的、哲理的筆觸鋪排和描寫了那些鄉村的人物,像喬老漢、五爺、富平、槐花、鄉村哲學家四川婆以及媒婆、畫家、赤腳醫生、喬家大強,這些人物,雖然都是寥寥幾筆,但卻真切,傳神,宛若一幅畫,觸及到了人物最具典型的細節,從而顯現出人的靈魂。這是土地、鄉村的活寶們,正是因為他們,鄉村才顯得樸實、真實,具有人性,涵蓋了人的最原始的欲望和信念,這樣的守望才顯得有意義。人是鄉村的主體,但絕對少不了動物和家畜,在小俊的筆下,奶羊、狗,甚至虱子的動作和習性都帶著鄉野的特質,樹木之所以生長在鄉村才有了靈性。城市里也不乏樹木,可是在我看來那只是一種點綴,難得有鄉野里的樹木那樣有自己的品相以及自由的精神。這一點,小俊注意到了,并以極其傳神的文字傳達給讀者。如果小俊的靈魂里沒有鄉村的守望者這樣的情懷,是不可能寫出這樣的文字的。同樣,對鄉村農事(麥子的收割)、民俗(婚喪嫁娶)、物件(樹木、土炕、土原、土窖、土窯洞)的描寫,小俊也上升到了一個極高的境界。他不是就事論事,就物寫物,而是從中挖掘出鄉村本質的東西,并升華為一種理念。譬如《兩棵背井離鄉的樹》:“兩棵村莊里的樹木就這樣被帶進水泥的森林里失去了蹤影,村莊的一些年輕人,也被命運拋散在四方……”樹木在鄉野消失了,人也遠離了村莊,這既是客觀的描寫,也關照著村莊和人的命運。原始的村莊變為空城,這是當代社會的一個縮影,但是當整個大地都成為高樓大廈和水泥馬路以及霓虹燈的時候,我們在哪一個安靜的角落里思索,在何處尋找靈魂的皈依?小俊對于土炕、土原、土窖、土窯洞的依戀,既是基于他的審美理念,更是靈魂里的執著和虔誠。透過小俊的文字,我們得到了一個真理:鄉村,我們有著太多的守望理由。
讀小俊的文字,我總能感受到一種泥土的氣息從體內穿過。樹葉、野草、露珠、莊稼、殘積在地面的雨水,還有小鳥的呢喃。它們在小俊的呼吸里激動地發出顫音,仿佛為作家一生的守望感動。“在這村莊形成的百年里,這個村莊的人充分地享受著農村的空氣、陽光、田地、靜謐和尊嚴,一代又一代。”“你病了,走到村莊任何一孔窯洞里,主人都會讓你趕快喝茶、喝水。上了年齡的主人像巫師一樣說:你是在這個地方出生的,你是喝這里水長大的,這個地方的水里含有很多元素,從小也就被你吸收到體內了,而你卻從自己家鄉走出去了……”這些掩藏在《一個人的村莊》中的句子,如生命的搖籃,讓我們的心靈靜靜地安歇在大自然的懷抱里。
只有具備了生命的體驗,才能奏鳴出這些和靈魂相得益彰的鄉野樂章。閱讀著這些句子,身外的環境也在再現著相似的景象。“女人在院子里絞水,轆轤嘶啞地響著,鐵桶拽著井繩一路向地下深進,女人邊絞水邊思忖,這個村莊其實就是許多繩索串鏈在一起的,比如井繩、拴牛羊的繩子、騾子拉的犁套、男人女人皮的布的腰帶,沒有這些繩索村子就散架了……”如此精美的文字,帶著鄉野的味兒,潛入我的心靈。
我心靈愜意的時刻,我精神愉悅的時刻,常常徜徉在這樣的景象中。
由此我堅信,邢小俊,這個憨厚而靈性的漢子,由于具備如泰戈爾一般的精神境界,他就會給我們奉獻出更為優美的文字,讓讀者擁有更為至高的境界。
守望這個詞語,在我看來是一種美德,可以讓人獲得精神的寬慰和自豪。這種精神的需要表明了自身人格的存在,也更能維護其肉體和精神雙方面的生存。歲月在流逝,皺紋在增加,頭發在漸白,每個人在逐漸接近生命的彼岸。然而,在生命的運行中,默默地實踐著守望這個詞的意義,就會獲得精神的極大財富。
這是冬天,我攜帶著邢小俊的文字氣息,在被寒風掃蕩的大地上游走。風肆虐著發出怪叫,大地上僵硬的氣息仿佛傾注著他的心聲。泰戈爾的詩篇是永恒的,邢小俊的散文也應當是永恒的。這樣的類比,絲毫不過分。因為我從他的文章里,洞悉到了泰戈爾般對鄉野的忠誠,以及泰戈爾那樣富有靈性的文字感覺。
《一個人的村莊》是邢小俊奉獻給鄉野的禮物,而他本人則更像是土地的求婚者。他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清新,爽朗著我的身心。閱讀著他的文字,像在冬日寒冷的早晨,推開窗戶,看到一輪清新溫暖的太陽。
(作者系著名散文家、冰心散文獎、柳青文學獎獲得者)
夏堅德:《覓渡》是一款紅酒
 
翻讀開邢小俊的散文集《覓渡》,心就有汩汩泉水涌出,不知為什么,總有很多話想說了。關于鄉村,關于安心,關于隱士,關于出路…… 邢小俊當過《華商報》記者,有散文作品獲得第三屆柳青文學獎,已經是一位有研究方向的作家了。但他在《覓渡》一書的后記里說:“覓渡就是尋覓渡口、出口、出路的意思,這也是把書名定為《覓渡》的用意。”
翻開《覓渡》,鄉村的情景片段就在那里。所有鄉村的孩子離開家鄉的時候,鄉村就成為了他追求理想遠方的底色。你無論走到哪里,你終歸還要回到你的家鄉。這是你寶貝,珍珠,原點;也是你的財富,源泉,礦藏。出門的見識,讓你認識自己。最近有位畫家酷愛畫水墨云鶴,那上面的詩詞讓我永遠難以忘懷:“云鶴越阡陌,不知去何方,悠悠白云心,頻頻故鄉望。”
許多作家寫作,有的在天上飛蕩,有的在地上行走。無倫入世,還是遁世,都是看你的心是否安寧。學習也是從心靈的故鄉出發,去尋找精神的遠方,但你是否會找到回家路程,回到心起點的念想,那是要看造化的。讓心回家,其實很難。我一直研究女性文學,寫女性心中的苦惱,為女性尋找幸福安逸的出路。看到是文學女人張愛玲,三毛在天上飄的辛苦,文學、家庭太過浪漫,男人女人關系搞得不食人間煙火;也幸喜地看到還有文學女人林徽茵,嚴歌苓就在地上走的從容,穩健,把文學、家庭、男人女人的關系都打理的十分斡掖。文化,我以為就是看誰學得深化得開。一句平淡話中,包含的更多更深更有意思。許多女人年輕追求鶴立雞群,百鳥朝鳳;中年就淡出人眼,獨來獨往,好像清水出芙蓉了。中秋節,我去師兄賈平凹的書房里,拜了節,吃了幾枚他親手淹煮的商洛青香茶葉雞蛋。我開始請教他女人的最好的品性應該是什么?他嗯嗯了幾下,眼睛吧咋著,厚厚的嘴唇里就滾出來秦腔言語的十個字:“春歸花不落,風去月長明。”女人如是,好散文難道不該如此?
總之,翻讀《覓渡》,這就是已經打開的一款好紅酒。你去品品它。這個品,不但要看你是在什么時間、季節、溫度下去讀,還要看你在什么年齡、什么心情、什么環境去讀。你的經歷,你的學識,決定你看到這本書如紅酒一般不同的色澤,以及會聞到的不同香味兒,品到的不同滋味兒。我感覺《覓渡》,就是一款初出茅廬、鋒芒挺健、口味兒純正、健康略澀…… 已經上了檔次的秦人散文紅酒。其中所有文章的味道兒,你嘗嘗自有舒不舒心共不共鳴的心得,至于出路,無論是作者,還是讀者您,那是要看悟性、品味兒與這個時代是否兼容,或者更勝一籌。(著名散文家)
 
李娟:靈魂依然醒著的人
 
打開一本書,其實就是面對一個人。
近日讀作家邢小俊先生的散文集《覓渡》,就仿佛見他坐在我面前正娓娓道來。也讓我看見一位思想者,一位詩人,一顆有良知的心,一個文字冷峻和溫情的人。
與他相識在一次頒獎會上,我們同時獲得了“陜西十佳優秀散文作家”。他英姿颯爽,言語間豪情和才氣盡顯,如古代的俠士。后來讀他的作品果然文如其人。他的文字飽含哲理,時而悲憫、憂郁,時而明亮、銳利,極富感染力,有著強勁的人格力量。
《覓渡》中寫鄉村,城市,童趣,山居-----文字里埋藏著一位作家、新聞人對于當下社會,環境,城市,故土深深的憂慮和惋惜。
那個位于陜西關中平原上叫“紅巖”小村莊,在作家的筆下有著無比尋常的意義。那里的窯洞,土炕,古槐,水井,父母,鄉親,儼然組成一幅陜西黃土高原的風情畫:“女人在院子里絞水,衣服臃腫,轆轤似乎是被凍住了,嘶啞地響著,鐵桶拽著井繩一路向地下深進,水窖口的上方彌漫著一團不易覺察的溫暖水汽。”“這里的人從高原平展的地面上鑿穴而居,這樣地與大地親近,汲取地氣,從心理上是在尋求一種心靈安全和依托和慰藉。睡在土窯里土炕上的人,他們認為城市的水泥樓房是缺少地氣的,養一條寵物狗在上邊都會經常生病,何況嬌貴的人呢。”是的,只有被土地養育長大的人,一生敬畏土地的深厚和廣博。作家是行走鄉間的布衣詩人,飽滿深情的文字給了一望無際的黃土地。
“原上優秀的不安分的基因們一生都在努力擺脫高原,但是,當他們在高原之外的遠處疲累了,生了大病了,他們無一例外地要千里萬里趕回來,喝這里水窖的水------因為,你生在這個地方的某個土炕上……”真可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故鄉的山水和土地,何嘗不是游子扯不斷的鄉愁?也許,離家多年的游子,不是病了,而是思念故鄉了。回家喝一杯母親泡的茶,吃上一大碗母親做的手搟面,渾身舒服,內心安然。
我一直以為,一個孩子曾在鄉間度過無憂無慮的童年,他快樂自在地生活在鄉間,從開蒙之初,就和大地、云朵、樹木、花草、雞鴨、蛐蛐相依相守。如同鄉間的一棵小樹,被純凈的空氣和陽光滋養著,被鄉間的春風吹拂著慢慢長大,他此生與大地有著不能割舍的情感,幼年就體會到大自然的莊嚴和壯美。不論長大后走出多遠,他始終記得故鄉,記得生命的根,記得黃土下故去的親人,他懂得紀念,親情,感恩。
 作家寫麥子收割時的場景:“這時,大地很靜謐,他們穩住身體,握住躍躍欲試的鐮刀開始收割,幅度很大很虔誠,像是優美的舞蹈。他們每一次彎腰低頭就能清晰地聽見麥桿錚錚錚變黃變干的聲音,能聽見血液在血管奔突流動的聲音,能聽見細小的昆蟲在麥桿間細小的飛動和細小的吶喊。他的身后便留下一個個麥捆,像是一個個放大的腳印。”那些文字似乎是從畫中走來的,它感性而從容,自由舒展,如天空的流云,水面的落花,一路蜿蜒而去。他又仿佛是一位武林高手,能四兩撥千斤。這段文字令我想起作家葦岸關于麥子的描寫:麥子是土地上最優美、最典雅、最令人動情的莊稼。麥田整整齊齊擺在遼闊的大地上,仿佛一塊塊耀眼的黃金。讀他們的文字,仿佛看見麥子收割時候的熱烈的場面,也聞見了麥子特有的芬芳。
然而,他的心滿懷憂傷。因為,我們正在失去一個個村莊。在《漸逝的村落》中:“因為人們搬到村外統一規劃的地方蓋房屋,村子現在已經變成空城,一孔孔窯洞被推土機推平變成田地,村子里被詡為神樹的百年大槐樹,也因為失去窯洞溝壑的反襯矮小了許多,被土深深地擁埋,氣勢全無。”作家筆下鄉村的景致那么熟悉。我的童年快樂的時光,是在陜西白鹿原上一個小村里度過的。我一讀再讀,不忍放手,因為,讀他的文字,我仿佛一瞬間回到童年。
原來,支撐我故鄉記憶的,是他筆下的一井一石,一樹一屋?墒牵缃竦拇迩f,建筑千篇一律,樓房林立,仿佛一個經過整容的人。我煥然一新的故鄉,令我童年的記憶如同一個謊言。
深藏在記憶里最美的小村莊,是只能用回憶召喚回來的村莊。它民風淳樸,神情安詳,守土而居,內心坦然。
故鄉那么遙遠,往事紛紛飄落。
其實,作家一生尋找的,原來只是精神世界的故鄉。
《覓渡》一書中最溫情的部分,就是收錄邢先生五歲的孩子邢家豪的多幅畫作。讀那一幅幅畫,童心盎然,一派天趣。令人心動,歡喜,同時內心無比柔軟和溫暖。孩子的畫和父親一篇篇讀畫的文字,珠聯璧合,熠熠生輝。也能看見邢先生如畫家豐子愷一樣,懷揣著一顆慈父的心。
我想,多年之后,等喜愛畫畫的小家豪長大了,有一天翻開這本書,看見自己的畫和父親寫下的字,內心該有多么感動。因為,唯有它能活過時間,光陰和未來。
孩子一支純凈的畫筆,畫下生命最初的遇見和感受,他畫下天空,云朵,飛機,花兒,畫下夢境和未來。也畫下陽光下的孩子和螞蟻。不由得讓人感嘆,一顆天真的初心最難得。給幼小的孩子一支畫筆吧,那一刻,他就長出了翅膀。
更難得還有這位年輕的父親,用溫情的文字來解讀一幅幅畫作。一次次,我們蹲下身體,和孩子交談,看著孩子清亮的眼眸。一次次,我們蹲下身體,向孩子學習至善和美好。這個冬日的午后,溫暖的陽光照進書房,我讀著小家豪一幅幅畫,不由得問自己,我們成年人正在一天天失去什么,我們漸行漸遠,早已遠離兒時的模樣,變得功利,虛偽,內心渾濁。我們漸漸遠離天真,遠離潔凈,遠離至善,遠離初心。因為我們走得太過匆忙,忘記了為什么出發。向兒童學習吧,恢復一雙童真的眼,看世界,看人生,也看見人世的美和善。
一本好書,一定是有深厚的思想和廣博的視野,發人深思,給讀者無限的回味和遐想。這本書就如同一個人,沉靜而憂郁,理性而詩意。他不浮夸,不矯情,不隨波逐流,清華其外,淡泊其中,不做媚世之態。
陳忠實先生這樣評價這本書:“文心瑩澈清如水,劍氣崢嶸半倚天。這是一個人對漸逝鄉村的懷念和悲憫,對浮躁城市的思索與低吟。”
作家邢小俊先生是一位嚴謹而真誠的思想寫作者,也是在深沉的黑夜里,靈魂依然醒著的人。他繞過俗世生活喧囂浮華的表面,以鋒利而深情的筆,觸及到人們內心的深處,叩問你我的靈魂,我們正在慢慢失去什么,堅守什么,挽留什么,珍惜什么------
(著名散文家、冰心散文獎、孫犁文學獎獲得者)
 
 
 
 

相關閱讀:

無相關信息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責任編輯:wangchun]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表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如果你對中國散文網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給管理員反饋。管理員郵箱

散文信息

網站首頁 | 投稿中心 |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大現代中國散文研究所 版權所有 陜ICP備10004154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