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日超散文集《窗外風景》受關注
陳建功致賀信 袁鷹寫評 王宗仁作序 海笑題簽
江蘇作家趙日超的散文集《窗外風景》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發行。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協副主席陳建功致祝賀短信,該書由原《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著名作家袁鷹寫評,中國散文學會名譽會長、著名作家王宗仁作序,原江蘇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著名作家海笑題寫書名。散文集《窗外風景》4月中旬出版后,被中國作家網、齊魯網、人民網、共產黨員網、中國圖書網、海外網、上海文藝網、新浪網、中國文明網、光明網、搜孤網、貴州作家網、讀書網、中國學網、孔夫子學網、江蘇作家網、法制網、中國江西網、消費日報網等近80家網站和《法制日報》、《人民日報》、《中國出版傳媒商報》、《作家文摘》、《文藝報》、《消費日報》 、《中國文化報》、《圖書館報》、《中國環境報》等全國多家媒體刊登轉載并受好評,全國四十強報社《大連晚報》5月11日至25連續15個整版推介宣傳他的作品。
趙日超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旅游文學委員會委員、中國散文家協會理事、江蘇省作協會員、東方旅游文化網主編。作者或描摹山川壯麗,或表達人生感悟,或抒發愛國情懷。90高齡的袁鷹抱病寫下了洋洋灑灑2300余言書評。書評首句寫到:作者有一支神奇的筆:多姿多彩,更多情多義。作者擅長寫游記,這是他的強項,獲得過多次旅游文學的獎項。他筆下游記的特色,就是多彩更多情。袁鷹隨后寫到:今天,我們跟隨《窗外風景》作者的腳步暢游南北,也跟著作者得到一次次心靈的洗禮。到大連日俄戰爭史跡前,看到“百年城雕”的無字書,又一次親見侵略者踐踏中國土地的鐵證;到滄州,認識一位歷史上直言敢諫的言官;到廈門,在琴聲悠揚中感受到包容的品質;到蘇州,仿佛聽到古人在寒山寺悠遠的吟哦聲……數不清的“無字天書”,不僅讓我們流連忘返,更讓我們掩卷沉思。作者問得好:“極目遠眺,江山多嬌。試問中華兒女,無字天書,今生閱讀多少?”
王宗仁在序中寫到:讀趙日超的散文,無論是他對故鄉、親情的詠贊,還是激情游走祖國大好山河的游記,或是從日常習以為常生活經歷中生發而來的隨感,我們都感受到他是在用力用心追尋真善美的人生與思考人生。散文集《窗外風景》正是這種追尋與思考之后的收獲。換句話說,日超是在尋找與剝離中進行散文創作。說尋找,是指他注重積累生活,跑了許多地方,接觸了那么多人,經歷了那么多事,這樣既豐富了人生閱歷又獲取了文學資源;說剝離,是說他多角度地觀察生活,進行認真地思考生活,探索、發現掩藏在復雜多變的現實生活和歷史事件中有意義和有意思的閃光點。作家趙日超在創造“第二生活”。“第二生活”高于“第一生活”,因為它集中了作家的智慧,去偽存真,由表及里,因而更集中更概括,也更具典型性,更有普遍意義。
正躲在美國女兒家進行創作的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陳建功從海外發來了祝賀短信,祝賀散文集出版。信中寫到:“很高興得知散文集即將出版,拜讀二位前輩大序,為你高興。都是德高望重的人物,年齡又很高,難得寫得這么感人”。復信中還說:讀到你的后記,很受感動。古人所謂“反哺之義,跪乳之恩”,先生銘記且踐行,實屬難得……96歲的著名作家海笑15歲參加革命,打日本鬼子,欣然題寫了書名,祝愿作者馬到當時,笑對人生。
作家出版社編輯雷容介紹說,《窗外風景》有城市的瑰麗,有山水的情韻,有人生的感悟,有美丑的反省,有社會的責任,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去感受自然,去品讀城市。作者將特殊地域中產生的獨特文化與心靈的震撼感悟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文字中流淌著對社會的感恩。作者長期生活在農村,但能夠站在時代的前列,不回避現實問題,寫法上別具一格,視野寬闊,膽識非常。我們的時代,正需要這些敢于直面社會,直面人生,弘揚真善美的作家來喚醒人們的良知。
散文要凝聚更多的光點
——趙日超散文集《窗外風景》序
王宗仁
讀趙日超的散文,無論是他對故鄉、親情的詠贊,還是激情游走祖國大好山河的游記,或是從日常習以為常生活經歷中生發而來的隨感,我們都感受到他是在用力用心追尋真善美的人生與思考人生。散文集《窗外風景》正是這種追尋與思考之后的收獲。換句話說,日超是在尋找與剝離中進行散文創作。說尋找,是指他注重積累生活,跑了許多地方,接觸了那么多人,經歷了那么多事,這樣既豐富了人生閱歷又獲取了文學資源;說剝離,是說他多角度地觀察生活之后進行認真地思考生活,探索、發現掩藏在復雜多變的現實生活和歷史事件中有意義和有意思的閃光點。散文創作萬萬不可就事論事,它必須是作家對生活透徹思考的結果。我把這種結果叫作作家創造的“第二生活”。“第二生活”高于“第一生活”,因為它集中了作家的智慧,去偽存真,由表及里,因而更集中更概括,也更具典型性,更有普遍意義。
看看日超散文中的亮點。
提起淮安,不能不說到敬愛的周總理,那條古老的駙馬巷里有他的故居。故居里有一株“凌寒獨自開”的臘梅。日超寫周總理的故居就寫得不一般,我想這也是大家都期待的。因為他熟悉淮安,還因為他是一位善于思考的作家。果然他的那篇《踏雪尋梅——周恩來故居印象》,透射著一股清新的芳香。香味自然來自故居后院的臘梅。用梅比喻周總理的人格魅力幾乎是所有這類題材散文約定俗成的寫法。日超呢,另辟蹊徑,他寫到臘梅時突出寫了周總理的三位母親:生母萬氏、嗣母陳氏和乳母蔣江氏,三位母親在周恩來成長的人生經歷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奠基作用。特別是對那位為人耿直而又不巴結權貴的乳母蔣江氏著墨更多,她除了帶著恩來在后院空地上種菜、栽樹栽花外,還讓恩來“接觸窮苦人家的孩子,感受社會低層人的生活”。“恩來的力量來自三位母親,來自于百姓”。作者散文中多次出現三位母親,暗喻梅香是從她們身上噴散出來的。我認為這樣寫比那些用梅香比喻周恩來的散文要深刻得多,也更貼近真實,耐人尋味。
有的時候,人對一些事情深感無所適從、無奈,因而感情很復雜。友誼嗎?怨恨嗎?一時難以說得清。我讀了《敲鐘寒山寺》后,懸掛在寺內大雄寶殿右側的那口銅鐘,引發了我這種似乎說得清又仿佛難以徹底說得清的很復雜的情感。原來,寒山寺鐘樓里那口鐘早在明代就莫名其妙地流入了日本,后來一直下落不明。這塊心病折磨著國人的心,也令日本友人不安。于是在1905年日本政府就派人送來一口仿唐鐘,高懸在寒山寺,被看作中日友誼的象征。至今這鐘仍在寒山寺。每年都有不少日本友人專程涌進寒山寺與中國人一起聽午夜108響鐘聲。“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聽鐘的人,國人也好,日本友人也罷,到底有幾人能聽懂這首詩的孤獨、傷感意境?正如作者日超所寫的那樣:“在鐵嶺關抗倭遺址,在有著悠久歷史的蘇州古城,在遭受日本核輻射的東海邊緣,日本政府正否認歷史,復活軍國主義,在釣魚島問題上,挑起歷史爭端。而每日游人欣賞并敲打的依然是日本人送來的仿唐鐘,我內心一直都不是滋味。”我相信大家的心境一定和作者相同。這就是這篇散文帶給我們的感悟和聯想,可以說舉一反三的聯想。
我注意到了日超抒發男女情感的幾篇散文,《又是小荷盛開時》《螢光的懷念》《街頭的時尚》《深夜音樂寫作》等,都很真實地記錄下了異性之間或純美的交往或藕斷絲連的隱情。寫情感特別是寫個人的私情,必須敞開心扉,才能寫得真實,動情。就是說提筆時要進入一種“無意識”狀態。其實這種“無意識”從本質講是一種高度精神感情。這樣的“無意識”可以轉化成一種理性和知性,恰如其分地把握心靈敞開的分寸,該說的說到什么程度,不該說的藏而不露或欲露不露。有時候隱藏著反而更會產生力量。當我們在《又是小荷盛開時》中讀到“我”把那朵未開放的荷花“悄悄地埋了”時,心里涌起的不僅是遺憾,還有一種期盼;當我們在《螢光的懷念》里讀到,浩渺深邃的夜空那流溢著光潔的清輝尋找自己的知音時,心頭點燃的是生命之火;當我們在《小街上的女子》里讀到小街上那些戴金掛銀的女子時,感到了這個時代的富有與滿足。這些都是從日超的散文里發出的溫暖的聲音、亮點,值得珍藏。讀日超的其他散文,也發現不同的亮點點綴其間。
日超在一篇散文里寫下過這樣的創作悟語:“散文寫作應注重發掘和發現最有特點、最能打動人心的東西,以獨創性的構思提煉素材和主題。著意用愛心去發現具有普遍社會意義的獨特個性,這樣寫出的散文,將會凝聚更多的閃光點,具有更高的審美價值。”日超說,這是他讀了冰心老人的教誨后的心語。說得極好,我們共勉。
2013年9月于望柳莊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