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作家中文寫作出版9部散文集
新井一二三是位用中文寫作的日本女作家,自2011年以來,上海譯文出版社已出版了她的9部散文集。
新井學中文最初是被北京話所吸引。在《我這一代東京人》里,她如此描述自己和中文的“初戀”:“記得第一次上課時,老師在桌子上放下索尼錄音機,一按鍵就傳出來充滿異國情調的中國音樂,前奏完畢,歌聲響起:‘北風那個吹……’接著,全體學生跟著老師練習四聲:‘媽、麻、馬、罵。’那瞬間,好像一股電流通過了全身,漢語美麗極了!……說我對中國話一見鐘情,一點兒也不夸張。”
新井對中文簡直入了迷。1982年她第一次來中國,坐公交車聽售票員說話覺得那么好聽。所以,她“寧愿被魯迅、老舍、巴金等中國作家帶到另一個世界去”。
1984年,還在早稻田大學政治學系讀大四的新井,考取了中國的公費留學。中國教育部提供的獎學金足以讓她在課余時間云游八方,由此對中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對中國的理解主要來自當年在中國天南地北的自由旅行,對中文的掌握則來自旅途上跟各地百姓的交談”。《獨立,從一個人旅行開始》這本書,記敘了她在中國旅行的見聞。她寫道,“旅行的本質就在于克服恐懼心,離開熟悉安全的日常生活,向陌生的世界邁出第一步”,“能夠一個人旅行是獨立人格的標志”。
兩年后,新井回到日本擔任《朝日新聞》記者,后又在加拿大的約克大學、威爾遜理工學院修習政治學和新聞學,并開始用英文寫作。1994年她到香港,任職《亞洲周刊》中文特派員,并為香港多份中文報章,包括《明報》《星島日報》等專欄寫作。2005年后新井返回東京,仍主要從事中文寫作,為中國的一些雜志報章專欄撰寫文章。
一個日本人,為何如此“受寵”于中文世界?有評價道:“新井的文風清淺自然,又饒有婉趣;富有日本文學的韻味,又有中文的美感。新井筆下看似清淺,但背后關注的卻是廣泛的社會批評和文化思考。行文卻以私人記憶為主,過濾后的情感不溫不火,被人譽為‘有智識和情感上的誠實’,是我們觀察當代日本,乃至這個時代的文字參照。”的確,新井的中文(書面語)比很多以文字為飯碗的中國人要好很多。不是自己的母語而能達到如此造詣,令人欽佩!
作為東京城市化進程的親歷者,新井筆下的東京讓經歷過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的中國人感同身受。“東京經濟的發展不知不覺將我們這一代人的回憶永遠帶走,當人們有一天突然驚覺,卻發現,曾經不以為意的美好早已無從找回。”
她還談到文學評論家磯田光的“東京概念”:東京不是一個地方,而是概念,是有作為的年輕人從全國各地要“上”來的“中心”,從外地來奮斗的新居民,主要想好好利用它。新井說:“我每天在街上走路的時候,都用中文想問題。我雖然是日本人,但可能因為我是用中文來思考,看問題的角度就會跟普通日本人不一樣。”“中文對我來說,是打開世界之門的鑰匙。”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