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首页_二区视频在线_国产精品久久电影观看_免费看片黄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首頁 > 散文快訊 > 正文

止庵推出散文新著《惜別》

中國散文網 作者:渤海早報 發表時間:2014-09-22 我要評論(0)
字號:T|T

 

作家止庵推出散文新著《惜別》 分享母親故去三年后的生死體悟

離別是永遠的進行時

 

夏末秋初,圖書市場熱鬧非凡。但有一本書卻靜悄悄地等候著讀者的目光,它就是知名作家止庵推出的散文集《惜別》——止庵在母親故世三年后,經歷涓滴沉淀,凝練而成的生死體悟。9月13日,止庵在北京與編劇史航、青年作家張悅然共聚,對談“離別是永遠的進行時”。

母親的日記和他的回憶

《惜別》全書分六部分,以母親的離去為起點,片斷式向回追溯。母親生前的日記和書信,與作者的回憶和思考兩相交替,形成兩種對立卻彼此依存的書寫狀態。在第一部分,止庵也不吝引用較大篇幅的古文,在眾多生死論說中上下求索,呈現出從死看生的獨特角度。

“從我本意來講,根本不想寫這么一本書,最好沒寫過。可是,我覺得寫出這本書,其實是我特別愛惜這種關系,我覺得這種關系確實構成我人生的一個重要的支柱。我相信天下還有其他人也這么看,所以能跟大家取得一些共鳴或者契合。”止庵說。感念其中,也許有一天,我們倏地發現,自己也成為“惜別族”的一員。

作家張悅然在沙龍中特別談到了《惜別》的寫法,“這本書應該有兩個作者,一個作者是止庵老師的母親,書中大段引用了母親的日記。但是當你仔細讀完這本書再去回想的時候,你又會覺得,這本書其實還是一個作者,就是止庵,因為母親的那部分日記其實也被他精心編排過了。”

在《惜別》中,止庵編輯的功力充分用在了編排母親的日記上。他把日記像一頁一頁的標本,貼在每個書頁上:這段是關于養花的,那段是去超市買東西的,還有和姐姐的來信,關于病痛的討論……“日記的部分,止庵老師通過重新編排,賦予了它新的意義。”

重溫小津電影體驗惜別

史航認真讀過全書,總結出“惜別族”的概念。“惜別族是感情黏合度特別深的人。別離族,不是惜別族,沒有‘惜’字,沒有豎心旁。”史航說,“惜別族所惜之物各不一樣,他們喜歡的萬紫千紅、五花八門,但他們與所惜之物的黏合度是接近的。”

史航認為,《惜別》這本書其實跟每個人都有關系,“因為每個人活到現在都面臨過離別,包括生離死別。這個記憶只是你自己暫時埋葬了,或由于不善于描述,不善于留存,付諸流水了。但這本書一出現,你閱讀一下,可能那一切又召喚回去了,一點一點倒退回來;已經離開的畫面,一點點反轉回來。”

在止庵看來,“惜別”關系不限于子女和父母,“珍惜的其實是人世間所有的那些牽扯。他們粘合度高,一旦揭下來,就是傷口。惜別族的人一方面為別所痛苦,另一方面又為之而惜。”

止庵認為惜別是很個人的事情,他舉了一個例子,“孔子死了以后,學生們為他守喪,按孔子生前之約就在墳上守了三年,三年以后學生四散。有一個學生叫子贛,別人守了三年,子贛再守三年。對子贛來說,這個傷口更深,他惜別的程度更重。”

止庵建議大家要經常重溫小津安二郎的電影,以此體驗惜別,“他的電影就是講父母和子女之間垂直的血緣關系有多么深厚。”

對此,史航有同感,“止庵這本書是提醒之作,就像小津的電影《東京物語》。人們可能都有過悼亡的經驗、離別的經驗,但寫出一本書來就不一樣,因為這個可能對別人有所幫助或者映照,這個是本書的意義。”

寫書時發現自己的老派

“我以前讀了好多先鋒派的書和現代派的書,覺得自己是一個特別現代的人,很能理解各種反叛和叛逆,世界所有破壞秩序的東西我都能接受。但寫這個書的時候,確實感覺到我還是很老派的人,覺得人世間有些東西是值得珍惜的,它們構筑我們原來生活中的一部分,這部分在故者活著的時候不太覺得是一回事,不在了就成為另一回事。”止庵和大家分享他的寫作感受。

“閑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止庵在書中認真思考過死亡,“我跟史鐵生和他太太挺熟。史鐵生去世后我有一次去看他太太,她說這個人不在了,怎么就不回了呢。她說,我認為他還能回來,所以才接受死亡,但他怎么就不回來了……什么叫死亡,就是一個人從世界消失了,但世界依然存在。這個問題對我來講是一個最大的問題。”

史航也有這樣的體驗,“有一個好演員叫付彪,我只見過一兩次,他后來生病,馮小剛那幫人去看,他說了一句話,我先到那邊去給大家打地兒。打地兒是劇組先派一個外景制片去拍攝地聯系,吃住全安排好了,大隊人馬再過去。這個特別代表付彪為人的狀態。我歷經了一些親人、好友、偶像的死亡,他們就算不是給我打地兒,起碼把那個地方寫的不是那么陌生。”

在陰影里靜靜多呆一會

面對離別造成的痛苦,張悅然覺得《惜別》讓讀者看到如何去處理的一種新態度,“就像他在書里說的,好像死亡是潮水,我們看著潮水,為什么要急著離開,為什么不能坐下、靜靜地多和它呆一會?其實,我們經常出于對別人的關心,希望他能節哀順變,早點兒走出陰影,可是止庵用這本書建議,能不能在陰影里面多呆一會?你們別管我。當痛苦確實在的時候,也許最好方式不是去驅趕它、無視它、逃避它,而是就在痛苦里,沉浸得更深一點兒,更完整地和它呆在一起。看書的過程,講述的是痛苦的事,但我覺得對于很多有惜別經驗的人來說,又是非常有治愈作用的,你會覺得有一種補償的感覺,非常的溫暖。”

生死話題之外,也有讀者問到與父母的相處之道,止庵給出他的答案,“一是父母必須要有他自己的生活,與孩子不一樣。二是父母應在普通的生活上稍微有一點兒提升。假如換位思考,我們作為父母,整天忙于日常生活,就是平庸極了,孩子也不會覺得父母特別值得親近。如果比自己一般的生活稍微提升一點兒,孩子就會覺得父母是可敬的。反過來,孩子也應讓父母多少感覺一點兒光榮,雙方都比現在狀態稍微提升一點兒,就容易關系好。”

止庵,隨筆、傳記作家,出版有《周作人傳》、《樗下讀莊》、《神奇的現實》等二十余種著作。做過醫生,當過出版社副總編輯,如今是自由恬淡的筆耕者、讀書人。

《莊子·德充符》中有云“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惟止能止眾止”,止庵之名便源于此。“‘止’是時時告誡自己要清醒,不囂張,悠著點;‘庵’是我想象中讀書的所在之處——荒涼里那么一個小草棚子而已。”

相關閱讀:

無相關信息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責任編輯:wangchun]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表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如果你對中國散文網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給管理員反饋。管理員郵箱

散文信息

網站首頁 | 投稿中心 |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大現代中國散文研究所 版權所有 陜ICP備10004154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