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了作家和谷散文新著《歸園》。作者十七歲離開家鄉,輾轉西安及海南島,五十七歲告老還鄉,歸于田園。在鄉居的日常生活中,觀察四時農事和現實變遷,追尋童年記憶和家族傳奇,搜尋地域文化的潛質,從歷史人文和宗法文化中拷問城鄉關系和人的物質與精神處境。其中近二十篇作品曾發表于《人民日報》。《歸園》系中國作家協會2013年度重點作品扶持項目八部散文之一,闡發自然、土地與人的鄉愁情懷,富于豐沛的哲思與詩意。
《歸園》的別樣鄉愁
賀金娥( 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
在還未拿到和谷先生的書稿《歸園》之前,我曾和我的朋友說起過,我的一個最大心愿就是現在就可以回到老家過閑適的生活:種菜、養花、喂雞、放羊,之余還可以看書、喝茶、寫一點自己喜歡的東西。朋友對于我的這個夢想一臉詫異,我明白,對于從出生到現在一直生活在同一個地方的她來說,怎么會明白遠離故鄉的這種鄉愁呢。
我心心念念想回故鄉過田園生活的夢想對于和谷先生來說卻是普普通通的日常。更讓人羨慕的是,他將這些恬淡安逸的鄉居生活化成文字,結集成冊,名為《歸園》,身為責任編輯的我有幸比其他讀者早先感知到字里行間所散發出的鄉居田園生活的悠然情趣,也算是緩解了我“家在吳門,久為長安旅”的思鄉苦悶。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盡天涯不見家”“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每每想起這些流傳千古的思鄉名句,都不免使我黯然神傷。為生活、為工作而四處漂泊的游子,對于故鄉的眷戀,要更加深刻。古往今來,鄉愁是刻在游子心頭揮之不去的憂傷,故鄉對于每個人來說不僅僅是地理概念,更多的是情感皈依,故鄉的田園生活使這樣的情感皈依更加圓滿。
和谷先生十七歲離開家鄉,輾轉西安及海南島,五十七歲時告老還鄉,在他的故鄉拾掇了一處可供他“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園子,與園子中的春夏秋冬、花草樹木廝守著,在生養他的故鄉放松的生活。他在鄉居的日常生活中,體察四時農事和現實變遷,追尋家族傳奇,探尋地域文化的潛質,從歷史人文和宗法文化中拷問城鄉關系和人的物質與精神處境,抒發自然、土地與人的鄉愁情懷,哲思與詩意并存。他將童年時求學的經歷、青年時相親的故事以及現在安居的愜意娓娓道來,無不讓人感覺到他回到故鄉的安適從容。“萬里歸來年愈少,此心安處是吾鄉”,葉落歸根是一種完滿,更是一種難得的幸福。
“田園將蕪胡不歸”,東晉陶淵明在他的《歸去來兮》中發出對田園生活的深情告白,他的隱逸詩也成為他田園生活的完美注解。田園生活自此成為生性恬淡的文人墨客向往的詩意棲居,人與自然的和諧、心與自然的契合或許才是人生正常的姿態。對于漂泊歸來的游子,這樣回歸自然的閑適的生活何嘗不是別樣的鄉愁?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責任編輯:wangchun]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
如果你對中國散文網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給管理員反饋。【管理員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