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倫《倔強的愛戀》散文集研討會在京召開
日前,由文藝報社主辦的回族學者、作家李佩倫散文集《倔強的愛戀》研討會在京舉行。散文集《倔強的愛戀》由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為該社回族當代 文學典藏叢書之一。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中國作協主席團成員、作家葉梅,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何向陽,中國藝術報社社長、評論家向云駒,文藝報社 藝術部主任高小立等評論家及眾多讀者參加了研討會。正在魯迅文學院學習的回族作家歐陽北方特意前來,在研討會現場深情朗誦了李佩倫作品中的美文。研討會由 文藝報社總編梁鴻鷹主持。
仲呈祥說,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演講中談到了中華文明觀,用了6個字,多彩、平等、包容。李佩倫的作品中重點彰顯的正是中華民 族的文明觀、文化觀、價值觀、美學觀。他的作品給人啟示:每一個民族都要珍視自己民族的歷史傳統和文化沉淀,都要找到自己民族鮮明特色的文化發展道路。作 為回族知名學者,李佩倫具有濃烈的回族意識,而他對于回族的愛戀正是基于對祖國的愛戀,正如他非常明確地指出,回族文明的風采是中華文明風采的有機組成部 分。在書中,作家尊崇綠色,追求生命、自然、環境和道德的綠色,正是中華民族文化求大同思想的一種體現。李佩倫的散文同時也充滿了儒學的精神,他始終在關 注民情重視民生,始終在思考我們的社會究竟走向何方。他的作品追求真善美,追求高遠和神圣,讓人敬佩。李佩倫散文顯現了優秀的民族文化基因,他的作品給我 們這樣的啟示:作為一個民族文學的堅守者,一定要站在全面繼承中華文化的基礎上,既立足于本民族,又善于吸收兄弟民族的文化。
葉梅談到,多樣性在全球化背景下顯得極其珍貴,中華民族以自己的具有東方價值觀的中國美學精神樹立于世界之林,需要56個民族共同締造,而有著 強烈的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思維方式的少數民族文學作品,給中國的多民族美學精神提供了實證。李佩倫的作品以倔強的風骨為顯著的民族精神和心理特征, 處處表明對生命的敬畏、對精神的追求,其民族特質非常突出和鮮明。通過散文集里的個人經歷描寫我們可以看出,李佩倫始終是以他的行為、以他的寫作,堅守著 心靈中的那一片凈土。很少見到一個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面,能夠如此坦蕩、如此赤誠地剖開自己的心靈,書名《倔強的愛戀》正是其對人生精神境界的執著追求。 從書中,我們看到回族對于清潔的追求,看到回族作家堅毅、沉穩與不張揚的個性,看到他們天人合一的對大自然萬物的尊重。作品還描寫了具有多民族文化色彩的 首都,作者濃墨重彩地把多種民族色彩揉和在一起,形成了濃濃的北京味道。
向云駒談到,作為戲劇研究專家,李佩倫對元曲的研究在國內首屈一指,在日常教學中更是做了很多的戲劇普及工作,從這本散文集也可以看出作者強烈 的社會責任感。這部散文集是非常鮮明的回族文學寫作,其鮮明的回族文學意識,使之不同于貫常的寫作。作者用濃烈的本民族的眼光和角度來看世界看社會看文 明,讓讀者逐漸理解回族作家的精神和追求,這是一個增強民族之間互相理解的文本。散文集的語言風格突出,典雅、文雅、風雅,簡練精練,顯示了深厚的古典文 學修養。書中對回族歷程、回族符號、回族精神的深刻書寫和思考總結直白而深情,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尤其是作者把回族的命運和祖國命運相連的關系表達得非常 深刻,寫出了回族對祖國的深刻深切的愛,表達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書中還有對回族性格的反思、自省與觀察,對一些不良現象的大膽指正,如果缺少一種風骨 的話,是寫不出來這樣的文章的。
何向陽表示,在李佩倫的《倔強的愛戀》中,看到了非常純粹的求真的力量。雖然作者用了一種平白、樸實的書寫來表達,但是仍然表達了強烈的意志, 比如對于綠魂、對于生態綠色環保的追求。作品中寫到母親的部分也讓人非常感動。母親的自尊像一顆種子種在他的心靈當中,建立了他的人格,讓他面對人生當中 很多的起伏也能昂首前行。作家是靈魂的工程師,文學就不能只寫生活事項,需要找到靈魂的種子,正如《倔強的愛戀》之所以倔強,是因為有愛的滋養,所以才能 夠倔強。
高小立談到,讀完作品最大的感受是散文中的思想性和哲理性,在這些看似傳統的語言文字中,讀者能夠不斷地發現立于內容主題之外的東西,這些東西 有時和讀者的心靈溫和地握一下手,有時是狠狠撞擊了讀者的內心。在全媒體閱讀的背景下,我們每天都會接受大量的語言文字,大多過眼煙云,只有思想的交流與 碰撞,才會留下印記。李佩倫散文的思想性,來自他獨到的思考、哲理的思辨和血液里的正氣與風骨。散文的閱讀過程不僅僅是印象的感受,讀者很自然地會追隨著 他的文字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比如《情迷西子湖》,作者從文化和歷史的角度寫西湖,很有氣勢。從《天堂里的母親》里,讀得能夠讀出母親的愛是作者后來成為 學者、教授、作家的精神依托。在《貫市李及貫市清真寺考略》中,作者寫出了回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的融合與貢獻, 有極強的知識性和可讀性。李佩倫的散文,無論寫景寫人,每一篇都充滿了大情懷和一個知識分子的擔當。寫地域,一定寫出厚重的歷史,把歷史地位、歷史人物、 歷史文化交織其中;寫人物,看似是追思故人,其實更多地在追思中華文化。
梁鴻鷹說,可以看出,李佩倫的國學功底深厚,在散文里面有回憶、考證、記敘,更有儒家傳統、道家傳統和各民族優秀的文化成果。他的散文不但有情 懷,也有細節,給讀者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從書中可以感受到,他是一個不計較個人得失、熱心公益、為文化建設不遺余力地四處奔走的有擔當的學者。
該書責編王艷表示,散文集洋溢著濃濃的赤子之情,體現了對祖國無限的熱愛,對民族的無限深情。作者對歷史的考察非常細致,古文功底深厚,讓人佩服。而書中對于一些回族前輩的紀念,讓讀者可以了解到很多回族大師的人生軌跡,十分珍貴。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