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實: 大先生離去,世上再無此忠骨
2016年4月29日,在一個春天即將逝去的日子里,我國當代著名作家、中國作協副主席、陜西省作協名譽主席、因病醫治無效,在西安與世長辭,離開了文壇。在這一天,噩耗傳來,一時間長安各界人士奔走相告,無不哀痛萬分,上至文壇名宿,下至市井百姓,紛紛黯然神傷,這是文壇巨星的塤落,是這片土地上一位正大人物的離去 。
陳忠實先生1942年生于陜西西安灞橋,1962年中學畢業后先后當過教師、公社副書記、文化館館長,直至成為作協專業作家。先生1965年開始發表作品,代表作長篇小說《白鹿原》曾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筆耕不輟,直至最后一部也是第一百部作品的《白墻無字》問世,著作等身。先生一生從事教育和文學工作,留下了諸多文學經典,一直在“尋找屬于自己的句子”,并堅信“文學依然神圣”。 先生1965年開始發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短篇小說集《鄉村》、《到老白楊樹背后去》,中篇小說集《初夏》、《四妹子》,《陳忠實小說自選集》(3卷),《陳忠實文集》(5卷),散文集《告別白鴿》等。短篇小說《信任》獲1979年全國優秀作品獎、《立身篇》獲1980年《飛天》文學獎,中篇小說《康家小院》獲上海首屆《小說界》文學獎、《初夏》獲1984年《當代》文學獎、《十八歲的哥哥》獲1985年《長城》文學獎,報告文學《渭北高原,關于一個人的記憶》獲全國1990年-1991年報告文學獎,長篇小說《白鹿原》獲1993年陜西雙五文學獎、199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炎黃杯文學獎、第四屆茅盾文學獎。
大先生一生對于散文的創作也非常關心,2005年6月27日,西大現代中國散文研究所成立。那天,陳忠實先生早早來到桃園校區,在中國散文研究所成立的典禮上,與西大現代學院劉家全院長及肖云儒先生一起,為散文研究所揭牌。
2008年8月30日,由劉家全院長任總策劃,散文研究所統籌組稿的“紫香槐散文叢書”出版,現代學院、白鹿書院、散文研究所聯合在西安音樂學院留學生中心會議室召開了《“紫香槐散文叢書”暨當前散文創作研討會》,陳忠實先生親自主持了會議,這是先生對了中國散文創作給予的深切關懷。
得知陳忠實先生去世后,西北大學現代學院全體師生追憶建校十余年來陳忠實先生和我院的交往,有感于先生高潔的人品、對我院教育事業的關心和對文學新秀的提攜,經劉家全董事長提議,學院于5月4日隆重舉行了陳忠實先生追思會,借此表達我院師生對這位文學巨匠、慈祥長者的深深敬意和哀思。
陳忠實先生遺體告別儀式舉行那一天,可謂萬人同泣,天地失顏,一位作家的離世引發了如此大的反響,這當然與先生人品高貴、交友廣泛、提攜后輩以及寫出巨著《白鹿原》有莫大的關系,而自己還要加上一點,就是《白鹿原》這部著作展示出了非比尋常的社會價值,是一部儒家底層社會的興衰史,而這與現在習總書記所倡導的建設儒家社會不謀而合。先生的離去是中國文壇的巨大損失,但同時也告訴后人要繼承前人的優秀傳統,將文學依然神圣的精神火炬脈脈相承,發揚光大。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