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散文研討會紀要
研討會合影
題記:1017,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中國散文網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運行,在西北大學現代學院舉行了圓滿的開通儀式。作為國內最大的有關散文的門戶網站,隨著小小鼠標的輕輕點擊,自此,我們有了一塊綠色的園地,它的迅捷、廣泛、平等、隨時隨地讓熱愛的寫者和閱讀者抒發(fā)和交流。散文仍舊在墨香的紙張上靜靜地散發(fā)著它的魅力,它也在這塊園地中長成青蔥的草木,沒有負擔和重量,大家共同來播灑雨露和陽光。到明年的1017到來時,我們會用豐富的經歷和收獲來迎接它。在開通儀式后,緊接著舉行了全國首屆網絡散文研討會,來自北京的著名作家、中國散文學會會長林非,秘書長王宗仁,青年評論家王兆勝等以及西北大學現代學院院長劉家全、中國散文研究所所長陳長吟、陜西著名作家賈平凹,高建群,和谷等二十余人參加了研討會。各位作家、評論家各抒己見,表達了對"網絡散文"這個新興文學種類的看法,并對網上散文的種種現象進行了分析和討論。我們從中節(jié)選了部分發(fā)言片段,以便熱愛散文的朋友們先睹為快。
賈平凹先生在發(fā)言
賈平凹:
今天開這個會,辦這個網站,我覺得意義重大。自己雖然不會,但是要熱烈的為網站的開通鼓掌,祝賀這件事情。大家都在上網,我自己不會上網,大家都來和我談上網,我也就等于上網了。網比較輕便,做為寫作比較方便。不像五十年代,當個作家,寫一本書(當時流行一本書主義),就了不起了。那時候出一本書,可艱難地要命。現在誰都可以寫文章,誰都可以在網上發(fā)表文章,誰都可以出書。現在這個時期,對于出版,對于文學的發(fā)展確實是一個大好時期。《美文》雜志有好多文章也是從網上選來的。如今有好多報刊,如果離開了網絡的關系,也就辦不成了。所以網絡也是一個方向,當然書本這種紙質傳媒也滅絕不了。作為一個寫作人,能掌握在網上寫作,方便、省力氣、快、隨心所欲,沒有那么多的編輯審查,或者是哪里刪改。編輯有時也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正確的,有時也可能看走眼了。剛才我說得好多作品都是在網上收到的,網上炒熱以后,出版社才來出。我有一個鄉(xiāng)黨就是通過網上這條路子,現在書出版后也賣的挺好。如果說你要純粹直接送到出版社,壓多長時間還是一個問題呢。所以網絡解決了這個大事情。現在西大現代學院做了些實質性地組織工作,開通了散文網,自己爭取再學習,或許回去就上網了。回去后多了解情況,多支持網站。這里的網站需要我做什么,我就來做什么。這是我的表態(tài)。
(作者系陜西省作協、文聯副主席,《美文》雜志主編,著名作家)
高建群:
我很高興來參加咱們這個會。西北大學現代學院中國散文研究所開通的這個散文網絡平臺,是干了一件偉大的事情,我表示熱烈地祝賀。我記得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魯迅先生就說過,小品文的成功在一切藝術之上。實際上中國文學發(fā)展到今天,我認為散文的成功,還是在一切藝術之上。不論是小說藝術,還是戲劇藝術,還是詩歌藝術,實際上和世界文學的高度比較都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作為中國散文藝術的話,我覺得差距很小,甚至可以說是達到了世界文學的高度。今天來了這么多散文名家,而且林非先生是我久仰的大學者,還有咱們著名的軍旅作家王宗仁老師,也是我的老朋友,也是咱們的老鄉(xiāng),專程從北京趕來參加會議,我也向他們表示感謝!
(作者系陜西省作協、文聯副主席,著名作家)
張國俊:
第一個原因就是說網絡散文打破了文化精英們對散文的統(tǒng)治,把散文還給大眾,使散文主體摻進來了更多的大眾和普通人。網絡散文發(fā)表之容易,使散文從文學神壇上走下來。大眾貼近了文體,誰都可以寫,誰都想寫,散文主體的變化使散文有可能變成普通人的散文。第二原因,就是散文主體發(fā)生了變化以后,緊接著我們的散文創(chuàng)作就不是文化商品了。以前的散文創(chuàng)作是要找人發(fā)表的,實際上它帶有商品性。但是網絡散文它不需要,我就是給我自己寫的,我就是給我自己展示,叫別人看的,我高興就行。所以他們沒有文化商品這種商品性,所以他們在寫作中的制作印痕可能要少一些。他們沒有這個,就使網絡散文的作者大多沒有紙質媒體這方面的資源。所以他們的作品大多數沒有辦法在報刊上刊出,因此他們的作品沒有賺取稿費功能,因此他們不需要考慮編輯的眼光。這樣他們寫作就更自由更寬松一些了,這種放松隨意本身就是散文創(chuàng)作的最佳狀態(tài)。因為散文應該是獨述心靈的,應該是不拘格套的。但是每個紙媒體,每個不同的報刊,每個不同的雜志,它都有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