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首页_二区视频在线_国产精品久久电影观看_免费看片黄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首頁 > 散文專題 > 正文

網絡研討會:邢小俊《覓渡》(圖文)

中國散文網 作者:中國散文網 發表時間:2014-03-17 我要評論(3)
字號:T|T

 網絡研討會:陜西青年作家邢小俊新書《覓渡》

u=2041974713,1943396802&fm=23&gp=0.jpg作家邢小俊

 

 

兩年前,一本《潑煩》在古城西安引發轟動,并得到鳳凰網、新華網、新浪網等媒體長達兩年多的持續關注;近日,另外一本《覓渡》同樣引起廣泛關注,中國散文網召開網絡研討會,推出邢小俊新作《覓渡》。

據了解,2010年,散文集《潑煩》和新聞專業書籍《大策劃》在古城文化圈和傳媒界分別引起轟動,這兩本風格迥異的書出自同一人之手。兩本書引爆的話題直抵人心,嗡然震顫每顆在焦慮迷茫中的渴望幸福的國人靈魂:心安何處?隨后,作者邢小俊應書城邀請簽名售書,把當天所售近萬元書款現場捐獻給藍田山區的三位窮苦老者。

時逾2年,我們每日都被千萬條信息沖擊和干擾,但是,這本《潑煩》引爆的話題卻在持續,并且直達我們內心,督促我們拷問并自省……

鄉村是人類永遠的故鄉。新書《覓渡》一開始展現的就是一個城市人記憶深處的村莊,對和諧鄉野的記憶,對漸逝鄉村的懷念和悲憫,但是這村莊已經在中國無處不在的快節奏城市化進程中萎縮了,村莊生活一貫的靜寂安寧被打破了。霧霾頻頻,城市像煎餅一樣攤大,汽車擁擠傾軋在城市道路上,挖掘機日夜轟鳴掘進……面對如此越來越多的環境問題和生存困惑,該書提出人類是否應該有選擇地后退?

社會心理學者評價說:這兩本散文集之所以能引起轟動,是因為書中散發出的憂郁情愫,反映了21世紀中國社會精英普遍的“群體焦慮”!而作者更像一位刀客,斷喝現代社會中忙碌奔走的人們:“你幸福嗎,你的心安何處?”

覓渡!覓渡!本書在拷問人們直言前進和攫取的思維方式:靜一靜,歇一歇,自愈、平復,找到真正的幸福,更是社會精英們對生命意義的苦苦追問和覓渡……

名家推薦: 

賈平凹后生者可畏。小俊的哲理散文畫面感很強,張力十足,有勁有味如土酒;拙樸且蠻如山人夯土。

陳忠實:文心瑩澈清如水,劍氣崢嶸半倚天。這是一個人對漸逝鄉村的懷念和悲憫,對浮躁城市的思索與低吟。

高建群:人們啊,我提請你們在庸碌奔忙中注意,關注這位年輕人的憂郁,關注他所瞄準的題材,關注他惆悵的歌唱吧!

肖云儒 :這是對現代城市急速膨化痛切的拷問,對自然和天真銘心的眷戀,也是生命在山居中無限的自適。更有由此出發,對整個綠色文明乃至整個生存方式在新坐標上的審視和探求。《覓渡》的命名,表明作者在癡情回望自然和家山之中那種全力前瞻和前行的文化姿態。

盡管是愚蠢的人類自己將生命的渡口一個個封死,最后也許還得依賴聰明的人類將這一個個渡口重又找到,重又打開。---我們終將駛向彼岸。

 

研討會內容:(評論不分先后)

 

陳長吟:《覓 渡》提出了一個世界性的問題                     

邢小俊在他的文章中提出了一個世界性的問題。

關于鄉愁的話題,在文學界今后會越來越多。隨著越來越多村莊的消逝,越來越快的現代化進程,城鄉差別正在縮小,而我們的思鄉之情愈發增濃。

鄉愁的境界,有三種。

一是懷念。余光中把鄉愁比作郵票,只能進行精神上的傳遞,無法回到現場。這是七八十歲老年人的狀態。他們記憶中的鄉村,早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讀沈從文的湘西紀實,讀胡蘭成的《今生今世》,那種醇厚的味道或清新的畫面,已經是博物館里的黑白存照、拍賣會上的藝術遺珍了。

二是留戀。賈平凹說“我是農民”,韓少功自在鄉下建房居住,張承志長期在牧區行走,都是想把鄉意留住。中國的五六十歲的中年作家,大都有比較深刻的鄉村經歷,那是抹不掉的烙印。鄉愁對他們來說,是正在上演的記錄片,雖然系屏幕上的彩色寫真但卻常常能看到自己晃動的身影兒。

三是敬畏。像邢小俊這般年紀的青年作家,鄉村生活相對短暫,所以沒有沉溺其中,就更多些理性的四維審美和現實觀照。城市和鄉村,在他們身上不偏不倚,有著強烈地生存對比與體驗分析。該敬什么,該畏什么,他們十分清楚,因為未來的畫面尚在醞釀之中,手中舉著調色板,雜色紛陳。

邢小俊的鄉村哲理散文特寫性強,一件事、幾個人、某些畫面,都勾勒的栩栩如生。筆法干凈簡練浸著詩意,語言描述透著時尚氣息,讀起來親切自然,清新入懷。

邢小俊也曾寫城市,但貫穿其中的還是對一種清寂安寧的境界的追求。我們從他描述的情節中,還常常能讀出一種人生的啟迪來,里面有禪修、有哲理、有生活的奧義,有處世的心法。

邢小俊在新聞單位供職,因而對生活現象比較敏感,也善于思考。他在文章中提出了一個世界性的問題:“雖然我們真實的故鄉在某個遠方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但是,我們心中那個故鄉卻無限美好。而我們的后輩們,他們一出生張開眼睛看到的就是這水泥堆砌出來燥氣的城市和擁擠的環境,那么,他們的故鄉在哪里?”“車越來越多,人越來越擁擠,到處亢奮、鼎沸,一車車垃圾被生產和填埋,天氣愈來愈怪異,節氣沒有過渡,空氣越來越差,霧霾愈加頻繁——我們賴以生存的空氣、水、食品,沒有一個是可信賴的。”

作家是清醒的,但作家吟唱的往往是挽歌。

如果文學作品是對世界的美好,對善心的喚醒,對良知的堅定能發揮那么一丁點兒作用,我們都會感到極大的安慰。

邢小俊的身上有一股與生俱來的時代責任感和難得的行動力,其散文具有的哲理意味和憂郁氣質在當代青年作家中實屬罕見,他既搞新聞策劃,也搞文學創作,并且在這兩方面并駕齊驅,均有爆響,我們希望他的作品影響力越來越大。

(陳長吟,著名作家、學者,中國散文學會副秘書長,陜西省散文學會會長,陜西省社科院學術委員,西北大學現代學院中國散文研究所所長、教授。)

常智奇:他在尋覓人類未來文明社會的渡口

 

人類未來文明社會的出路在哪里?

難道僅僅只有一條英、美式的現代工業文明的生活模式嗎?

有沒有一種既享受現代工業文明的成果,又不失田園牧歌般的審美情趣的生活模式?

人類在這里迷茫、困惑、彷徨、徘徊。邢小俊的長篇敘事抒情散文《覓渡》在這里苦苦地尋覓和深深地思索。

全文以紅線穿珍珠的形式,分為十四個章節,作者以切膚的生活體驗從各個方面,不同角度描繪和展示了一副現代農村的生活圖卷和心理情態,攜情帶韻地描寫了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中國農民的生存狀態和生活方式。這里有生存的艱辛,也有生活的歡樂;有農民的質樸,也有農民的狹隘;有寫收割的繁復,也有寫割麥的“舞蹈”;有在寫農村千百年來遺留下來的喪葬殯儀形式的繁復,有寫這種落后的喪葬儀式中對人生命的崇敬與禮拜;有寫荒僻村野的原始與迷信,又有寫生命在大野里神奇復蘇的姿態……總之,這是一篇在鄉村敘述中思考中國農村、農民未來發展出路的思考工作、探索工作、尋覓工作。我為作者的這種思考而高興。

我國目前處于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的歷史時期,城市的進程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以各種方式走出去”,“有力氣的選擇到城里打工,年老的人也尋關系到城市里覓到一些看門的活路,大片的土地被廢棄了,因為在土地躬耕一年換不回成本。他們開始懷疑土地,質疑土地,拋棄土地。”作者以一種深深地憂患意識,強烈的敬土情懷,寫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與不和諧,寫“土原土炕土窯洞”,寫“村莊動物”,“兩棵背井離鄉的樹”,寫“漸逝的村落”,“城市的陽痿”……這種“大地情懷”、“人類意識”、“生存觀念”的堅挺思想,給這篇長散文注入了堅強而挺拔的鈣質,使這篇散文質樸而深厚,簡約而博深的審美風格上散發著感人的藝術魅力。

作者在人與自然的生存環境中,思考地域性與人的精神性的關系。他在《村東頭村西頭的人》的文中寫道:“太陽從村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早晨清新的陽光長時間地灑在村莊東頭,所以村東頭的人要比西頭的開朗,精力充沛。他們天生大氣陽光些,具有蓬勃的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遼闊平坦的地勢使得他們更敦厚、實誠。

而村西頭的人,他們大多居住在村莊的西邊緣和西邊那個大溝壑里,溝壑的上游有一個大水庫,小河里沒有斷過流,所以溝里邊的人不缺水,種著水地,種著各種蔬菜。因為夕陽在他們心中留下了太多的印象,加上住在狹窄的溝壑里,這些人暮氣且陰郁,他們的一生中不可避免地有太多的嘆息。”

這種從生存地理環境的角度,探索人的精神情感生成的根源的思考,是非常有益的。

這是一篇寫黃土高原人生存狀態的散文,作者用一種介紹中有描寫的敘述方式記事寫人,寫景抒情。例如,他在《土原土炕土窯洞》中寫道:“人們大多還住著窯洞,窯洞也只有在黃土高原上才能打出來。窯洞是從一塊平整的地上四四方方地挖下去,有兩三層樓高,然后在四周鑿上窯洞,從更遠的地方打一個斜坡,供人上下。

窯洞冬暖夏涼,里面砌著土炕,土炕由八塊大泥坯構成炕面。長一丈二尺,留有炕門填入干柴,碩大寬展的土炕可以橫躺豎臥六、七人,面積往往占據了窯洞空間的一半。泥坯就地取材于黃土,在農閑時,又逢雨后,土質綿軟濕粘,村人就用一木模具裝滿濕土,用一石質錘子砰砰擊打夯實,取出來排列整齊晾曬,干透后堅硬如磚石,用來盤炕。”

這種介紹中有描寫,說明中有抒情的寫作形式,與他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性,知識性融為一體,形成了他的散文、隨筆的一種寫作風格。這種風格沒有華麗優美的辭藻堆砌,沒有“境在象外”的刻意營造,沒有無病呻吟的矯情做作,有的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

《覓渡》中傾注著作者對故鄉無限眷戀的赤子之情。這其中有生他養他的浩大恩愛,有對故鄉封閉落后的無限感嘆。特別是在中國城市的進程飛速發展的這樣一個歷史時期,他站在都市與鄉村的十字路口,憂慮、彷徨、躊躇不前。作者用散文的筆法,把這種“都市憂患心理”設置在鄉村具體的生活場景描寫之中,在贊美與惋惜之中,表現一種當代青年對故鄉的感情。這種散發著體溫熱量的描敘,具有獨特的感染力。

散文,對語言修辭的要求是比較高的。《覓渡》不在字句上雕琢,而在表達思想的深度和高度上下功夫。這種全局和整體性的寫作立場和觀念,使他的語言透漏出別樣的審美意味。例如,他在寫高原村莊的“冷”時,說“它在冬天是明晃晃的寒冷。”用視覺和感覺的雙重結合來寫冬天的冷。他的語言在生活的體驗中發酵,釀成。他寫“家家土窯洞上的煙囪里冒出濃濃的煙,彌漫在鄉村的空氣里,有很重的苦艾和蒿草的香味。”他的語言在生活的寫實中閃光,他寫農村婦女在冰天雪地里“攬柴燒炕”,寫“村莊靠近大路的地方新房卻越來越多,一把把鎖無一例外地生著銹,這是因為人們都在外打工,掙到錢蓋了這些房子,但只是在陰歷年是才可能回來住幾天。”無修飾、無鋪排、無裝點、無渲染、無顯擺、無炫耀,字字實實在在,句句樸樸素素,他只追求表達思想的準確,表達感情的簡潔。正是這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給了他這篇散文應有的藝術感染力。

散文,重在“聚精會神”,精,是一種精神。神,是一種神氣。凝聚精神是散文造勢、造境的重要手段。《鄉村神器:藥鍋》在這方面處理的非常好。作者通過一個村莊里神秘的器物——藥鍋的流動和運用形式,寫一種鄉俗,寫一種祈福健康的心理,寫一種懸壺濟世的醫德。開口小,挖掘深,有主意,有思想,有生活感受,有社會經驗。《兩棵背井離鄉的樹》抒發了一種戀土情懷,自然精神。挖掉了村莊的兩棵樹,挖掉了村莊的靈氣,風水,“村莊奇怪的事情多了起來”,村人“找來兩棵樹以前的樹根,培養成小樹,填了大坑,栽在先前的位置上……”

“如今,兩棵小樹已一人高了,有人還在附近修了小神龕,綁了紅綢子”。這種情節和細節化描寫和設置,有一種象征的精神和意味。作者在這里強調的是生命“母土”的重要性,這里的生命“母土”是滋潤精神的生命“母土”。

邢小俊是陜西省文學院第三屆簽約作家。他的散文,是一種社會問題性思考的大散文。他不留神于生活的細枝末節,他關注國計民生,總體發展中的格局變化。正由于這樣,他的散文的確是在“形散神不散”的審美軌跡上運行。這其中有生活原汁原味的照搬,也不乏來不及藝術加工的現象羅列,有些地方有“大象無形”之觀,但,這并未影響他的散文整體性的審美風格。

邢小俊還年輕,他的散文創作之途才剛剛開始,我希望他沿著這條“思考散文”的路子走下去,在“我思故我在”的大地上辛勤耕耘,寫出更新更美的優秀作品!

常智奇  著名作家,著名文學評論家、研究員。曾任《陜西文學界》、《延河》主編、陜西文學院院長)

 

 

取道巴黎

 

        周公度

 

    邢小俊是五個人。

    一個散文家、一個新聞與傳播學教授、一個竭力倡導“正能量”的資深媒體人、一個苛刻的思想者,還有一個視野開闊嶄新的城市文化構建者。

    這五個人在他的散文集《覓渡》中得到了完整的體現。全書以樸素的鄉村記憶開始,誠摯、細微、簡潔。關中鄉村的一切,已然成為了他的內心規范。敏感的城市筆記為繼,他的觀察側重社會的底層。內心善的部分,即是脆弱所在;城市是他的安身立命之地,也是他的傷痕隱藏之處。我曾經看到以他八歲兒子的一些稚嫩、但極富天才之心的畫作。以此作為引子,他為之寫就的一些思考札記,乃是他的自我修正與期許。

他還在寫一本《山居筆記》,秦嶺山居的經歷,更能說明他的心境。此文章節安排甚是雅致,著墨甚重。全篇以水墨畫家樊洲為主人公,筆致從容舒展,觸類繁復,盡情展示了他的才華與判斷。初讀之下,如入幽山林深之處,清風晨露遍布,琳瑯玉佩之聲繚繞。強悍的讀者讀后,或許會有前去打劫的心思。

也許他并沒有有意去如此結構,謀篇布局,但偶然性的細節終究是必然的一面。易學文化的魅力恰在此間,無數的偶然均指向一個人的秘密行跡。

我喜歡這個人。他有能力從五個方向出發,卻只為到達一個地方。

趨向山野之心,預示著他暫時的疲憊與躊躇滿志。他的格局也袒露在這古意山野。在這蒼莽山野,他不再是五個單向度的人,而是像關中的張載一樣,心中有天下。他體內的人越多,他的疆域越大。

這是他體內的第六個人。如果有一天,他來告訴我,他要去紐約與倫敦。我知道他的最終目的地,是在新疆西部盛產黃金的伊犁河谷小住,而且必然取道巴黎。

他是立體的。他習慣于給我們驚喜。

                                                   

(周公度    著名詩人、學者。《佛學月刊》主編)

 

在城殤和鄉愁之間尋覓渡口

----邢小俊散文集《覓渡》

 

□袁國燕

邢小俊一直在尋找一處心靈深處的院落,企圖從鄉愁和城殤中出走,因而,他的文字比人看起來老辣的多。

第一次見他,文質彬彬,端正俊氣的一個小伙子,正如他的名——小俊。然而,直至看到他發來的書稿,心下一驚,原來,看上去蔥蘢挺拔的他,竟早已在城市的蜃樓里,撐一支長篙覓渡,目光犀利,腳步堅定,在水草逶迤中,直抵心靈的港灣。

邢小俊筆下的城市,豐滿而膨脹。像母親的懷抱,讓人又想逃離,又要迷戀。面對天天相見城市,面對光鮮熏人的城市,他理智、理性,在“暖風熏得城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陶醉里,卻有“眾人皆睡我獨醒”的定力和擔當。他會時不時掀起城市美麗的蓋頭,細究它的唇紅齒白,擦拭它的濃妝艷抹。

關于城市,我還在前進的路上,被裹挾在生存和生活的浪潮里,此起彼伏,感慨著《親密有間》,而邢小俊,已經在呼喚人類應“有選擇的后退了”,他在“山居體驗筆記”里,在“一個人的村莊”里,以隔岸觀火般的冷靜和清醒,撐篙覓渡,退回自己的內心。然而,無論是我的進,還是他的退,都是在追尋心靈的撫慰、骨子的舒坦,以及骨質的鈣片。我們都是想拯救心靈的人,在這一點上,兩顆陌生的心是合拍的、默契的。這令我安慰。

關于鄉村,現代人正在集體失憶。農村,已不是從前的農村了,承載、復蘇記憶的元素越來越稀少。而邢小俊不僅記憶猶深,更是一往情深,他筆下的村東村西、土炕土窯、女人男人、收割葬埋,不僅還原了活色生香的場景,更超越了它們本身,有著溫暖的底色、靈魂的溫度,更有關于村莊的經典和哲學,關于生命的洞悟和哲思。

邢小俊這本文集,一針見血的勾勒出現代人的精神貧瘠:城市,正在越來越臃腫肥沃,越來越氣勢洶洶;而鄉村,卻越來越單薄瘦削,越來越孤苦伶仃。大多數時候,鄉村只是在夢里,在記憶深處,而城市,卻無所不在,無往不勝。現代人像虱子一樣,熙熙攘攘的寄生在城市華麗的袍里,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人們只垂涎表面的鮮亮,而丟失了抵御和自愈的智力。

故鄉是一張底片,影印著每個人的從前,城市是一片罌粟,誘惑著每個人向前。很多人,丟了從前,只有向前。現代人在城市的節奏里跑得太快,丟了靈魂。而邢小俊,卻一直在等他的靈魂,為靈魂尋找安放之處。這便有了“山居體驗筆記”、“童真稚畫啟示錄”里的澄澈與安寧。邢小俊的審美表達和心靈絮語,哲理意味和憂郁氣質,讓我忽然明白,與其說美是來拯救世界的,不如說美是用來拯救心靈的。

哲學上講,人的存在方式永遠處在兩種矛盾中:一個是生存方式,一個是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是人的本性,生活方式是人的根性。人生的意義、對象的意義,是靠人的心靈,靠你自己來把握。現代人已經模糊了生存與生活、本性與根性的界限,或者說境界。所有人都浮游在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的躁動里。而邢小俊,卻在思索中蕩起心靈的雙漿,覓渡、引渡,從城市到鄉村,從此岸到彼岸,抵達并停泊在心靈的最深處。

邢小俊是一個有大氣象的人。

這不僅是文章中處處閃爍著哲思妙語,更表現在他勇于尋覓探索,獨自眺望,用夢想之槳將眾人渡到心靈的彼岸。不僅發出“你幸福嗎”的叩問,更發出“心安何處”的喟嘆。他在散文集《覓渡》后記里感慨:“哪個人不是自己身體和欲念的奴隸呢?”

在他的反問里,我忽然明白:所謂身不由己,所謂習慣使然,都是借口,我們獨獨少了邢小俊的思考和抗爭,少了邢小俊的深憂和警醒。他,一直在進行著前進和后退的探究、高雅與低俗的拔河,而許許多多的人,早已隨波逐流、放任自流了。

尋覓比趕路更沁心。邢小俊的《覓渡》,讓現代人在城殤和鄉愁的渡口,蕩起了心靈的雙槳。

(著名散文家、第五屆冰心散文優秀獎獲得者)

             

在城市守望  是一種美德

  趙 豐

“我像村里最年輕的人一樣年輕,像村里最年邁的人一樣年邁。”這是泰戈爾的名言。

這是一種人生的定位,生命的守望,字里行間填滿了對鄉野的忠誠。隔離著遙遠的時空,我恍惚看見,鄉野的田壟上篝火通明,有蟲兒在歌唱,有夜風在吟誦,也許還有夜鳥在徘徊,在這寂靜的情景下,默默地佇立著一個守望者的身影。

這個守望者,在今天看來便是邢小俊。在他的新作里,他將靈魂穿織于篇章里,呻吟著,吶喊著,贊頌著,靈性的芬芳使得一行行文字彰顯出生命之凝重。他的文字包涵著精深博大的人生哲理啟示,對鄉野的守望則是文的靈魂。他以—顆赤子之心,抒發出對大自然、對鄉村美好事物的贊頌。他的文像珍珠一般閃耀著深邃的哲理光芒,不僅喚起對鄉村一切美好事物的愛心,而且也啟示著人們如何執著于現實人生的理想追求,讓人生充滿歡樂與光明。

關于鄉村,像泰戈爾如此忠誠的守望者中,邢小俊算是一個。閱讀了他的《覓 渡》里的部分章節,我便擊節鼓掌。他的命題給了我想象的空間,浪漫,富有詩意。進入文本的閱讀之后,那種細微的描寫,無比真切的感受,像水一樣漫過我的心靈,讓我得以安靜。

守望是與時代潮流保持適當的距離,守護人生的那些永恒的價值,嘹望和關心人類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在邢小俊的思維定勢里,對于鄉村的守望是一種冷靜的思考和探索,這樣的守望將更加理智,因而也更接近于理性。

《覓 渡》以一種詩意的、哲理的筆觸鋪排和描寫了那些鄉村的人物,像喬老漢、五爺、富平、槐花、鄉村哲學家四川婆以及媒婆、畫家、赤腳醫生、喬家大強,這些人物,雖然都是寥寥幾筆,但卻真切,傳神,宛若一幅畫,觸及到了人物最具典型的細節,從而顯現出人的靈魂。這是土地、鄉村的活寶們,正是因為他們,鄉村才顯得樸實、真實,具有人性,涵蓋了人的最原始的欲望和信念,這樣的守望才顯得有意義。人是鄉村的主體,但絕對少不了動物和家畜,在小俊的筆下,奶羊、狗,甚至虱子的動作和習性都帶著鄉野的特質,樹木之所以生長在鄉村才有了靈性。城市里也不乏樹木,可是在我看來那只是一種點綴,難得有鄉野里的樹木那樣有自己的品相以及自由的精神。這一點,小俊注意到了,并以極其傳神的文字傳達給讀者。如果小俊的靈魂里沒有鄉村的守望者這樣的情懷,是不可能寫出這樣的文字的。同樣,對鄉村農事(麥子的收割)、民俗(婚喪嫁娶)、物件(樹木、土炕、土原、土窖、土窯洞)的描寫,小俊也上升到了一個極高的境界。他不是就事論事,就物寫物,而是從中挖掘出鄉村本質的東西,并升華為一種理念。譬如《兩棵背井離鄉的樹》:“兩棵村莊里的樹木就這樣被帶進水泥的森林里失去了蹤影,村莊的一些年輕人,也被命運拋散在四方……”樹木在鄉野消失了,人也遠離了村莊,這既是客觀的描寫,也關照著村莊和人的命運。原始的村莊變為空城,這是當代社會的一個縮影,但是當整個大地都成為高樓大廈和水泥馬路以及霓虹燈的時候,我們在哪一個安靜的角落里思索,在何處尋找靈魂的皈依?小俊對于土炕、土原、土窖、土窯洞的依戀,既是基于他的審美理念,更是靈魂里的執著和虔誠。透過小俊的文字,我們得到了一個真理:鄉村,我們有著太多的守望理由。

讀小俊的文字,我總能感受到一種泥土的氣息從體內穿過。樹葉、野草、露珠、莊稼、殘積在地面的雨水,還有小鳥的呢喃。它們在小俊的呼吸里激動地發出顫音,仿佛為作家一生的守望感動。“在這村莊形成的百年里,這個村莊的人充分地享受著農村的空氣、陽光、田地、靜謐和尊嚴,一代又一代。”“你病了,走到村莊任何一孔窯洞里,主人都會讓你趕快喝茶、喝水。上了年齡的主人像巫師一樣說:你是在這個地方出生的,你是喝這里水長大的,這個地方的水里含有很多元素,從小也就被你吸收到體內了,而你卻從自己家鄉走出去了……”這些掩藏在《覓 渡》中的句子,如生命的搖籃,讓我們的心靈靜靜地安歇在大自然的懷抱里。

只有具備了生命的體驗,才能奏鳴出這些和靈魂相得益彰的鄉野樂章。閱讀著這些句子,身外的環境也在再現著相似的景象。“女人在院子里絞水,轆轤嘶啞地響著,鐵桶拽著井繩一路向地下深進,女人邊絞水邊思忖,這個村莊其實就是許多繩索串連在一起的,比如井繩、拴牛羊的繩子、騾子拉的犁套、男人女人皮的布的腰帶,沒有這些繩索村子就散架了……”如此精美的文字,帶著鄉野的味兒,潛入我的心靈。

我心靈愜意的時刻,我精神愉悅的時刻,常常徜徉在這樣的景象中。

由此我堅信,邢小俊,這個憨厚而靈性的漢子,由于具備如泰戈爾一般的精神境界,他就會給我們奉獻出更為優美的文字,讓讀者擁有更為至高的境界。

守望這個詞語,在我看來是一種美德,可以讓人獲得精神的寬慰和自豪。這種精神的需要表明了自身人格的存在,也更能維護其肉體和精神雙方面的生存。歲月在流逝,皺紋在增加,頭發在漸白,每個人在逐漸接近生命的彼岸。然而,在生命的運行中,默默地實踐著守望這個詞的意義,就會獲得精神的極大財富。

這是冬天,我攜帶著邢小俊的文字氣息,在被寒風掃蕩的大地上游走。風肆虐著發出怪叫,大地上僵硬的氣息仿佛傾注著他的心聲。泰戈爾的詩篇是永恒的,邢小俊的散文也應當是永恒的。這樣的類比,絲毫不過分。因為我從他的文章里,洞悉到了泰戈爾般對鄉野的忠誠,以及泰戈爾那樣富有靈性的文字感覺。

《覓 渡》是邢小俊奉獻給鄉野的禮物,而他本人則更像是土地的求婚者。他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清新,爽朗著我的身心。閱讀著他的文字,像在冬日寒冷的早晨,推開窗戶,看到一輪清新溫暖的太陽。

(作者系著名散文家、冰心散文獎、柳青文學獎獲得者)

靈魂依然醒著  所以滿懷憂傷

----邢小俊散文集《覓渡》

□李娟

打開一本書,其實就是面對一個人。

近日讀作家邢小俊先生的散文集《覓 渡》,就仿佛見他坐在我面前正娓娓道來。也讓我看見一位思想者,一位詩人,一顆有良知的心,一個文字冷峻和溫情的人。

與他相識在一次頒獎會上,我們同時獲得了“陜西十佳優秀散文作家”。他英姿颯爽,言語間豪情和才氣盡顯,如古代的俠士。后來讀他的作品果然文如其人。他的文字飽含哲理,時而悲憫、憂郁,時而明亮、銳利,極富感染力,有著強勁的人格力量。

《覓 渡》中寫鄉村,城市,童趣,山居-----文字里埋藏著一位作家、新聞人對于當下社會,環境,城市,故土深深的憂慮和惋惜。

那個位于陜西關中平原上叫“紅巖”小村莊,在作家的筆下有著無比尋常的意義。那里的窯洞,土炕,古槐,水井,父母,鄉親,儼然組成一幅陜西黃土高原的風情畫:“女人在院子里絞水,衣服臃腫,轆轤似乎是被凍住了,嘶啞地響著,鐵桶拽著井繩一路向地下深進,水窖口的上方彌漫著一團不易覺察的溫暖水汽。”“這里的人從高原平展的地面上鑿穴而居,這樣地與大地親近,汲取地氣,從心理上是在尋求一種心靈安全和依托和慰藉。睡在土窯里土炕上的人,他們認為城市的水泥樓房是缺少地氣的,養一條寵物狗在上邊都會經常生病,何況嬌貴的人呢。”是的,只有被土地養育長大的人,一生敬畏土地的深厚和廣博。作家是行走鄉間的布衣詩人,飽滿深情的文字給了一望無際的黃土地。

“原上優秀的不安分的基因們一生都在努力擺脫高原,但是,當他們在高原之外的遠處疲累了,生了大病了,他們無一例外地要千里萬里趕回來,喝這里水窖的水------因為,你生在這個地方的某個土炕上……”真可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故鄉的山水和土地,何嘗不是游子扯不斷的鄉愁?也許,離家多年的游子,不是病了,而是思念故鄉了。回家喝一杯母親泡的茶,吃上一大碗母親做的手搟面,渾身舒服,內心安然。

我一直以為,一個孩子曾在鄉間度過無憂無慮的童年,他快樂自在地生活在鄉間,從開蒙之初,就和大地、云朵、樹木、花草、雞鴨、蛐蛐相依相守。如同鄉間的一棵小樹,被純凈的空氣和陽光滋養著,被鄉間的春風吹拂著慢慢長大,他此生與大地有著不能割舍的情感,幼年就體會到大自然的莊嚴和壯美。不論長大后走出多遠,他始終記得故鄉,記得生命的根,記得黃土下故去的親人,他懂得紀念,親情,感恩。

 作家寫麥子收割時的場景:“這時,大地很靜謐,他們穩住身體,握住躍躍欲試的鐮刀開始收割,幅度很大很虔誠,像是優美的舞蹈。他們每一次彎腰低頭就能清晰地聽見麥稈錚錚錚變黃變干的聲音,能聽見血液在血管奔突流動的聲音,能聽見細小的昆蟲在麥稈間細小的飛動和細小的吶喊。他的身后便留下一個個麥捆,像是一個個放大的腳印。”那些文字似乎是從畫中走來的,它感性而從容,自由舒展,如天空的流云,水面的落花,一路蜿蜒而去。他又仿佛是一位武林高手,能四兩撥千斤。這段文字令我想起作家葦岸關于麥子的描寫:麥子是土地上最優美、最典雅、最令人動情的莊稼。麥田整整齊齊擺在遼闊的大地上,仿佛一塊塊耀眼的黃金。讀他們的文字,仿佛看見麥子收割時候的熱烈的場面,也聞見了麥子特有的芬芳。

然而,他的心滿懷憂傷。因為,我們正在失去一個個村莊。在《漸逝的村落》中:“因為人們搬到村外統一規劃的地方蓋房屋,村子現在已經變成空城,一孔孔窯洞被推土機推平變成田地,村子里被詡為神樹的百年大槐樹,也因為失去窯洞溝壑的反襯矮小了許多,被土深深地擁埋,氣勢全無。”作家筆下鄉村的景致那么熟悉。我的童年快樂的時光,是在陜西白鹿原上一個小村里度過的。我一讀再讀,不忍放手,因為,讀他的文字,我仿佛一瞬間回到童年。

原來,支撐我故鄉記憶的,是他筆下的一井一石,一樹一屋。可是,如今的村莊,建筑千篇一律,樓房林立,仿佛一個經過整容的人。我煥然一新的故鄉,令我童年的記憶如同一個謊言。

深藏在記憶里最美的小村莊,是只能用回憶召喚回來的村莊。它民風淳樸,神情安詳,守土而居,內心坦然。

故鄉那么遙遠,往事紛紛飄落。

其實,作家一生尋找的,原來只是精神世界的故鄉。

我曾經看到過邢小俊最溫情的一本書《邢家豪哲理畫》,就是收錄先生五歲的孩子邢家豪的多幅畫作。讀那一幅幅畫,童心盎然,一派天趣。令人心動,歡喜,同時內心無比柔軟和溫暖。孩子的畫和父親一篇篇讀畫的文字,珠聯璧合,熠熠生輝。也能看見先生如畫家豐子愷一樣,懷揣著一顆慈父的心。

我想,多年之后,等喜愛畫畫的小家豪長大了,有一天翻開這本書,看見自己的畫和父親寫下的字,內心該有多么感動。因為,唯有它能活過時間,光陰和未來。

孩子一支純凈的畫筆,畫下生命最初的遇見和感受,他畫下天空,云朵,飛機,花兒,畫下夢境和未來。也畫下陽光下的孩子和螞蟻。不由得讓人感嘆,一顆天真的初心最難得。給幼小的孩子一支畫筆吧,那一刻,他就長出了翅膀。

更難得還有這位年輕的父親,用溫情的文字來解讀一幅幅畫作。一次次,我們蹲下身體,和孩子交談,看著孩子清亮的眼眸。一次次,我們蹲下身體,向孩子學習至善和美好。這個冬日的午后,溫暖的陽光照進書房,我讀著小家豪一幅幅畫,不由得問自己,我們成年人正在一天天失去什么,我們漸行漸遠,早已遠離兒時的模樣,變得功利,虛偽,內心渾濁。我們漸漸遠離天真,遠離潔凈,遠離至善,遠離初心。因為我們走得太過匆忙,忘記了為什么出發。向兒童學習吧,恢復一雙童真的眼,看世界,看人生,也看見人世的美和善。

一本好書,一定是有深厚的思想和廣博的視野,發人深思,給讀者無限的回味和遐想。這本書就如同一個人,沉靜而憂郁,理性而詩意。他不浮夸,不矯情,不隨波逐流,清華其外,淡泊其中,不做媚世之態。

陳忠實先生曾經評價邢小俊散文集《潑煩》時說“文心瑩澈清如水,劍氣崢嶸半倚天”。這次評價《覓渡》時說“這是一個人對漸逝鄉村的懷念和悲憫,對浮躁城市的思索與低吟。”

家邢小俊先生是一位嚴謹而真誠的思想寫作者,也是在深沉的黑夜里,靈魂依然醒著的人。他繞過俗世生活喧囂浮華的表面,以鋒利而深情的筆,觸及到人們內心的深處,叩問你我的靈魂,我們正在慢慢失去什么,堅守什么,挽留什么,珍惜什么------

(著名散文家、冰心散文獎、孫犁文學獎獲得者)

 

《覓渡》一款秦釀的紅酒

                                      夏堅德

 

 翻讀開邢小俊的散文集《覓渡》,心就有汩汩泉水涌出,不知為什么,總有很多話想說了。關于鄉村,關于安心,關于隱士,關于出路……邢小俊當過《華商報》記者,有暢銷的散文集《潑煩》榮獲第三屆柳青文學獎,他的散文以濃重的生命記憶,鄉村情結和傳統倫理,呈現著一個與現實激烈沖突敏感的現代充滿詩意的心靈。這顆心靈在他的文字中表現出極其可貴的憂思與探索。我認為,邢小俊已經是一位有研究方向的作家。但他在《覓渡》一書的后記里說:“覓渡就是尋覓渡口、出口、出路的意思,這也是把書名定為《覓渡》的用意。”

裝幀淡雅的散文集《覓渡》里有鄉村,城市,童趣,山居……特別親切是鄉村情景的片段民俗如詩如畫,就清晰地在那里候點點揪著你的心。像所有鄉村的孩子離開家鄉的時候,鄉村就成為了他追求理想遠方的底色。你無論走到哪里,你終歸還要回到你的家鄉。這是你寶貝,珍珠,原點;也是你的財富,源泉,礦藏。出門的見識,讓你認識自己。曾經有位女畫家酷愛畫清淡的水墨云鶴,有一張那上面憂郁飄逸的詩詞讓我永遠難以忘懷——“云鶴越阡陌,不知去何方,悠悠白云心,頻頻故鄉望。”

許多作家寫作,有的在天上飛蕩,有的在地上行走。無論入世,還是遁世,都是看你的心是否安寧。學習也是從心靈的故鄉出發,去尋找精神的遠方,但你是否會找到回家路程,回到心起點的念想,那是要看造化的。讓心回家,其實很難。我一直研究女性文學,寫女性心中的苦惱,為女性尋找幸福安逸的出路。看到的是文學女人張愛玲,三毛在天上飄的辛苦,文學、家庭太過浪漫,男人女人關系搞得不食人間煙火;也欣喜地看到還有文學女人林徽因,嚴歌苓就在地上走得從容、穩健,把文學、家庭、男人女人的關系都打理得十分斡掖。

文化,我以為就是看誰學得深、化得開。一句平淡話中,包含的更多更深更有意思。許多女人年輕追求鶴立雞群,百鳥朝鳳;中年就淡出人眼,獨來獨往,好像清水出芙蓉了。中秋節,我去師兄賈平凹的書房里,拜了節,吃了幾枚他親手腌煮的商洛清香茶葉雞蛋。我開始請教他女人的最好的品性應該是什么?他嗯嗯了幾下,眼睛眨巴著,厚厚的嘴唇里就滾出來秦腔言語的十個字:“春歸花不落,風去月長明。”女人如是,好散文難道不該如此?

總之,翻讀《覓渡》,這就是已經打開的一款秦味兒的好紅酒。你去品品它。這個品,不但要看你是在什么時間、季節、溫度下去讀,還要看你在什么年齡、什么心情、什么環境去讀。你的經歷,你的學識,決定你看到這本書如紅酒一般不同的色澤,以及會聞到的不同香味兒,品到的不同滋味兒。我感覺《覓渡》,就是一款初出茅廬、鋒芒挺健、口味兒純正、健康略澀……已經上了檔次的秦人散文紅酒。其中所有文章的味道兒,你嘗嘗自有舒不舒心共不共鳴的心得,至于出路,無論是作者,還是讀者您,那是要看悟性、品味兒與這個時代是否兼容,或者更勝一籌。

 (著名散文家,第五屆冰心散文獎獲得者)

 

 

8-9C_1_副本.jpg邢小俊先生簽名售書

 

 

附:《覓渡》部分篇章

 都是風,把沙塵從遙遠的西北方向搜刮而來,經億萬年的積淀,形成這個高原厚重的黃土層。繼以河流的奔走、沖刷,才有了這連綿、渾圓的丘壑群,這眾多的土丘,遠看像排列的饅頭,更像集合的乳房

我要敘述的只是高原褶皺里的一個小小村莊罷了,只屬于我的村莊。

這村莊冬天奇寒,常年缺水,生息在茫茫土原褶皺里的人們,挖土穴而居,盤土炕而棲,汲取土窖里渾濁的雨水,繁衍如土虱子一般……

 

 

一、村東頭村西頭的人

太陽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早晨清新的陽光長時間地灑在村莊東頭所以村東頭的人要比西頭的開朗他們天生大氣陽光些具有蓬勃的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而村西頭因為夕陽在他們心中留下了太多的印象這些人暮氣且陰郁……

這個地方缺水!

在這片黃土層的上空,每年,來自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和來自東南部海洋的熱空氣準時相遇,變成雨雪潤澤大地,其中的大部分匯入一條很遠的黃色的大河,少部分被村莊的人收集在土窖里沉淀,自然過濾,人畜共飲。

居高臨下地看,一條條土路細瘦如瓜蔓,絲絲蔓蔓,在太陽的照射下很亮很刺眼,這蔓相連著村莊,村莊群就像瓜蔓結出的大小不等的西瓜。

這個村莊在黃色丘壑上是一個東西走向的雞蛋形狀,西邊連著一個更深的沖擊出來的黃土溝壑。

      太陽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早晨清新的陽光長時間地灑在村莊東頭,所以村東頭的人要比西頭的開朗,精力充沛。他們天生大氣陽光些,具有蓬勃的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遼闊平坦的地勢使得他們更敦厚、實誠。

而村西頭的人,他們大多居住在村莊的西邊緣和西邊那個大溝壑里,溝壑的上游有一個大水庫,小河里沒有斷過流,所以溝里邊的人不缺水,種著水地,種著各樣的蔬菜。因為夕陽在他們心中留下了太多的印象,加上住在窄狹的溝壑里,這些人暮氣且陰郁,他們的一生中不可避免地有太多的嘆息。

村西頭比村東頭優越的是不缺水,村東頭的人驕傲的則是他們每天有第一縷最新鮮的陽光。

在村西頭這個地勢窄狹的溝里,雖然不缺水,但是人們經常會為誰攔截了屬于自己菜地的那股水,誰家小孩踩壞了他家的秧苗等雞毛蒜皮的事情斗毆,最后升級為一個家族和另一個家族的不和,長達數十年。有時是為了一只雞或者一棵樹,他們幾輩人能老死不相往來。有時可能為了一句話,他們能與對手算計斗爭一輩子。

村西頭的許多人舍得把自己一生的能量和心機都花在一件事情上或者一個人身上。村東頭的人沒有充裕的水,沒有溝壑依附,而又迎著太陽,迎著四通八達的小路,所以他們天生就有走出去的基因。

      村西頭的李三,與鄰居王寬為一棵溝畔上自然生長的樹爭毆,幾十年來總共打了十幾次架,兒子打,孫子打,最后那棵惹起爭端的樹已經老死了,但是兩個家族的戰爭還在繼續。兩個70歲的老人互相較著勁精精神神地活著。一天王寬突然病故,李三忽然沒有了對手,精神松懈下來,幾天時間也成了一個頹衰的老人。

前邊說過,村東頭有瓜蔓一樣四通八達的路,幾十年來村東頭走出去折騰世事的人相對就多些。

村東頭有了這些四通八達的路,那么村西頭的人逢集趕會必須經過,他們挑著水地里的西紅柿黃瓜西葫蘆,甚至是水果,從村東頭經過,他們為了多賣些分量,走一段就要給蔬菜上淋灑一些水,濕漉漉的新鮮蔬菜總是吸引著村東頭孩子們垂涎三尺的眼睛。

挑著蔬菜的村西頭人一臉嚴肅、小肚雞腸地走過去,不愿多搭理村東頭的熟人,能避開就避開。

而村東頭的人沒有想這么多,他們雖然缺水,他們也會站在門口,熱情地說:歇歇,喝口水吧!

 

      二、土原土炕土窖土窯洞

 

你病了走到村莊任何一孔窯洞里主人都會讓你趕快喝茶、喝水上了年齡的主人像巫師一樣說:你是在這個地方出生的你是喝這里水長大的這個地方的水里含有很多元素從小也就被你吸收到體內了而你卻從自己家鄉走出去了……

 

拋開村東頭村西頭不說,這里一切都離不開一個“土”字,土原土炕土窖土窯洞因為那是在一個土質綿軟細膩的黃色高原之上,我說過,人們無疑是生息其上的土虱子。

人們大多還住著窯洞,窯洞也只有在黃土高原上才能打出來。窯洞是從一塊平整的地上四四方方地挖下去,有兩三層樓高,然后在四周鑿上窯洞,從更遠的地方打一個斜坡,供人上下。

窯洞冬暖夏涼,里面砌著土炕,土炕由八大泥坯成炕面,一丈二尺,留有炕門填入干柴,展的土炕可以橫躺豎臥六、七人,面往往占據了洞空的一半。泥坯就地取材于土,在農閑時,又逢雨后,土質綿軟濕粘,村人就用一木模具裝滿濕土,用一石質錘子砰砰打夯,取出排列整齊晾曬,干透后硬如石,用來盤炕。

村子統一還是缺水的,雖然村西頭的溝壑里有點小河流,但是它蓄積不住,不停地流走了,是別的地方的水。

這村子泡茶的水自水窖,水窖是在洞的院子里再深下去,先是直,到一定的深度忽然大,截面像一燈泡形。豐水期能大量收集雨水冰雪,避免水澇災害,平時在窖底的土中自然沉淀化,用時則轆轤絞,珍惜著用,洗了的留著洗腳,洗了腳的再用來澆樹。這里的人,他們骨子里比任何地方的人都渴望水并懼怕著水。

這里的人住在冬暖夏涼的洞里,在土炕上出生、繁衍、歇息、睡、死亡,他們大多一生都有離開過土炕。而土炕能世代相,是其大、展,滿足了村人潛意中一生命舒展的愿望。這里的人高原平展的地面上穴而居,這樣大地近,汲取地心理上是在求一靈安全和依托慰藉。睡在土窯里土炕上的人,他們認為城市的水泥房是缺少地的,條寵物狗在上會經常生病,何況嬌貴的人呢。他們認為人們把地底下的石頭挖出來燒成水泥,又在地面上豎起逼仄的樓房,人們把地底下的煤、石油、天然氣掏空,變成毒氣熏黑城市人的肺,真是一蠢再蠢的事情。因為水泥是石頭高溫燒出來的,所以城市就很燥。

高原上優秀的不安分的基因們一生都在努力擺脫高原,但是,當他們在高原之外的遠處疲累了,生了大病了,他們無一例外地要千里萬里趕回來,喝這里水窖的水

你病了,走到村莊任何一孔窯洞里,主人第一件事情都會讓你趕快喝茶、喝水。

看著病懨懨的你, 上了年齡的主人像巫師一樣說:你是在這個地方出生的,你是喝這里水長大的。這個地方的水里含有很多元素,從小也就被你吸收到體內了,而你卻從自己家鄉走出去了,天南海北地走了,到天涯海角去了,到外國去了,又喝了其他地方的水,吃了那么多有毒的東西,體內元素不平衡了,就出毛病了,你四處求醫,吃了更多的藥,身體越吃越復雜了。你回到這里,再喝咱這里的水,時間久了,身體自然就恢復了。

因為,你就生在這個地方的某個土炕上……

 美國照片20121004+542_副本.jpg

邢小俊先生游歷美國留影

 

美國照片20121004+542_副本.jpg

u=2041974713,1943396802&fm=23&gp=0.jpg

相關閱讀:

無相關信息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責任編輯:wangchun]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表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如果你對中國散文網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給管理員反饋。管理員郵箱

散文信息

網站首頁 | 投稿中心 |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大現代中國散文研究所 版權所有 陜ICP備10004154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