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冰散文的意義
當前的散文創作,在對社會、歷史、人生諸多問題進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探索和思考方面,呈現出多元整合的審美態勢,但總體來說,散文創作還缺乏時代轉折中的命運交響,奮進中的普通勞動者的心聲。一些作家似乎總游離在現實生活之外,缺乏了來自現場、來自生活一線的強烈時代感和現實特征。因而李若冰以赤子情懷擁抱大自然、生活、生命的創作姿態,激流勇進的創作歷程,大氣清正、崇高堅實的創作風格,在今天仍然具有獨特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
李若冰從小是個無依無靠的孤兒,十二歲從陜西涇陽縣云陽鎮老家出走,追隨兒童流亡劇團到了延安,他在革命的大熔爐里成長為一個作家。人民共和國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第一個五年計劃付諸實施,社會主義建設的浪潮熱火朝天,在《我為祖國獻石油》的歌聲中,1953年夏天李若冰滿懷喜悅從西安出發,青春的腳步追逐著石油地質勘探者的步伐。李若冰以專業作家的身份赴陜北石油勘探區深入生活,9月又赴西北地質局酒泉地質勘探大隊兼任副大隊長。后來他回憶說:我在酒泉地質大隊當副大隊長,雖說是掛職,其實是實干的。我在和各種地質、測量、鉆井、地震、重磁力等地球物理勘探者一起的時候,幾乎忘記了自己是一個文學工作者,而想的最多的是勘探工作的進度、成果和發展。我不可能把自己排除在勘探工作之外,而是他們中間的一個。從一開始接觸地質工作者,他就被他們身上那種勇于獻身的精神所感動,因而內心也就產生一種在作品中去展現地質工作者崇高工作和生活的強烈沖動。不久,他的散文《陜北札記》便在《人民文學》上發表了。李若冰的第一部作品集《在勘探的道路上》,熱情地謳歌了共和國第一批石油勘探者。他早期的工業散文與魏巍的戰地散文、秦兆陽的農村散文形成了建國初期我國散文創作的高潮。1954年他隨地質勘探工作者首次進入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投身到火熱的石油大會戰中去。中國石油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歷程,石油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石油人所經歷的艱難困苦,所創造的光輝業績,匯成充滿史詩意蘊和時代精神的文學富礦。李若冰第一次走近石油人是
相關閱讀:
|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