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首页_二区视频在线_国产精品久久电影观看_免费看片黄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
中國散文網首頁 > 學術報告 > 正文

大雅久不作——散文熱的背后

中國散文網 作者:劉長春 發表時間:2008-12-08 我要評論(0)
字號:T|T

    我為文寫作30年,身處文壇之外,算是一個業余作家,然而卻一直兩眼盯著文壇,又可算作一個旁觀者。俗話說,旁觀者清,然而,我依然不敢自以為看清了什么,卻有這樣那樣的想法。

    當下的散文,可以用一個“熱”字來形容。說到散文熱,我的第一個感覺是量大面廣。全國有幾百份的報紙,每張報紙又都有一個副刊,散文是主打的品牌;全國又有上百份的文學刊物,除了十來家散文專業刊物以外,也是小說、散文、詩歌,三足鼎立,散文三分天下有其一。我的第二個感覺是:由于市場的容量大,散文的年選與多種版本的散文集也出得多。舊歲未除,本年度的所謂散文“精選”、“最佳”散文、“最具閱讀價值”的散文等等迅即登臨書市,成為森林一樣的書籍中引人注目的一道風景線。精選不精,最佳未必,編選者需要照顧的名單可能不在少數,從另一層面說,很難排除商家的炒作。其實,只是一種表象,一種時尚。也有人說是“文化的快餐消費”。凡是時尚的東西,都是沒有生命力的,長則幾年短則幾天,風流總被風打雨吹去。不信,請你打開這些重三疊四厚厚幾冊的選本,真正打動人的讓人擊節稱贊的好散文能有幾篇?

    寫散文的人多,形形色色,散文的新概念也林林總總層出不窮。余秋雨的一本《文化苦旅》,從宏闊的歷史背景下展開對歷史、人物、事物的解讀,熔知性與感性于一爐,極大地拓寬了散文的表現力,寫法是全新的,就給起個名吧叫“文化散文”,使人懷疑的是,難道還有沒文化的散文?女作家寫散文,抒情寫憂,歡喜時大笑,悲傷時歌哭,愛也纏綿,痛也纏綿,也給起個名吧叫“小女人散文”。還有叫“學者散文”、“小說家散文”、“官員散文”、“政治散文”、“藝術散文”,讓人莫衷一是。不禁要問,以某種職業或身份確定其散文品質,其本質上的區別是什么?比如柳宗元,既有學問又做官也寫散文,既寫批評時政的散文《捕蛇者說》,又寫紀游散文《永州八記》,你能區別哪是學者散文?哪是官員散文?梁衡寫覓渡、覓渡的瞿秋白,寫大有大無的周恩來,寫報國無門把欄桿拍遍的辛棄疾,有人說他的散文是“政治散文”。那么,我又要問:西漢的司馬遷寫《史記》,寫輔佐劉邦統一中國的張良,寫大澤鄉起義的陳涉、寫“拜為上卿”的藺相如,寫“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項羽,都是政治人物,是不是政治散文?古人好像沒有這么別出心裁的,不管是“本記”、“表”、“書”、“世家”、“列傳”,都是實錄,統稱為史記,文史不分家,都屬于散文的范疇。

    回顧源遠流長的中國散文史,從《左傳》、《史記》、漢賦、唐宋古文到明清小品,廣義散文與狹義散文的交叉與結合,構成中國散文史的全部內容。當年,賈平凹創辦《美文》,提出“大散文”的主張,他的基本觀點有二:一是散文要有大境界,反對把散文變成一種“小擺設”,這也是魯迅先生在30年代強調并反對的;二是強調散文面,各類題材各種形式都可以進入散文創作。從境界、題材、形式的范圍內確定一個“大”字,其實也就包括了廣義散文與狹義散文的概念,只不過老賈登高一呼,別有用心,不是巧立名目,而是針對當下散文境界越來越小、路子越走越窄的現象而言的。

    時尚化、技術化寫作,使散文變得越來越甜俗、流俗。然而,“綺麗不足珍”,這是李白《古風第一》里的詩句,批評的是建安以來詩風靡軟的文學傾向,至今不失其借鑒意義;他還有一句詩,叫“大雅久不作”——當下散文具有陽剛之氣獨具風骨的散文卻越來越少,也是不爭的事實。不妨回顧一下近年來的散文創作,余秋雨一熱,文化散文(姑妄稱之)一時走俏,冷書袋貼著熱屁股,有點文史、有點議論、有點抒情的文化散文,千人一面,俯拾皆是,既不見筆下人物的內心世界,也不見作者的領悟與發現,一味地宏觀俯視,宏大敘事,無限升華,熱鬧了一陣子后,又坐了“冷板凳”;自然與環保成為熱門話題以后,爭先恐后,人云亦云,你寫黃河,我寫淮河,他寫家鄉的河,發臭的河、消失的河、干涸的河、半死不活的河……雖有高下優劣之別,卻都是模子里澆注的東西,似曾相識沒有出人意外的新鮮感,而在文學界沒有比總是見到一個老面孔更讓人不耐煩的。當下的散文寫作因為“藝術的內容正在減少,正如個人之間的差異正在減少”(約·布羅茨基語)。越來越變得讓人乏味,喪失閱讀的快感與共鳴的激情。

    散文的天地有多大?我借用一個俗語:“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雞毛蒜皮。”即使是雞毛蒜皮的題材,也要寫得有意思、有意義,而又難在有意思、有意義。古人說:“文章要有益于世道人心。”——這是由文學的教化功能決定的。另外,強調散文的真情實感并不排除想像力,文學不能沒有想像力,而應該像雄鷹一樣自由地飛翔于天空與大地之間——既立足于現實又超越于現實。大家知道,史鐵生是坐在輪椅上的作家,因為殘疾而返回內心,更多地作形而上的思考。他對于死的

相關閱讀:

無相關信息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責任編輯:admin]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表
      網友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如果你對中國散文網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給管理員反饋。管理員郵箱

散文信息

網站首頁 | 投稿中心 |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大現代中國散文研究所 版權所有 陜ICP備10004154號-2